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在208年所写的《龟虽寿》中的诗句。下列对诗中的“壮心”的分析,最恰当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主动
B.消灭关中的割据势力,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D.打败南方的孙权、刘备,统一全国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他的书法影响深远图中作品的书法字体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蜀东晋前秦B.西楚东晋前秦C.蜀东晋梁D.蜀东晋张楚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绵布韦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传论

材料三 吴上大将军陆逊抗疏,请令诸将各广其田。权报曰:“甚善。今孤父子亲自受田……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元帝为晋王,课督农功……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賸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

(1)据材料一、二,对比一下,《史记》和《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题号:4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以及治荒的方法,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这部书充分说明了我国北方
A.少数民族发展迅速B.胡汉交融促进发展
C.遵循重农抑商政策D.农业技术的成熟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将鲜卑贵族改为汉姓的情况

据上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此举的目的是
A.加速姓氏改革,便于统治B.方便鲜卑与汉的联系
C.弱化胡汉界限,强化等级D.促进对汉文化的认同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宋代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 西汉、唐代和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统计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9%
6624296
37.1%
 
材料四 唐代丝织业重心在北方,北宋时期南方丝织业产量超过北方,但生产技术仍与北方有较大差距。北宋末年金人南下,北方丝织业受到巨大打击,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丝织技术工匠也随之迁移,进而导致技术南传。南方以种桑丝织为生的人增多,丝品产量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总结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南方丝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宋代经济的发展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当前题号: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公元前210年,在辽东守卫长城的弟弟写了一封家书寄给南方家乡的兄长。他应该用什么字书写呢?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A.皇权专制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D.言即法律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统一,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
B.国家加强了对边疆的统一
C.消除王国的势力,使王国不再与中央对抗
D.革除秦朝的弊病,沿用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