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1628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B.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
C.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D.大概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2.关于试管婴儿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3.关于试管婴儿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4.2010年2月2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5.

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   )

6.2010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____________力度进一步夯实______________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

2.诗歌鉴赏(共1题)

7.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两首诗都是写 时的景象。“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与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中的“     ”一句理趣相同。
(2)两首诗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赏析。
答: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沛公奉卮酒为寿
【小题2】加点字的用法与“臣活之”中的“活”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B.沛公军霸上
C.范增数目项王D.刑人如恐不胜
【小题3】从用法特点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字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同的一项是(   )
A.函封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籍吏民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小题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C.因循守旧D.余因得观遍群书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3分)
译文: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3分)
译文: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译文: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专家解读“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三大“高难动作”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26日向记者介绍,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在轨组装、检查与训练阶段,出舱准备过闸阶段,舱外活动阶段,以及返回过程闸阶段。其中最长的一个阶段是第一阶段,历时14.5小时;最危险和最难的是舱外活动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神七”航天员要经历数百个步骤。进行的出舱行走又包含了不少“高难动作”。
一是“穿衣”。完全穿好重量120公斤的舱外航天服,需要数个小时。飞船发射时,舱外航天服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因此,航天员首先要启封、组合,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在“钻”进服装后,还要对服装进行尺寸调整、气密性检查和全性能测试,一切正常,这才算“穿好”了舱外航天服。 此后,航天员还要进行移动和各种模拟操作,以体验失重状态下移动和操作的特点——毕竟地面上用于失重状态训练的水槽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失重状态。同时航天员还要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和手脚的着力点,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以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但运动量不能太大,以防患上空间运动症。
二是“开门”。要开启飞船通往太空的轨道舱门需要10多个钟头,首先是解锁,然后拉着舱门的手柄把门开到60度。等到舱内外压力平衡,才能把舱门完全打开。碰上打不开的情况,还要用一个类似撬杠的工具把门“撬”开。出舱前,航天员还要给舱门罩上一个保护罩,以防止在出舱过程中发生剐蹭。而此次出舱非常顺利。
三是“行走”。在没有重力的状态下“行走”,通常被人们当作一件惬意的事。实际上,要按照规定的方向和路线行走,一点也不容易。 航天员身上有两条安全系绳与母船相联,太空活动进行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轨道舱壁的把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绳的挂钩,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变位置。对于太空行走中挂钩严格的交替换位,是最关键的一环,否则,航天员就可能脱离母船,成为“太空飞人”。
在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身体的移动。与出舱相反,航天员在进入轨道舱时,采用脚先头后的姿势。又是一系列与出舱相反的程序:关舱门,轨道舱复压。直到轨道舱内的压力恢复后,航天员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知道轨道舱与返回舱压力确认一致后,两舱之间的门被打开,出舱活动才全部结束。
吴斌说,出舱行走这件看上去“最浪漫的事”,其实是件最辛苦的事。“神七”航天员操作的难度和强度,远远大于“神五”、“神六”。
(选自9月26日新华网 有改动 记者白瑞雪、孙彦新、张汨汨)
【小题1】下列对“神七”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次太空出舱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用时最长的是第一阶段,最危险和最难的是第四阶段。
B.为了进一步熟悉出舱程序,穿好舱外航天服后,航天员还要进行移动和各种模拟操作,找好开舱门的位置,并把整个在轨准备和舱外活动预演一遍。
C.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穿衣、开门、行走”却是本次航天员出舱活动的三大“高难度动作”。
D.航天员身体的移动只能在安全系绳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在飞船舱壁把手上位置的改变来实现。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航天员首先要启封、组合,再把净化器、氧瓶、电池、无线电遥测装置等可更换部件装上航天服。在“钻”进服装后,才算“穿好”了舱外航天服。
B.开启飞船通往太空的轨道舱门时,要等到舱外内的压力平衡才能打开舱门
C.航天员返回轨道舱后,要等到轨道舱与返回舱压力确认一致后才能慢慢脱下舱外服。
D.挂钩严格的交替换位是太空行走中最关键的一环,否则航天员就可能脱离母船,成为“太空飞人”。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舱行走这件看上去是“最浪漫的事”,其实有很大的操作难度和强度,因此“神七”航天员比“神五”、“神六”的航天员都辛苦。
B.航天员在轨道舱外出舱程序的模拟操作和预演,是其成功出舱顺利完成任务的关键。
C.在失重环境中航天员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若运动量太大,有可能患上空间运动症。
D.太空出舱活动中,航天员的各个步骤都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的。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忆梁实秋先生
季羡林
我认识梁实秋先生,同他来往,前后也不过两三年,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他留给我的回忆却是很长很长的。分别之后,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仍然时常想到他。
  1946年夏天,我在离开了祖国11年之后,受尽了千辛万苦,又回到了祖国怀抱,到了南京。当时刚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的“劫收”大员正在全国满天飞,搜刮金银财宝,兴高采烈。我这一介书生,“无条无理”,手里没有几个钱,北京大学还没有开学,拿不到工资,住不起旅馆,只好借住在我小学同学李长之在国立编译馆的办公室内。他们白天办公,我就出去游荡,晚上回来,睡在办公桌上。早晨一起床,赶快离开。国立编译馆地处台城下面,我多半在台城上云游。什么鸡鸣寺、胭脂井,我几乎天天都到。再走远一点,出城就到了玄武湖。山光水色,风物怡人。但是我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观赏风景。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
  我这样天天游荡,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安定下来,有一间房子,有一张书桌。别的奢望,一点没有。我在台城上面看到郁郁葱葱的古柳,心头不由地涌出了古人的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里讲的仅仅是六朝。从六朝到现在,又不知道有多少朝多少代过去了。古柳依然是葱茏繁茂,改朝换代并没有影响了它们的情绪。今天我站在古柳面前,一点也没有觉得它们“无情”,我觉得它们有情得很。我天天在六月的炎阳下奔波游荡,只有在台城古柳的浓荫下才能获得片刻的清凉,让我能够坐下来稍憩一会儿。我难道不该感激这些古柳而还说三道四吗?
  又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长之告诉我,梁实秋先生全家从重庆复员回到南京了。梁先生也在国立编译馆工作。我听了喜出望外。我不认识梁先生,论资排辈,他大我十几岁,应该算是我的老师。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崇敬之情。万万没有想到竟在南京能够见到他。见面之后,立刻对他的人品和谈吐十分倾倒。没有经过什么繁文褥节,我们成了朋友。我记得,他曾在一家大饭店里宴请过我。梁夫人和三个孩子:文茜、文蔷、文骐,都见到了。那天饭菜十分精美,交谈更是异常愉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我自谓尚非馋嘴之辈,可为什么独独对酒宴记得这样清楚呢?难道自己也属于饕餮大王之列吗?这真叫做没有法子。
  解放前夕,实秋先生离开了北平,到了台湾,文茜和文骐留下没有走。在那极“左”的时代,有人把这一件事看得大得不得了。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个人相信马克思主义,这当然很好,这说明他进步。一个人不相信,或者暂时不相信,他也完全有自由,这也绝非反革命。我自己过去不是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吗?从来就没有哪一个人一生下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连马克思本人也不是,遑论他人。我们今天知人论事,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
  至于说梁实秋同鲁迅有过一些争论,这是事实。是非曲直,暂作别论。我们今天反对对任何人搞“凡是”,对鲁迅也不例外。鲁迅是一个伟大人物,这谁也否认不掉。但不能说凡是鲁迅说的都是正确的。今天,事实已经证明,鲁迅也有一些话是不正确的,是形而上学的,是有偏见的。难道因为他对梁实秋有过批评意见,梁实秋这个人就应该永远打入十八层地狱吗?
  实秋先生活到耄耋之年。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我想特别提出一点来说一说。他到了老年,同胡适先生一样,并没有留恋异国,而是回到台湾定居。这充分说明,他是热爱我们祖国大地的。至于他的为人毫无架子,像对我和李长之这样年轻一代的人,竟也平等对待,态度真诚和蔼,更令人难忘。这种作风,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总算是难能可贵。对我们今天已经成为前辈的人,不是很有教育意义吗?
  去年,他的女儿文茜和文蔷奉父命专门来看我。我非常感动,知道他还没有忘掉我。这勾引起我回忆往事。回忆虽然如云如烟,但是感情却是非常真实的。我原期望还能在大陆见他一面,不意他竟尔仙逝。我非常悲痛,想写点什么,终未果。去年,他的夫人从台湾来北京举行追思会。我正在南京开会,没能亲临参加,只能眼望台城,临风凭吊。我对他的回忆将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直至我不能回忆为止。我的这一篇短文,他当然无法看到了。但是,我仿佛觉得,而且痴情希望,他能看到。四十年音问未通,这是仅有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音问了。悲夫!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小题1】这是一篇回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作者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自己在国立翻译馆的办公室内寄宿的生活和在台城游荡观柳的情景?(4分)
【小题2】文中说:“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分)
【小题3】作者对梁实秋先生去台湾一事有一段评论,从中你可以看出季老持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归纳。(4分)
【小题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主要特色?并探究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6分)

5.语言表达(共2题)

11.
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排序。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①有时顿足 ②有时太息 ③有时掩面 ④有时狂笑
12.
下面是王老师在办公室接到李明同学电话的内容实录。请你根据王老师的话,推断一下李明同学的说话内容,补写在横线上。
李明同学的话:①       
 
王老师的话:哎,我就是!/什么问题,你说吧! /别着急,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出现也是正常的。你已尽力克制,这就很好。我想我们还是当面谈谈,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