-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关汉卿(1220-1300)
- 王实甫(不详)
- + 马致远(约1251-1321)
- 《汉宫秋》
- 《天净沙·秋思》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脱脱等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双调)湘妃怨 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
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小题1】“春风骄马五陵儿”中的“五陵儿”与“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五陵年少”意义相同,都是________的代称A. |
(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草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②,爱杀江南。
(注释)①飐:因风而颤动、飘扬。
【小题1】“双调“是这两首小令的 ,“寿阳曲”和“水仙子”是 。【小题2】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曲中通过靠岸、卸鱼、卖鱼等细节写出渔人生活的艰辛。 |
B.第一首曲中“夕”“闲”“香”等字以声母“x”表达轻柔效应。 |
C.《咏江南》的数词值得玩味,如“十里珠帘”其实何止是十里百里。 |
D.“爱杀江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
寿阳曲·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诗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点染了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
B.陈诗“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二字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 |
C.陈诗尾联活现出一个顺适环境的渔翁形象,这与柳宗元《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不同。 |
D.两首诗都“诗中有画”,“一蓑”二字增添了画面的纵深之感,寄托了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
(双调)湘妃怨 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薰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
【小题1】“湘妃怨”是这首诗歌的( )A.曲牌名 | B.词牌名 | C.宫调 | D.题目 |
A.作者从远近高低、触觉、嗅觉等角庋,描绘景物,展现了绚丽的西湖夏景。 |
B.诗中画面各异其趣,但又统一在宁静优美的基调上,体现作者的隐逸之志。 |
C.末句将夏日西湖比作美丽的西施,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宁静、清洁、凉爽。 |
D.本首诗歌语言风格为清新明丽,又间杂着口语,读来雅致,而又不失活泼。 |
〔尚书云〕陛下,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驾唱〕
(七弟兄)说什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1)元杂剧《汉宫秋》的作者是________。高中课本中学过的元杂剧还有关汉卿的《________》。(2)元杂剧一般由一种角色主唱,由男主角主唱的称为末本,女主角主唱的称为旦本。从选段提供的信息看,《汉宫秋》属于________(填“旦”或“末”)本。
(3)《梅花酒》这一曲牌中用到了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4)《梅花酒》中描写了主人公所见的___________和想象中的___________两种景象。
甲
[越调]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越调]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小题1】对上面两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乙曲和被称作“秋思之祖”的甲曲,无论是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 |
B.乙曲开头写落日、残霞笼罩着孤村,老树寒鸦之间轻烟缥缈,给人以恬静、欢愉之感。 |
C.甲曲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对“天涯”风光的热情赞美。 |
D.甲乙两曲均以秋为写作对象,均是罗列名词或名词 短语来塑造意象,表达秋思,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同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