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如今,正是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②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③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处心积虑,亲力亲为。
④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⑤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⑥自2017年6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公园焕然一新。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
①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如今,正是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②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③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处心积虑,亲力亲为。
④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⑤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⑥自2017年6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公园焕然一新。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
A.①④⑥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③⑤⑥ |
2.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互联网的出现确实会对旧的实体经济模式产生一些影响,①会消灭一些旧有的经济形态,②这就像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传统的驴马交通大面积消失一样,是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福音。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③截然对立的,发达的虚拟经济④不会对制造业产生遏制作用,⑤能够促进其发展,关键就在于制造业的产品是否有市场,⑥这个市场是金融业、资本市场不可能挤占的。
互联网的出现确实会对旧的实体经济模式产生一些影响,①会消灭一些旧有的经济形态,②这就像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使传统的驴马交通大面积消失一样,是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福音。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③截然对立的,发达的虚拟经济④不会对制造业产生遏制作用,⑤能够促进其发展,关键就在于制造业的产品是否有市场,⑥这个市场是金融业、资本市场不可能挤占的。
A.同时 可是 不是 虽然 却 而且 |
B.而且 尽管 并非 不仅 也 因此 |
C.同时 然而 并非 非但 反而 因此 |
D.甚至 但 并不是 非但 相反 而 |
2.诗歌鉴赏- (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赵嘏,江苏省淮安人,于唐文宗大和六年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请结合诗句内容谈一谈这首诗的颔联在组合景物上有什么特点?体现了怎样的景情关系?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赵嘏,江苏省淮安人,于唐文宗大和六年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
B.唐朝人喜欢自比为汉朝,诗中往往借用汉人事来比拟唐事以寄托诗人的赞赏或讽刺之情,此处“汉家宫阙”就是这种用法。 |
C.颈联中诗人目睹枯荷,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再看“篱菊”,定会忆起“采菊”之陶潜,油然而起归隐之心吧。 |
D.尾联中“鲈鱼正美”是一处用典,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与辛词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表达的意思一致。 |
3.现代文阅读- (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护”的心理没有足够的监督动机。而且,即使民众被赋予审判监督权,他们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往往也难以有效地行使。
由于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所以宋代的审判分立制度不但没能带来立法者所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司法廉洁,反而导致了诸如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在实行审与判等权力分割后,案件审判的链条被人为拉伸得很长,一个案子从受理到判决所要经历的时间也就更长,地方势力和部门长官来干预案件的机会也就更多。本来审与判、事实审与法律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后者需要前者获得的亲历感知,在被人为切割、隔离后,反而不利于法官基于专业知识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实行审、判等分立以后,这些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协调成本,而且还无法保证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不会失真。如此等等,诉讼迟延和司法腐败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李可《宋代司法权分割为何失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护”的心理没有足够的监督动机。而且,即使民众被赋予审判监督权,他们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往往也难以有效地行使。
由于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所以宋代的审判分立制度不但没能带来立法者所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司法廉洁,反而导致了诸如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在实行审与判等权力分割后,案件审判的链条被人为拉伸得很长,一个案子从受理到判决所要经历的时间也就更长,地方势力和部门长官来干预案件的机会也就更多。本来审与判、事实审与法律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后者需要前者获得的亲历感知,在被人为切割、隔离后,反而不利于法官基于专业知识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实行审、判等分立以后,这些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协调成本,而且还无法保证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不会失真。如此等等,诉讼迟延和司法腐败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李可《宋代司法权分割为何失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统治者认为司法权是可以分割的,为此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在当时人所著的《历代名臣奏议》中有所记载。 |
B.宋代审理案件,由中央机构断司或地方机构鞫司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独立审讯,对犯罪事实进行独立调查。 |
C.宋代判决案件,由中央机构议司或地方机构谳司为定罪提供适应的法律条款,尽管最终定刑未必完全如此。 |
D.通俗地理解宋代的司法权分割,就是一个案件由两个法官分别从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进行审判,最后由行政长官做出判决。 |
A.按宋朝的制度设计,行政长官拥有最后决断权,法官如果不想让自己审与判的结果被驳回的话,就必须揣摸那个行政长官的心思。 |
B.宋代的行政长官,整体表现是严重缺乏法律素养的,他们不具备法律专业技能,对案件不能依法判决,对部下也不能论法辨奸。 |
C.既不能带来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廉洁,又导致一些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的原因就是司法权分割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 |
D.依照审判的基本原理,审和判应当连续进行,相互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始终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
A.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如果由行政长官最后判决,他就应该亲自参与审理,否则,他作出的判决必然残缺、失真和武断。 |
B.儒家的四书五经,特别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与专业的法律知识是背道而驰的,是不能拿来指导人们的行动的。 |
C.司法权分割的制度设计不起作用,就是缘于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但司法无法独立,还难以防止其腐败。 |
D.要想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在任何时候民众都要增强法律意识,具备法律知识,尽可能地通过学习来弥补法律知识的缺乏。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为良心标价
刘开学
吴书田和吴书耕是一母双胞胎的弟兄俩。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弟兄俩同受业于一个私塾先生。那先生四书五经讲得并不怎么样,却写得一笔好字儿。字儿是人的脸面儿。字儿是人的招牌。字写端庄了,写字的人才周武郑王。这些话常挂在先生的嘴边。似乎,民国的基础教育没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也难怪,七八十年过去了,现在不还是有人说,上学不就是念念书、识识字吗?
在先生的教诲下,书田、书耕也写得一笔好字儿。弟兄俩俨然成了小城的书法家。
日本人打进小城的时侯,书田、书耕已经成人。哥哥谋了份日本人的差事。弟弟不甘当亡国奴,远走了他乡。
有人说书耕当了八路,有人说书耕落草为寇。
没有弟弟字的参照,哥哥的字似乎更出类拔萃了。那些年,小城的门脸字号、茶楼酒肆到处是他的墨迹。
六十年过去了。哥俩都早已作古,就是他们的名字也在多数人的记忆里消失了。可是,小城却成了规模较大的市。各项经济、文化活动也都盖上商品印鉴,打上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日,文化市场又举行了一次拍卖会,拍卖物是吴书田、吴书耕的字儿。
尽管吴书田的字很好,也曾风靡一时,但他毕竟当做汉奸,大节有亏。他的一幅字喊到两万的时侯,竟拍者的喉咙有如断了电的喇叭,再也不发声了。
吴书耕的字儿拿出来时境况比吴书田的还惨,喊到五千的时侯再也没人理会。
这时,有一老人举起了左手:“我喊一万!”
拍卖师落下了锤子:一万了,一万呀!会场人们开始骚动,但是没有人接茬。人们把老人看成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不知道他凭什么出这个价。
“一万五!”老人又喊,并举起了右手,为一万五造势。其实,这时说喊已不准确,老人是在吼。可是,依然没有人理会,激不起人们竟拍的热情。
有人开始说风凉话了:这老爷子是不是有病?也难怪,拍卖场上竟拍的主儿哪个不是神秘兮兮的,谁知这老头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再说,他左手一个价,右手又一个价,自己跟自己叫板,不有病是什么?
“没人接着喊是不?我喊两万了!”老者郑重地举起了左手。
“噢”——拍卖场开了锅,同时也把一个五十岁左右模样的人喊了起来。“老伯,你不能这样喊!”那人说。
“我喊我的,你听你的,关你什么事儿?”老者说。
“我可是主家。我可不想让您老用这种形式救济我!再说,我囊中并不羞涩。”那人解释。
“你是——?”老年人问。
“我是吴书田的儿子。吴书耕是我叔。其实,我倒希望价高,不管哪幅,喊上去得利的都是我。”
老人冷冷地看了他一眼。
“没人喊是不,那我喊两万八!”老人高高地举起了右手,象是宣誓:“你们知道不,吴书耕是我的战友。他是八路军战士,他那握过笔的手举着大刀砍掉过七八个鬼子的头!”他顿了顿说:“不把他的字喊上去,我对不住良心!”
全场都在静静地看老人。
“人,不能只讲钱。可是,“今天这事儿只能用钱说话了!”
会场的空气凝固了,人们已经不在呼吸;会场的声音冻结了,人们听得见自己的心跳。拍卖师高高地举起了拍卖锤,却又忘记了往下敲。大家都张着嘴。张着嘴却又不知道说什么。
长久地沉默之后,会场里突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钱不是万能的,良心也无法标价,但在拍卖会这个特定场合里,竞拍价的高低却直接反映着拍品的价值大小,所以老人说“今天这事儿只能用钱说话了”。
【小题2】在拍卖会上,吴书耕的字并不比吴书田的字差,可是,他的字竟然拍不过汉奸的字。这一情节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活动?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3】本篇的结尾,拍卖师出于职业习惯举起了拍卖锤,却忘了往下敲。小说在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预示了某种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结果。那么最终,这个拍卖锤是敲下去了还是没敲下去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为良心标价
刘开学
吴书田和吴书耕是一母双胞胎的弟兄俩。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弟兄俩同受业于一个私塾先生。那先生四书五经讲得并不怎么样,却写得一笔好字儿。字儿是人的脸面儿。字儿是人的招牌。字写端庄了,写字的人才周武郑王。这些话常挂在先生的嘴边。似乎,民国的基础教育没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也难怪,七八十年过去了,现在不还是有人说,上学不就是念念书、识识字吗?
在先生的教诲下,书田、书耕也写得一笔好字儿。弟兄俩俨然成了小城的书法家。
日本人打进小城的时侯,书田、书耕已经成人。哥哥谋了份日本人的差事。弟弟不甘当亡国奴,远走了他乡。
有人说书耕当了八路,有人说书耕落草为寇。
没有弟弟字的参照,哥哥的字似乎更出类拔萃了。那些年,小城的门脸字号、茶楼酒肆到处是他的墨迹。
六十年过去了。哥俩都早已作古,就是他们的名字也在多数人的记忆里消失了。可是,小城却成了规模较大的市。各项经济、文化活动也都盖上商品印鉴,打上市场化运作模式。
一日,文化市场又举行了一次拍卖会,拍卖物是吴书田、吴书耕的字儿。
尽管吴书田的字很好,也曾风靡一时,但他毕竟当做汉奸,大节有亏。他的一幅字喊到两万的时侯,竟拍者的喉咙有如断了电的喇叭,再也不发声了。
吴书耕的字儿拿出来时境况比吴书田的还惨,喊到五千的时侯再也没人理会。
这时,有一老人举起了左手:“我喊一万!”
拍卖师落下了锤子:一万了,一万呀!会场人们开始骚动,但是没有人接茬。人们把老人看成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不知道他凭什么出这个价。
“一万五!”老人又喊,并举起了右手,为一万五造势。其实,这时说喊已不准确,老人是在吼。可是,依然没有人理会,激不起人们竟拍的热情。
有人开始说风凉话了:这老爷子是不是有病?也难怪,拍卖场上竟拍的主儿哪个不是神秘兮兮的,谁知这老头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再说,他左手一个价,右手又一个价,自己跟自己叫板,不有病是什么?
“没人接着喊是不?我喊两万了!”老者郑重地举起了左手。
“噢”——拍卖场开了锅,同时也把一个五十岁左右模样的人喊了起来。“老伯,你不能这样喊!”那人说。
“我喊我的,你听你的,关你什么事儿?”老者说。
“我可是主家。我可不想让您老用这种形式救济我!再说,我囊中并不羞涩。”那人解释。
“你是——?”老年人问。
“我是吴书田的儿子。吴书耕是我叔。其实,我倒希望价高,不管哪幅,喊上去得利的都是我。”
老人冷冷地看了他一眼。
“没人喊是不,那我喊两万八!”老人高高地举起了右手,象是宣誓:“你们知道不,吴书耕是我的战友。他是八路军战士,他那握过笔的手举着大刀砍掉过七八个鬼子的头!”他顿了顿说:“不把他的字喊上去,我对不住良心!”
全场都在静静地看老人。
“人,不能只讲钱。可是,“今天这事儿只能用钱说话了!”
会场的空气凝固了,人们已经不在呼吸;会场的声音冻结了,人们听得见自己的心跳。拍卖师高高地举起了拍卖锤,却又忘记了往下敲。大家都张着嘴。张着嘴却又不知道说什么。
长久地沉默之后,会场里突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中国人一贯重视汉字的书写,认为字迹的美丑与人品的高下有联系,所以从古代直到民国年间,国人的基础教育不设置别的科目,就是识字写字。 |
B.日本鬼子占领小城后,吴书耕不愿当亡国奴,逃离了家乡,但他的去向和以后从事的活动一直不为家乡人所知。这一情节为后文自然地埋下了伏笔。 |
C.在拍卖会上,老人不是在喊价,而是在怒吼;这吼声,饱含着对战友吴书耕遭受冷落的愤慨,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对洗刷民族耻辱的愿望。 |
D.书法作品的主家表现得自大自负,他突然站起来阻止老人,恐怕还有这样一种担心:老人的举动有可能导致这场拍卖会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
【小题2】在拍卖会上,吴书耕的字并不比吴书田的字差,可是,他的字竟然拍不过汉奸的字。这一情节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活动?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题3】本篇的结尾,拍卖师出于职业习惯举起了拍卖锤,却忘了往下敲。小说在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预示了某种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结果。那么最终,这个拍卖锤是敲下去了还是没敲下去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故宫木匠李永革
刘冕
去年12月,李永革光荣退休了。
有人说他是故宫最后一位木匠。因为体制原因,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已经在2010年解散了。李永革回应说:“故宫的木匠活儿往后还得有人干!”
1975年,19岁的李永革从部队复员进故宫,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第三代木匠。刚进宫时,从来不缺儿活儿,但李永革也说不清楚修的是哪座殿。反正,师傅带着干什么就学什么。时间一长,李永革自己找窍门,“同样的事情,这个师傅讲得很清楚了,另一个师傅走过来又问,明白吗?我还说,不明白,于是又能听一遍。两个师傅从不同角度来讲,也加深了印象。”
1979年冬天,不适合室外工作了,师傅们会给讲授业务。有一天,戴季秋师傅问:“周末都干嘛去啊?”李永革说:“找战友玩。”“那别玩儿了,上我那儿听课去吧。”后来,李永革明白,戴师傅觉得台上讲得不对路子,瞅中了他和一位师兄,要给他俩开小灶。“这是我第一次坐下来,学习故宫木匠的规矩。”戴师傅要求他们课上做一份笔记,临下课检查有没有错。回家之后,李永革再用钢笔誊一份儿。
1981年,故宫维修角楼,李永革主动报名。这次修缮,李永革接触了斗拱的做法。故宫的百年大修,也让李永革赶上了。一些重大项目,他都是工程的负责人。
干着干着,他突然发现身边的队友们都已是悄然白发。他突然懂了当年的戴师傅——是时候把肚子里的东西传递下去了。
2007年,李永革从参与故宫大修的队伍中选了10个不错的苗子让工匠带着来学习。然而,随着大修告一段落,这些工人相继离开了故宫。他寄予厚望的是2013年面向社会招到的15名学员。“现在年轻人文化水平高,掌握速度快。”这拨年轻人被匠人们精心呵护着。三年过去了,年终总结,各种行话、一些规矩都出来了。可是,他们现在还是面临两个问题:缺少参与大型工程练手的机会,也没有纳入故宫正式人员编制。到现在,15名学员走了小一半儿。“现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尽快教会手艺人什么是故宫规矩。”修古建筑是一辈子的事儿,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故宫的规矩就是遵守和尊重。李永革最近几年全国各地跑修缮工地,亲眼目睹过外来施工队伍里一些工人极不专业的操作,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会出现在故宫里。“到时故宫就不是故宫了,我们要给子孙留下的是真东西,不是假文物。”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传统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永革是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百度百科)
②太和殿当时出现屋顶瓦面塌陷的状况,为了探查原因,李永革带着施工队伍揭开屋顶上檐东西两山面进行检查,结果就有了意外发现: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的记载,专家此前都一致认为最高等级建筑的太和殿的屋面苫背也应该为最高规制,所以维修方案中选了铅背的做法。但事实上太和殿屋面苫背采用了最简单的苫背材料与方法。“于是我们决定尊重历史,就按最朴素的做法来进行原状修复。”李永革说。(《齐鲁晚报》修复太和殿)
③角楼:故宫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重檐三层,多角交错,大木构架和斗拱结构复杂精密,别出心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文物修复必须遵循原材原料、原有工序、专业操作、修旧如旧的原则,否则,修出来的就不是真东西,而成假文物了,“故宫就不是故宫了”。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李永革一生经历中的哪些因素使他能成为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
【小题3】有这样一群人,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被冠以“大国工匠”的称号,他们的精神被称为“匠人精神”。这种精神在李永革等老一代工匠身上能体现出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故宫木匠李永革
刘冕
去年12月,李永革光荣退休了。
有人说他是故宫最后一位木匠。因为体制原因,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已经在2010年解散了。李永革回应说:“故宫的木匠活儿往后还得有人干!”
1975年,19岁的李永革从部队复员进故宫,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第三代木匠。刚进宫时,从来不缺儿活儿,但李永革也说不清楚修的是哪座殿。反正,师傅带着干什么就学什么。时间一长,李永革自己找窍门,“同样的事情,这个师傅讲得很清楚了,另一个师傅走过来又问,明白吗?我还说,不明白,于是又能听一遍。两个师傅从不同角度来讲,也加深了印象。”
1979年冬天,不适合室外工作了,师傅们会给讲授业务。有一天,戴季秋师傅问:“周末都干嘛去啊?”李永革说:“找战友玩。”“那别玩儿了,上我那儿听课去吧。”后来,李永革明白,戴师傅觉得台上讲得不对路子,瞅中了他和一位师兄,要给他俩开小灶。“这是我第一次坐下来,学习故宫木匠的规矩。”戴师傅要求他们课上做一份笔记,临下课检查有没有错。回家之后,李永革再用钢笔誊一份儿。
1981年,故宫维修角楼,李永革主动报名。这次修缮,李永革接触了斗拱的做法。故宫的百年大修,也让李永革赶上了。一些重大项目,他都是工程的负责人。
干着干着,他突然发现身边的队友们都已是悄然白发。他突然懂了当年的戴师傅——是时候把肚子里的东西传递下去了。
2007年,李永革从参与故宫大修的队伍中选了10个不错的苗子让工匠带着来学习。然而,随着大修告一段落,这些工人相继离开了故宫。他寄予厚望的是2013年面向社会招到的15名学员。“现在年轻人文化水平高,掌握速度快。”这拨年轻人被匠人们精心呵护着。三年过去了,年终总结,各种行话、一些规矩都出来了。可是,他们现在还是面临两个问题:缺少参与大型工程练手的机会,也没有纳入故宫正式人员编制。到现在,15名学员走了小一半儿。“现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尽快教会手艺人什么是故宫规矩。”修古建筑是一辈子的事儿,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故宫的规矩就是遵守和尊重。李永革最近几年全国各地跑修缮工地,亲眼目睹过外来施工队伍里一些工人极不专业的操作,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会出现在故宫里。“到时故宫就不是故宫了,我们要给子孙留下的是真东西,不是假文物。”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传统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永革是这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百度百科)
②太和殿当时出现屋顶瓦面塌陷的状况,为了探查原因,李永革带着施工队伍揭开屋顶上檐东西两山面进行检查,结果就有了意外发现: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的记载,专家此前都一致认为最高等级建筑的太和殿的屋面苫背也应该为最高规制,所以维修方案中选了铅背的做法。但事实上太和殿屋面苫背采用了最简单的苫背材料与方法。“于是我们决定尊重历史,就按最朴素的做法来进行原状修复。”李永革说。(《齐鲁晚报》修复太和殿)
③角楼:故宫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重檐三层,多角交错,大木构架和斗拱结构复杂精密,别出心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说李永革是“故宫最后一个木匠”的意思并不是说故宫以后就没有木匠了,而是指以后恐怕不会再有列入正式人员编制的木匠了。 |
B.当年戴季秋师傅之所以要给李永革他们单独传授木工技艺,就是怕这门技艺失传,这是原因直到李永革成为老师傅之后才彻底弄懂。 |
C.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很聪明,学东西上手也很快,但要想让他们留下来,就不能不考虑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又不是故宫这样的单位能解决的。 |
D.太和殿的建筑规格当然应该是最高的,但实际上它在某些地方的用料和方法却是最简单的,这虽然让许多专家意想不到,但其中必有原因。 |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李永革一生经历中的哪些因素使他能成为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
【小题3】有这样一群人,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被冠以“大国工匠”的称号,他们的精神被称为“匠人精神”。这种精神在李永革等老一代工匠身上能体现出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情景默写- (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______”,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兵发东吴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1)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______”,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客”的口吻用“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兵发东吴时,船队浩浩荡荡地行进在江面上的情景。
5.材料作文- (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每到期末考试季,就是图书馆占座季,馆外都是排队等着去自习室的学生。为了杜绝占座事件发生,学校想出一招,发放自习专用票,学生凭票入内。有学生排队3小时拿到了票,马上在网络空间里转卖,声明价高者得。针对这些现象,除了像有人发出“这真是自习室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外,你还会有哪些自己的思考呢?
请自定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围绕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每到期末考试季,就是图书馆占座季,馆外都是排队等着去自习室的学生。为了杜绝占座事件发生,学校想出一招,发放自习专用票,学生凭票入内。有学生排队3小时拿到了票,马上在网络空间里转卖,声明价高者得。针对这些现象,除了像有人发出“这真是自习室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外,你还会有哪些自己的思考呢?
请自定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围绕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语言表达- (共2题)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名字指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二胡、笛子这类乐器,①:香港称“中乐”,新加坡称“华乐”,中国内地称“民乐”,台湾则称“国乐”。②,“中”字最能表现自己的政治立场;新加坡百分之七八十居民是华裔,“华语”“华文”“华乐”流露的是寻根意识;中国内地则把“民乐”和“西乐”对举,③;台湾政权是由内地过去的,沿用了民国时期的一些词语,“国乐”便是其中之一。可见,语言说到底是社会的缩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