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4题)
1.
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自然界认识的“假说”,下列证据不能支持相应“假说”的是
A.气球胀大时,球面各点彼此远离——大爆炸宇宙论 |
B.尺蛾群体中不同个体数量变化——自然选择学说 |
C.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
D.四川汶川地震——板块构造学说 |
2.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图甲所示操作来观察木条能否复燃,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
B.用图乙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
C.用图丙所示装置观察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比较镁与锌的活动性 |
D.用图丁所示装置观察燃烧先后顺序,比较可燃物的着火点 |
4.
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生长的影响。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金合欢幼苗的生长情况 | 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 | 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 |
10个月的存活率/% | 43 | 72 |
20天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 | 6.2 | 31 |
A.该实验表明,蚂蚁栖居有利于金合欢的生长 |
B.该实验表明,金合欢的幼苗存活率与生长高度有关 |
C.该实验表明,蚂蚁可以为金合欢提供营养 |
D.该实验表明,蚂蚁可以帮助金合欢传播种子 |
6.
下图为“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实验,被试者看到直尺下落时立即用手指捏住直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一反射的感受器在皮肤上 |
B.这一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
C.被试者捏尺位置离直尺上端越近,反应速度越慢 |
D.被试者应至少进行三次实验,然后取最小值作为实验结果 |
10.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变化的微观示意图,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有关该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变化的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
B.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属于化合物 |
C.甲、乙、丙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
D.每个甲、乙、丙的分子都是由2个原子构成的 |
11.
如图为一种新型破窗锤,使用时将吸盘吸附在窗玻璃上,然后拉长弹性绳,人离玻璃较远后松手,破窗锤在弹力作用下瞬间击碎窗玻璃而不会伤到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吸盘能吸附在窗玻璃上是由于受到大气压的作用 |
B.为了增强吸盘的吸附效果,可以把吸盘面积做的大一些 |
C.锤头前端做得比较尖是为了增撞击大压力 |
D.弹性绳拉伸越长,破窗锤窗玻璃的动能越大 |
12.
如图所示,直升机通过悬索吊挂火炮,进行转移。不考虑空气阻力,则直升机在空中


A.悬停时,火炮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悬索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
B.加速上升时,悬索对火炮的拉力大于火炮所受的重力 |
C.匀速下降时,火炮所受的重力大于悬索对火炮的拉力 |
D.水平匀速飞行时,悬挂火炮的悬索会偏离竖直方向 |
13.
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A.不成像 |
B.仍成像,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
C.仍成像,像上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
D.仍成像,像还在原来位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