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答出一点即可)
(2)商鞅变法有什么重大意义?
(3)商鞅变法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当前题号: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日:“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分析商鞅结局悲惨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题号:2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富国强兵D.推行县制治理地方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A.秦国B.韩国C.楚国D.燕国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对外战争),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改革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材料二

 
(2)材料二的表格和图片分别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汉化措施?这场改革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3)两次改革是否都是成功的?它们能够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至少两条)
(4)从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当前题号: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调整统治政策)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2)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重视农业发展)

材料二: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宋书》

(3)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当前题号:8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百度网

(1)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导致“家给人足”、“勇于公战”的措施。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并据此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三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有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摘自部编七上教材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并简要概括其影响。为秦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哪家思想?
(4)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则材料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当前题号: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材料二中的“商君治秦”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特点是什么?
当前题号:10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