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省诸暨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756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4/1/10

1.选择题(共9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fēi)红尸(hé)惩(chuāng)(hú)寄生(líng)然
B.胡(tóng)浸(zì)(kè)丝渣(zǐ)盘(huán)
C.(líng)角 (cuán)射倜(dǎng)枕(jiè)(chōng)粮
D.(xiān)细(jūn)裂(lún)语(qī)息(bū)慢
2.
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组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何以伐为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④仰观宇宙之大 ⑤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⑥彼且奚适也 ⑦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⑧南冥者,天池也 ⑨季氏富于周公 ⑩圣人不凝滞于物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B.①⑧/②③/④/⑥/⑤⑦⑨/⑩
C.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D.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
3.看图数一数,填一填.

4.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B.英国女作家罗琳所写的长篇系列小说:《哈里·波特与密室》和《哈里·波特与魔法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
C.意大利资源贫乏,国内市场小,其经济总体上是加工开放型,外贸依存度多年来一直在55%(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以上。
D.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是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的真情?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困难处境?还是对晋武帝的“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效忠保证?
6.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近几十年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D.⑥①②④⑤③
7.
有关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阐述,欠妥当的一项是
A.《旧日的时光》运用古代诗歌中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B.《项脊轩志》这篇散文特点很突出,首先是以项脊轩为线索,文气贯通,浑然一体;其次,作者从日常生活中选择点滴细节,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C.《论厄运》和《直面苦难》两篇文章都围绕怎样面对逆境这一话题展开,不同在于培根倡导一种平民化的“逆境观”,而周国平的“逆境观”则是英雄主义的。
D.《兰亭集序》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虽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伤,但更多的仍是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
8.在表中填“能”或“不能”.

9.

选择题

A. B. C. D.
{#blank#}1{#/blank#}是长方体, {#blank#}2{#/blank#}是球体。

2.诗歌鉴赏(共1题)

10.
下面对臧克家的《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于地而已矣控:投,落下我起而飞決:疾速的样子
B.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去,往则为之舟芥:芥子
C.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发而后乃今风培:凭
D.《齐谐》者,怪者也志:记载覆杯水于堂之上坳:凹陷不平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名为鲲天之苍苍,正色邪
B.我決起飞,抢榆枋水浅舟大也
C.鹏徙于南冥也生物以息相吹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南冥,天池也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1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又说,读了这些作品,“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这是不错的。从《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楚辞》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到汉武帝《秋风辞》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魏曹丕《 》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都是写秋景秋意,至于唐宋以后的诗文,更是不胜枚举。郁达夫说,其中的原因是“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这就恐怕有点以偏概全了 的《秋声赋》写秋,说“秋之为状”,“其色惨淡”,“其意萧条”,把秋声描摹为“淅沥”“萧飒”“凄凄切切”, 的《雨霖铃》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样写秋,说带颓废色彩,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古代诗文写秋,并不都带颓废色彩,写得优雅清丽令人赏心悦目的也不少,写的慷慨洒脱意境深远的也不乏其例。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慷慨。”这是南朝齐代诗人左思《杂诗》中的诗句,由秋风霜露勾起壮志未伸而老之将至的感慨,写得意气豪迈,催人激励自勉。
再如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全诗意境开朗,襟怀旷达,毫无伤感哀愁之情。
写秋不仅不带颓废色彩,而且写得慷慨悲壮的还有宋代的范仲淹和叶梦得。范仲淹《渔家傲》词的上片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后两句把边塞风光的肃杀雄壮描绘得十分出色。叶梦得一生跨北、南两宋,他亲身经历北宋末年的战乱,晚年退居江南,虽有报国之志却难以实现。他的《水调歌头》词的下片是这样写的:“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却恨悲风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悲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词中“东山老”一语用东晋谢安的典故。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一举击溃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扭转东晋危局。叶梦得在词里借此表达自己虽已暮年(秋将晚),仍渴望抗金报国的爱国热情。
【小题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作家或作品,正确的一项是
A.湘夫人短歌行欧阳修李清照B.湘君燕歌行苏轼李清照
C.湘君短歌行苏轼柳永D.湘夫人燕歌行欧阳修柳永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所陈述的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例子加以佐证?
【小题3】同样是秋天,却在文人笔下呈现出不同色彩,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阐述你的观点。
1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小题1】①“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指
②“后死者”指
【小题2】“就将这作为……”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小题3】“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