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2.句子默写- (共1题)
2.
补写下列诗文名句。(8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4)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
(5)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6)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战国策》)
(7)以时间的流驶,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记念刘和珍君》)
(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百舸争流。(《沁园春·长沙》)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雨巷》)
(4)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再别康桥》)
(5)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
(6)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战国策》)
(7)以时间的流驶,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记念刘和珍君》)
(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
3.诗歌鉴赏- (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阅读徐志摩的《黄鹂》,完成后面题目。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1931年(选自《猛虎集》)
【小题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2分)
【小题2】(小题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1931年(选自《猛虎集》)
【小题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2分)
A.“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以“一掠颜色”指代疾飞而来的黄鹂,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动感。 |
B.“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这一句只写黄鹂翘着尾尖,又不作声,这是以瞬间之形画其瞬间之静。 |
C.“有人说”一句,只用“看,一只黄鹂”,即鲜活地点染出黄鹂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
D.第一节最后两句,渐由实而虚,倾诉着由眼前黄鹂所激荡起的欢欣、愉悦和希冀。 |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为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性灵的瞬间解脱的欢乐。 |
B.最后复叠的一句“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面一句是写充实感,而这一句却是写作者极度的幻想。 |
C.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又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
D.此诗所表现的就是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找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 |
4.文言文阅读- (共2题)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第1-5题,每小题2分;第6题,每小题3分)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中的“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5】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坚:锋利 |
B.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揕:刺 |
C.自引而起引:指身子向上起 |
D.荆轲废废:倒下 |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C.行李之往来,共乏其困 | D.北蛮夷之鄙人 |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以乱易整,不武 |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 |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B.秋毫不敢有所近 |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A.这是文章的高潮、结局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 |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
(1)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6.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 ③里:居。 ④“知”通“智”,智慧。
【小题1】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2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注】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 ③里:居。 ④“知”通“智”,智慧。
【小题1】孔子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孔子在这两个语段中所阐述的观点。(2分)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楼上楼下
刘玉秋
我在广州居住的商住楼坐落在郊区,上下七层,虽然有电梯,但是一直当成摆设,谁都没有去用它。
我是一年前搬到这儿的,来这里买房子,全是看上房价比市区便宜。楼上楼下都是平头百姓,各自为了养家糊口辛劳奔波,平常很少来往。自然而然,由于无人清扫,整个楼道变得杂乱冷清,满是灰尘。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半年前。二楼小陈的太太被单位公派到加拿大进修三个月,小陈工作紧,孩子没人照顾,他就把老家的父亲接到了广州。陈老伯是典型的山东人,古道热肠,整天笑眯眯的,见人就主动打招呼,关切地问寒问暖,使以往静如止水的楼道骤然间起了波澜,有了笑声,有了生气。
陈老伯勤快,整栋楼数他起床最早。一大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等大家上班时,整个楼道从上到下干干净净。时间久了,大伙过意不去,对老人说,这么大年纪还让您受累,怎么好意思呢?老伯笑了笑说,在乡下劳动惯了,也是借机活动一下筋骨。
三楼的李辉坐不住了。一天晚上,他把整个楼道的住户召集到一块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咱不能让陈老伯当杨白劳,要不每月给老人一些补贴吧。”大伙一拍即合,最后确定除小陈自家外,其余十三家每户拿出三十元钱,也算是对老人的一种补偿。可是,等真把钱凑齐送到老人跟前时,老人居然很生气地说:“这人和人能住在一起是缘分,如果啥都钻钱眼里,活得还有啥意思,你们硬给我钱,就是瞧不起大伯……”
老人倔强,大伙无话可说。从此,再没人提起给老人发补贴的事情,大家只是默默把感激埋在心底。
日子在无声无息中流淌,三个月转眼过去了,小陈的太太如期从国外返回。陈老伯返回山东老家那天,楼上楼下的邻居依依不舍地相送,直到老人搭上车,慢慢在视线中消失。
陈老伯走了,楼道又恢复了沉寂,灰尘也逐渐多起来。起初,还有人打扫一下,时间久了,也就懒得搭理,慢慢就回归了旧时模样。
昨晚,四楼的郝大妈意外召集大伙开小会。
郝大妈开门见山地说:“老陈回山东老家了,现在整个楼道挺杂乱的,不如我把这活儿揽下来,你们象征性给我点辛苦费,要不就每月三百九,按原来打算给老陈的那个标准吧。”郝大妈原来胸有成竹,没想到话音落地,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居然没人响应,结果不欢而散。
第二天,郝大妈就找我诉苦。她说:“咱这楼上都是怪人,当初陈老头不要钱,硬是想塞给人家,现在我想揽下这差事,反倒没人舍得给钱啦。兄弟,你是个文化人,昨晚开会也是一言不发,你说说这到底叫什么事儿啊……”
望着一脸茫然的郝大妈,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第2自然段写楼上楼下的居民“平常很少来往。自然而然,由于无人清扫,整个楼道变得杂乱冷清,满是灰尘”,作者描写这样的情景,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陈老伯是一个怎样的人。居民为陈大伯送行的情节,体现了居民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3】小说后半部分宕开笔触,描写郝大妈的故事,作者用意何在?(4分)
楼上楼下
刘玉秋
我在广州居住的商住楼坐落在郊区,上下七层,虽然有电梯,但是一直当成摆设,谁都没有去用它。
我是一年前搬到这儿的,来这里买房子,全是看上房价比市区便宜。楼上楼下都是平头百姓,各自为了养家糊口辛劳奔波,平常很少来往。自然而然,由于无人清扫,整个楼道变得杂乱冷清,满是灰尘。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半年前。二楼小陈的太太被单位公派到加拿大进修三个月,小陈工作紧,孩子没人照顾,他就把老家的父亲接到了广州。陈老伯是典型的山东人,古道热肠,整天笑眯眯的,见人就主动打招呼,关切地问寒问暖,使以往静如止水的楼道骤然间起了波澜,有了笑声,有了生气。
陈老伯勤快,整栋楼数他起床最早。一大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等大家上班时,整个楼道从上到下干干净净。时间久了,大伙过意不去,对老人说,这么大年纪还让您受累,怎么好意思呢?老伯笑了笑说,在乡下劳动惯了,也是借机活动一下筋骨。
三楼的李辉坐不住了。一天晚上,他把整个楼道的住户召集到一块说:“现在是市场经济,咱不能让陈老伯当杨白劳,要不每月给老人一些补贴吧。”大伙一拍即合,最后确定除小陈自家外,其余十三家每户拿出三十元钱,也算是对老人的一种补偿。可是,等真把钱凑齐送到老人跟前时,老人居然很生气地说:“这人和人能住在一起是缘分,如果啥都钻钱眼里,活得还有啥意思,你们硬给我钱,就是瞧不起大伯……”
老人倔强,大伙无话可说。从此,再没人提起给老人发补贴的事情,大家只是默默把感激埋在心底。
日子在无声无息中流淌,三个月转眼过去了,小陈的太太如期从国外返回。陈老伯返回山东老家那天,楼上楼下的邻居依依不舍地相送,直到老人搭上车,慢慢在视线中消失。
陈老伯走了,楼道又恢复了沉寂,灰尘也逐渐多起来。起初,还有人打扫一下,时间久了,也就懒得搭理,慢慢就回归了旧时模样。
昨晚,四楼的郝大妈意外召集大伙开小会。
郝大妈开门见山地说:“老陈回山东老家了,现在整个楼道挺杂乱的,不如我把这活儿揽下来,你们象征性给我点辛苦费,要不就每月三百九,按原来打算给老陈的那个标准吧。”郝大妈原来胸有成竹,没想到话音落地,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居然没人响应,结果不欢而散。
第二天,郝大妈就找我诉苦。她说:“咱这楼上都是怪人,当初陈老头不要钱,硬是想塞给人家,现在我想揽下这差事,反倒没人舍得给钱啦。兄弟,你是个文化人,昨晚开会也是一言不发,你说说这到底叫什么事儿啊……”
望着一脸茫然的郝大妈,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第2自然段写楼上楼下的居民“平常很少来往。自然而然,由于无人清扫,整个楼道变得杂乱冷清,满是灰尘”,作者描写这样的情景,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陈老伯是一个怎样的人。居民为陈大伯送行的情节,体现了居民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3】小说后半部分宕开笔触,描写郝大妈的故事,作者用意何在?(4分)
6.语言表达-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2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