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测试卷:第02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46479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5

1.选择题(共7题)

1.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C.秦军旦暮渡易水
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B.①臣壮也,犹不如人②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C.①用亡郑以陪邻②且置土石
D.①因人之力敝之②秦王还柱
3.
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而为歌
A.此其志不在
B.沛公已去,至军中
C.从郦山下,芷阳间行
D.此亡秦之
4.
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以其无礼于晋     ⑤毋从俱死也 ⑥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⑦是寡人之过也     ⑧沛公安在   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B.①⑨/②⑧/③⑤/ ④⑥/⑦⑩
C.①/②⑧/④⑥/⑦⑨⑩/③⑤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5.

收集与动物有关的诗句(至少两句)。

6.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人之力而敝之    ②不如而善遇之
B.①吾还也 ②人居远未来
C.①越国鄙远 ②皆白衣冠送之
D.①乃夜驰沛公军    ②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7.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惊,自而起荆轲废,乃其匕首提秦王
B.秦伯,与郑人盟秦王必见臣
C.于是荆轲遂车而去轲自知事不,倚柱而笑
D.能得樊将军首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2.句子默写(共1题)

8.
补充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5)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6)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右手持匕首之揕:刺
B.尽失其度:制度
C.皆殿下陈:排列
D.八创被:受
【小题2】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D.图而匕首见穷:穷尽
【小题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而起③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
②乃其匕首提秦王④乃引其匕首秦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提”字不同
B.两个“引”字相同,两个“提”字也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提”字相同
D.两个“引”字不同,两个“提”字也不同
【小题4】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故荆轲逐秦王②而乃手共搏之
③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④遂拔击荆轲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5】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A.秦王刚绕过柱子逃走,士兵们惊慌急追,不知道怎么办。
B.秦王正绕着柱子跑,士兵们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C.秦王刚绕过柱子逃走,仓促之间,惊慌急追,不知道怎么办。
D.秦王正绕着柱子跑,仓促之间,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
【小题6】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小题7】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荆轲形象。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了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惋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小题1】文章在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中,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面楚歌等几个场景。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小题4】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5.语言表达(共2题)

11.
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
《项羽本纪》是一出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鸿门宴》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磊落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增无奈的心情
12.
刘邦与项羽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请陈述理由。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6.命题作文(共1题)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评价项羽说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意思是说他夸耀自己的功劳,逞弄个人聪明,不去效法古代,认为依靠武力就可治理天下,司马迁认为这是可笑的。而现今,我们认为这个时代需要项羽这样率真的、敢作敢为的英雄,所以关于项羽的悲壮故事以各种形式广泛流传。的确,时代不同,对英雄的看法也大相径庭。

请结合材料,以“时代造英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