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1793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7

1.句子默写(共1题)

1.
(1)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4)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5)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6)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客思

贾岛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小题1】贾岛“推敲”的故事,让我们想起“鸟宿池边树,______________”的诗句。
【小题2】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三句两个“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B.第二句的“旅人心”三字和诗题相照应。
C.“月明里”三字蕴含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D.末句与“月出惊山鸟”所表现的情境相同。
【小题3】请对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的语言特色加以赏析。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都尽。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则又草草读过而已。噫!此所谓“时套”也。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套矣。

②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其至金陵,以之初书谒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①,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②。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注]①汲汲:急于得到的意思。义理:文章的思想内容。②尔:其。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家于岳水部之初(_______________)    (2)以之初谒见于予(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认为,造成作文弊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用原文)
【小题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所说的“时套”在之中的具体表现。
【小题4】下列各项中的“序”,与《钱伯庸文序》的“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伶官传序》
B.《新序》
C.《白莽作<孩儿塔>序》
D.《<激流>总序》
【小题5】试比较本文中“钱生伯庸”与《师说》中“李氏子蟠”两人在求学背景与学习表现上的异同。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风清月明,携稚子邻叟,轻棹往返,甚惬素心。家贫,蓄古琴①,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②,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先生。

②古黔娄先生死③,曾参与门人来吊,问曰:“先生终,何以谥?”妻曰:“以‘康’。参曰:“先生存时,食不充遏,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傍无酒肉。生不美,死不荣,何乐而谥为康哉。妻曰:“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君馈栗三十钟④,辞不纳,是有余富也。先生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遑遑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谥之以康,不亦宜乎。”方子,韦布之士⑤,生称高尚,死谥玄英,其梗概大节,庶几乎黔娄者耶!

(辛文房《唐才子传·方干》有删改)

注:①蓄:保存。②比喻科举及第。③黔娄:春秋时齐国的贤士。④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⑤指平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辄主人(_____________) (2)王公嘉其(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遂相师友”中的“师友”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
A.吾得事之
B.至尊而制六合
C.天下集响应
D.假舟揖者,非能
E.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小题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见干器 句读不知
B.行吟醉卧自娱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何乐谥为康哉   骊山北构西折
D.昔先生国君用相 慎勿妇死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2)昔先生国君用为相,辞不受,是有余贵也。
【小题5】第②段,作者写黔娄的目的是__________
【小题6】阅读全文,概述方干的性格特点。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树的印象

向午平

①树,对于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家。因为,在湘西的每一个村寨不管周围的山头是如何的光秃,她的村寨口总会有那么几株高大苍老的树饱经风霜地矗立着。童年的我偶尔走出去,再疲惫地回来时,一看到村寨口的那几株老树,便知道到家了,一种温馨就在小小的心中开始饱满地鼓荡。尽管是走在路上,明明清楚离家还很远,只要望见某个山坳有一丛老树撑起的阴凉,就明白那背后一定躲藏着一大片属于别人的屋檐。屋檐是别人的,但家的感觉是一样,我小小的脚步也就会踏实快捷起来。

②那时候,我弄不明白村寨口的树为什么逃得过像山头上的那些树一样被砍伐的命运,竟然能够穿越许多岁月与苦难。于是,我常常去那几株树下寻找答案。答案,当然是没有的。树下大多有一座小小的房子,里面有碗,有厚厚的灰烬;每遇过年过节,那碗中会出现糖果和肉块,还有香的烟雾悠闲地婀娜。奶奶告诉我,那是土地堂,是保佑我们五谷丰登的神住的地方。再去的时候,我抚摸着那些苍劲的树杆、皲裂的树皮,我总会幻想有神的话语会通过自己的小手传达到我的心底。也许是因为我的浅薄;不管如何的虔诚,神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只言片语。从此,我不再去那大树下的土地堂,但树是家的印象仍是那么固执地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底。

③我走不进神的世界,有时候却好像能听到树的声音。第一次听到树的声音,是我家的一株老柳树,我不知道他是我的哪一个爷爷的爷爷栽种的,总感觉到它应当和月亮上那株吴刚所砍的桂花树一样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棵老柳树轰然倒塌。第二天,我守在它的边上,不准父亲把树截成圆木,因为它的根须上还沁着水珠。我说,那是老柳树哭泣的眼泪,好多天我都听到它在哭。

④对树进一步的认识,是缘于它作为梁的使命。湘西多树,乡民们便就地取材,建造的多是木房子,而这房子最为重要的就是那一根放在正中间的梁。因为其重要,所以从选材开始就极其严格,诸如作为梁的树必须高大、挺拔、无虫眼等等。我想,人们把有用的人才称为栋梁该是缘于此吧。

⑤参加工作多年以后,因为一个童年的伙伴对阴沉木的痴迷,几天前我回到故乡,因为许多乡亲都外出打工,整个村寨袒露出毫无生气的呆板与沉静。寨口的大树也已倒塌不在,我一下子感到了对家的陌生。

⑥在伙伴掏挖阴沉木的溪边,除了一堆调皮的孩子,还有几位白发丛生的老人。我走近那一株需要两人才能合抱的阴沉木,伸出手去抚摸它已经黑得发亮的树皮,不曾想那树皮却如泥般地脱落了。我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我在溪中游泳的时候常常看到这些黑泥,但怎么也想不到这些黑色的淤泥竟然会是树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⑦再去细看,那阴沉木周围的泥上,还印有许多翊翊如生的树叶的形状。形状依然,叶脉仍旧,但那里面流淌过的鲜活的汁液已经凝固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岁月里了。我分明听见这些叶片在远古的风中活泼泼地舞动,然后合起来拧成一波又一波雄浑的林涛,阐述着大自然让人震耳发聩的语言。那是树的大海,那是林的大洋,在那无比博大的海洋里,一切的存在都会显得渺小、显得无助。剥去阴沉木表层的泥皮,树的坚硬便显露出来,那冰冷的坚硬有铁的质感,这也许就是它经过了时间数不清的淘洗后仍然能够存在的原因。失去了生命,但那与生俱来的挺拔和倔强的信念不经意间就穿透着时间与空间的悠远在现实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树,就是化成了柔弱的泥,它也会催生种子培育新一轮生命。要不就再次通过岁月厚实的沉淀,生成煤的热量,通过燃烧焕发出火的光焰。

⑧老人说,这溪里之所以埋着许多阴沉木,是因为这里很多年前就生长了大片古老的森林。随后,他又指了指周围的山,你们看,那些小树在很多年以后也许会成为这溪底的阴沉木。

⑨远望之间,这才发现原本荒芜的山坡上长满了生机盎然的小树,有了这远景的衬托,再去看作为近景的村寨竟有些生动起来。

⑩我突然明白,树是村寨的灵性,更是大自然的灵魂。有了这灵性与灵魂,才会生出诸多的美来。

(节选自2009年第8期《青年文学》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中,作者写“土地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仔细阅读第⑦段中的划线句,说说它在文章中的含意。
【小题3】第①③段画线部分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在文章中树被作者赋予了灵性和生命。
B.文章中树给作者的印象就是自己的家。
C.作者对于树的好感始于树可以做栋梁。
D.本文中的树象征人类不朽的精神灵魂。
E.第⑧段老人说的话颇富历史沧桑之感。
F.文章结尾深化了主题,读来意味深长。
【小题5】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分析第⑦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阴沉木树叶的?
【小题6】细读本文与下面史铁生《合欢树》中的文字,比较两者写树手法的不同并简述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6.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和而不同”

刘固盛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很早,而其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此,虽然孔子是以“和而不同”当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后人以之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

②“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均衡,在文化精神上体现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其精神旨归乃在于人的“心和”,即内在心性的宽广包容、通达平和。“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既是一种君子之风,□协调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准则,同时□适用于处理国家、民族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早在《尚书·尧典》中就主张用“和”的方式对待族群、邦国。“协和万邦”,需要承认差异性,需要互相包容,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原则,正是“和而不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赋予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巨大气魄。无论是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还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激相荡而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抑或对我们形成强烈冲击的西方文化仍然能够被中华文化加以化解并进行有效的吸收融会,都和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有莫大的关系。今天,“和而不同”仍是各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原则。诚如汤一介先生所言:“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今后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就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

③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此之谓也。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可以吸收融会各种异质的文化,但从来不会丧失自我,总是能够坚守民族文化的本位性,亦源于此。因此,“和而不同”就是尚和而不盲目附和,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文化立场上则体现出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

④“和而不同”还体现出刚健向上的精神气象。天道的运行强健不止,赋予万物性命生机,万物保持太和状态,欣欣向荣。天道刚健纯粹,万物亨通,自然和畅,社会和美,没有压抑,没有冲突,君子之德亦当如此。

⑤“和而不同”,也意味着坚守正道。君子之和具有一股中正之气,并能矫正君父师长朋友之失,此与小人之同异也。朱熹对“和”也有很深的认识,《朱子语类》卷四十三云:“大抵君子小人只在公私之间,和是公底同,同是私底和。……盖君子之心,是大家只理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朱熹认为君子之和当以公正为原则,做到心底无私。君子尚义尚正,心底坦荡,纵使与尚同的小人相处,也不会受其影响,仍旧能够保持自己固有的平和与正气,这就是“和”。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同之辨,诚然关系到天下之治乱与文化之兴衰。

⑥《国语·郑语》记载有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则生,万物的创生都以和为基础。“和而不同”在文化精神上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

⑦和则生物,这也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有关万物化生的经典表述中,“三”通常被解释为“和”。实际上,和则生的观点,是儒、道二家的共同主张,如《管子·内业》主张:“和乃生,不和不生。”《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则生,同则绝,和而不同,生生不息,从万物的产生到文化的发展,莫不如此。中华文化经数千年之演进,绵延不绝,总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

 (选自2009年11月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中,“和而不同”的“同”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其作用是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为第②段空白处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1)也是 也    (2)也是 都
选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论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B.“和而不同”就是人内在心性的宽广包容。
C.本文论述了“和而不同”的顽强斗争精神。
D.“和而不同”就是与小人相处也能固守正气。
【小题5】阅读全文,概述“和而不同”的主要内涵。
【小题6】结合本文,谈谈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来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5.材料作文(共1题)

7.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瑞典的学者到中国访问,发现最有趣的是大街小巷的广告:“你想卓越不凡吗?请到某某学校来”;“在某某楼盘,与世界顶级人物为邻,非凡生活视等闲”;“要想日进斗金、成功不凡吗?请加入某某公司的行列”……他说,我完全能理解人们对于“不凡”的追求,在瑞典,人们常常把“平凡”当成对一个人的最好赞美,因为这个词往往意味着他生活安定,心灵充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