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 )
改正:
(2)严复等主持的《时务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
改正:
(3)鲁迅的《狂人日记》,深刻反映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的经典之作。( )
改正:
(4)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
改正:
(1)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 )
改正:
(2)严复等主持的《时务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
改正:
(3)鲁迅的《狂人日记》,深刻反映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的经典之作。( )
改正:
(4)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
改正: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马陵之 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①马陵之 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许多成语典故于历史,下列成语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
①纸上谈兵 ②破釜沉舟 ③约法三章 ④增兵减灶 ⑤围魏救赵
①纸上谈兵 ②破釜沉舟 ③约法三章 ④增兵减灶 ⑤围魏救赵
A.②③④ | B.①④⑤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西周时天子用九鼎,诸侯只可以用七鼎。但春秋时期,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这反映出的问题是
A.青铜器制造业发达 | B.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
C.鼎成为普遍的器具 | D.天子与诸侯毫无差别 |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讨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天子威信很高 | B.诸侯势力强大 | C.战争频繁 | D.生存环境恶化 |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予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有什么特点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 B.鲁国主动与秦晋结好 |
C.天子依附予诸侯 | D.同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
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
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
A.晋 | B.齐 | C.楚 | D.秦 |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
B.春秋争霸 |
C.楚汉之争 |
D.官渡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