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经济和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人类社会却未能因此进入安宁太平的理想境界。如图反映了人类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是


A.环境问题 | B.毒品问题 | C.恐怖主义 | D.人口问题 |
25年来,全球人均可用淡水量减少了26%,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鱼类的数量减少了29%,林地损失近3亿英亩,此外,全球碳排放量和平均气温持续上升。这表明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着( )
A.恐怖主义问题 | B.贫富分化问题 |
C.环境恶化问题 | D.毒品泛滥问题 |
2017年5月5日,凝聚着国人梦想的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天空中终于有了属于中国人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如图是C919主要供应商示意图,它反映了当今世界


A.贸易保护主义不复存在 |
B.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
C.经济全球化趋势 |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
1981年联合国的一项调查报告,拉丁美洲输往美国的1000项产品中,美国应用了400条关税壁垒手段;日本在431项拉丁美洲的进口货上施行100条非关税壁垒。据此推知
A.贸易保护主义能有效应对危机 |
B.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
C.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被迫中断 |
D.贸易保护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
有学者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全球化只是“经济半球化”,只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才真正具有全球性。下列事件中,突出体现了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是( )
A.中美建交 | B.巴以冲突 |
C.联合国成立 | D.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
回看历史,昭示未来。历史最终证明,冷战没有真正的赢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二:北约和华约建立。
组织 | 成立时间 | 性质 |
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 | 1949年 | 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
华沙条约 组织 | 1955年 | 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
材料三: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
A.美苏冷战开始 | B.两极格局形成 | C.美苏争霸开始 | D.第三世界崛起 |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1948年后,美国好菜坞拍摄了以苏联对美国威胁为主题的《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电影。这反映的现实背景是( )
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 B.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
C.“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
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漫画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西欧实施的哪一政策?


A.罗斯福新政 |
B.杜鲁门主义 |
C.马歇尔计划 |
D.经济全球化 |
某同学学习的下列历史事件,其共同主题是
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建立北约组织
④成立华约组织
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建立北约组织
④成立华约组织
A.两极格局的形成 |
B.霸权主义的推行 |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D.区域集团化的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