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小题1】①“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指
②“后死者”指
【小题2】“就将这作为……”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小题3】“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做“鸡蛋”也不坏
王开林
石头问鸡蛋:“你怕不怕我?”鸡蛋反问:“谁使你行恶?”石头问鸡蛋:“你恨不恨我?”鸡蛋反问:“谁使你成魔?”石头问鸡蛋:“你服不服我?”鸡蛋回答:“谁使你受挫?”
你也许会说,鸡蛋的反问不够给力,更给力的反问该当如何?甩出几句狠话并不难,但石头何时又会把鸡蛋的狠话当回事?狠角色不该是鸡蛋的自我定位,就像水不该拿山的尺码来自量身高一样。何况弱者的胜机恰好出现在强者的无限度耍狠之后。当年,甘地以“非暴力”思想引领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走向独立。起初谁也不看好他,一个简单的推理似乎就可以将他的“非暴力”主张变成大笑话:鸡蛋能禁得起石头砸吗?脑袋能禁得住棍棒敲吗?一边是“非暴力”,一边是血腥的镇压,谁都在想,甘地的忍耐力何时耗完?他会不会有忍无可忍的时候?但他以人道抗衡兽性,百折不回,百忍成钢,达到了人类从未达到过的忍耐边际。这时候,耍狠的石头竟然疲软下来,鸡蛋居然赢下了决赛,人类以非暴力的手法取得反暴政的胜利,这不是第一次,却是最为重大的一次。
在乱石纷飞的年代,做一个暴露于野的鸡蛋是异常艰危的,但并非毫无生机和胜机,关键是鸡蛋与鸡蛋之间不能自行割断爱的纽带,这种爱既是世俗的手足之情,也是超越世俗的恻隐之心。当狰狞的凶神恶煞在慈悲和善面前自惭形秽的时候,石头会对鸡蛋说:“原来你们是最懂得爱的,难怪会团结得如此紧密,相处得如此和谐。我们并不能从毁坏你们的快乐中得到快乐,也并不能从夷灭你们的幸福中得到幸福。对立不是最佳选择,对话会更为适当。”
一个孤绝的鸡蛋之所以不再感到孤绝,是因为它看到了另一个孤绝的鸡蛋没有放弃友爱之情;一个脆弱的鸡蛋之所以不再感到脆弱,是因为它发现另一个脆弱的鸡蛋破壳诞生了新的生命。他们彼此关注得越多,联系得越紧,采集的温情和善意也会愈加丰富。
鸡蛋问石头:“你认不认识虚妄?”石头回答:“虚妄就是我的父亲。”鸡蛋问石头:“你认不认识绝望?”石头回答:“绝望就是我的母亲。”鸡蛋问石头:“你认不认识希望?”石头沉默了,因为“希望”是他的梦中情人,总是披着月光婚纱在江边缥缈来去。鸡蛋知道,石头是需要黑夜的,因为黑夜能给他安排奇幻的梦境。于是鸡蛋告诉石头:“当希望降临的时候,你的父母就会死去,你怎么办?”石头回答:“只要她肯来到我身边,让老朽归天又有何妨!”鸡蛋笑了,石头却毫无表情。在石头群中,笑的失传甚至比爱的失传更彻底。真正值得同情的何尝不是内心阴暗的石头?他们不会爱,更不会笑。
做“鸡蛋”并不坏,这一点粗浅的认识你还不至于没有吧?“石头”变不成“鸡蛋”,这是石头不敢透露的最大的痛苦。当恶类无法行善时,它并不像我们以习惯思维想象的那样开心惬意。
(有删改)
【小题1】文中的“鸡蛋”与“石头”各比喻什么?为什么说“真正值得同情的何尝不是内心阴暗的石头”?
【小题2】请简要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成功的原因。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开头“石头”与“鸡蛋”对话中“鸡蛋”反问的寓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家信
乔显德
这是三十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候,我刚刚当兵,当时部队里没有外线电话,更没有手机,遇到急事,就到邮电局发封电报。平时,想和家人或亲朋好友交流交流,只能通过书信这种方式来表达,书信成了我们每个当兵人盼望得到和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
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刚下到连队,我们这些个新兵就急着给父母、未婚妻、同学、亲朋好友写信,一晃十几天过去了,新兵们陆陆续续收到了家里的来信,只有王成森毫无动静,躲在一边发呆。我问他:“怎么了?是不是想家了?”他已涨红了脸,鼓起勇气说:“想家是有一点儿,但主要愁自己不会写信。”我听了怔,眼前的战友是一位很帅气的小伙啊,平时夸夸其谈,怎能不会写信呢?连信都不会写的人,是怎么当上兵的呢?
一向口若悬河的他嗫嚅地说道:“咱俩是同年入伍的好兄弟,你帮我写封信吧,说说这里的情况,问问家里怎么样?”看他那十分难堪的表情,我当即答应了他:“行,连队如果没有别的安排,今晚就写。”这天晚上,我帮他写了好几封信,给父母的、未婚妻的、亲朋好友的……第二天盖上“军人免费”三角章就发出去了。
王成森终于收到来信了。这天,他到连部通信员那里取回了写着“王成森”字样的两封信,一蹦三个高地向我跑来。他的意思我明白,是在恳求着我帮他读信。我也觉得挺难为情,但念及他识不了多少字,也就为他代劳了。我打开信封,一封是父母写的,上面就是歪歪扭扭的几行字,内容是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挂念,在部队要好好干,等等。一封信是他女朋友写来的,信纸折叠得新颖别致。打开信一看,一手娟秀的钢笔字恰到好处地躺在红格字信笺上,我问王成森:“你女朋友什么文化程度?”他回答说:“高中毕业。”我问:“干什么工作?”他说:“民办教师。”我问:“当兵之前,你女朋友知道你不会写信吗?”王成森说:“当兵前经人介绍,我们刚刚认识,相互都不太了解,说到了部队加强通信联系,她问我什么文化程度时,我红着脸说是初中毕业。”我开始为他读信,读着读着,我就感觉不对,他女朋友在信中质问:“是不是把我给忘了?为什么三、四个月才给我写信?假若我不配,我也不高攀,你可以找个比我更好的!”读到这里,王成森惊慌失措,心仪的女朋友提出分手,心里只有一线希望,那就是求我帮他继续写信,不让他女朋友知道他不会写信的事。我劝他说:“纸里包不住火,你不能瞒她一辈子,不如趁早分手,也别耽误了人家的前程。”这时,王成森胆量大了起来,说:“你只管继续替我写信,等我在部队混好了,也就对得住她了。”
不觉到了第二年,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赴云南前线执行战斗任务,我和王成森都写了请战书,到前线去了。为了不让他女朋友知道我们上了前线,我就把他的家信套在信封里,让住在内地营房的战友盖上内地的邮戳发出去,做得都天衣无缝。
在前线的时间里,王成森表现的异常突出,部队换防前,军区表彰了一批在前线作战的优秀士兵,我和王成森都荣立了三等战功。
王成森高兴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就追着我给他女朋友写信。我问怎么写?他说:“报喜呗。”我说:“你又没跟人家说去了前线,她怎么会相信你立了三等战功?这回可真露馅了,她猜测你在欺骗她,要是把以前瞒着她的事都抖搂出来,就不好收拾了!”王成森大胆地说:“不要管这么多,估计她一定会高兴的,何况我们家乡有政策,凡是荣立三等战功的战士都安排正式工作!”我按照王成森需要表达的意思,给他女朋友洋洋洒洒写了五页纸,王成森看也没看就发出去了。
半个月后,王成森收到了女朋友的来信,信封鼓鼓囊囊的,打开信一看,竟写了八页信纸,信里一口一个“亲爱的”叫着,写得特别暧昧。我也不好意思全读出来,有些过于暧昧的词就跳过去了,信的落款“爱你的萍”。王成森听着信,心里美滋滋的,抿着嘴笑。
第二年十月,经过刻苦学习,王成森已经认识三千多个字了。这时,正好有一批三等功荣立者需要复员,王成森报了名,部队首长批准了他的要求。临行前,我为他送别,他感激地说:“要不是你给我写信,我的媳妇早吹了,谢谢你!”我说:“要谢!就谢你自己吧。”
后来,听说王成森顺利地安排了工作,和他的萍愉快地结了婚,建立起幸福美满的家庭。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回忆的手法开篇,扼要介绍书信在当时通讯中的重要地位,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平时夸夸其谈,怎能不会写信呢!连信都不会写的人,是怎么当上兵的呢?”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王成森鄙夷不屑的态度。
C.“信纸折叠得新颖别致。打开信一看,一手娟秀的钢笔字恰到好处地躺在红格字信笺上。”这些描写侧面衬托了王成森女友的形象美。
D.“你只管继续替我写信,等我在部队混好了,也就对得住她了。”王成森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政治上进心和折服未婚妻的坚强决心。
 
E.小说以“家信”为线索,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通过正面描写王成森的形象、语言、心理和行动,再现了特殊时期的一段社会生活。
【小题2】“我” 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王成森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锁匠
曹 杰
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客家古镇。镇上有一条老街,斑驳的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净而潮润。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老街了,更不用说老街深处这么一户锁匠铺了。
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铺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虽然没有客人,老锁匠每天早上还是会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泡上一壶茶,握着那把祖辈传下的壶,安静地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
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口喝茶。这时,巷口来了个年轻人,路过锁匠铺时停了下来。看着锁匠铺门头上挂着的老招牌,上面写着“制锁”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年轻人马上兴奋了起来。
“大爷,您也喜欢收藏古锁?”年轻人试探性地问一下。
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烟袋,抬头看了一眼年轻人说:“我是做锁的。”年轻人一听,兴奋了起来:“我去参观一下您的锁铺,行吗?”
老人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坐在那里没有说话。
“不瞒您老人家,我喜欢收藏古锁,今天能与您认识也是缘分……”
禁不住年轻人一番软磨硬泡,老人站起身来,带着他走进了尘封已久的锁铺。
只见老旧的房子里摆了六七个铜炉子,虽然炉灰早已冷却,但是那些炉壁、钳子、锉子都被擦得干干净净。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形锁,半圆锁,长方锁,还有八角形白铜雕花锁、谐音就是“福禄”的葫芦锁。每把锁都是件工艺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锁技艺,看得年轻人目不暇接,连连竖起大拇指。
老人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正要向来者介绍古锁制作工艺的时候,年轻人突然来了灵感。
“这些锁都是锁上的吧?我应该不用钥匙就能都解开。”年轻人轻轻地说,但显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锁功夫的。
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做锁一辈子,从来没做过不用钥匙就能解开的锁。”
“那我们就打个赌,要是我今天能解开,您就把这些锁送给我,要是解不开,我就拜您为师。”
老锁匠正愁没有人延续这门技艺,今天一个好徒弟就这样送上门来了,年轻人的话正中他的下怀。
“好吧,那你就试试看吧。”老锁匠淡然一笑。
年轻人解开包袱,从一个小套子里面取出一个笔一样的东西伸进锁孔,那笔“嘀嘀”响了好一会儿,年轻人时而咬牙,时而皱眉,但古锁仍然未开。
老锁匠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微笑。
“啪”!老锁匠那心爱的鎏金鱼形锁居然真的被打开了。紧接着,墙上的锁一把、两把……全被解开了。
年轻人也不客气,解开一把就扔进包里,不一会儿解开的古锁就快要装满年轻人的行囊了。
老锁匠的眉头像巷口的榕树根一样,紧紧地绞在了一起。
愿赌服输,老人低下了头,自言自语:“都带走吧,都带走吧,一个也不要留……”
年轻人更显得有些轻慢了,笑着背起行囊就要走。
突然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年轻人的电话那边传来嘈杂的警车声。原来县城一户人家发生了煤气泄漏,直接破门可能会导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帮忙开锁。
年轻人一听是急事,就连忙往外走。
老锁匠拦住年轻人,说他在县城有亲戚,想搭他的顺风车去。看着失落的老锁匠,年轻人有些内疚,也就没有推辞,与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车。
在车上老锁匠才知道,原来年轻人是以开锁为职业的新客家人,技术在城里数一数二。老人的心稍微宽慰了一点。
事故发生在一处老居民区里,穿过楼道就能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发生煤气泄漏的房间门口气味更是刺鼻,仿佛随时都会爆炸一样。
年轻人紧张地拿出开锁工具,生怕擦出一点儿火花。他把耳朵贴在锁边,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锁就像被焊住了一样,纹丝不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煤气味越来越浓,年轻人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已经完全没有了在老人锁铺时的沉稳,可锁依旧纹丝不动。从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弃了。
“让我来试试吧。”老锁匠淡淡地说。
年轻人虽然有些怀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从门锁边移开。
只见老锁匠蹲下身,屏住呼吸,从腰上悬挂的钥匙串儿里拿出一根钢丝,轻轻地探到锁孔里。他眼睛注视着锁孔,手轻轻地拨弄着钢丝,时间和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让所有人都感到很压抑……
时间还在流逝,刺鼻的煤气味已经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了。
“嗒”,一声清脆的声音,锁开了!
年轻人怔怔地站在那里。
老锁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微笑着说:“这是我开的第一把锁。”
那以后,人们发现水寨古街的锁匠铺多了一个年轻人。而没过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种新锁,锁的造型古雅大气,锁芯时尚精密,一时成为了顾客的新宠。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描绘了一幅秀美古朴的客家古镇图,把读者带到一条美丽的古街,为锁匠铺及老锁匠的出场创设了典型环境。
B.老锁匠每天准时打开铺子,在门口握着祖辈传下的茶壶,品着祖辈传下来的味道,这说明他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更体现其性格中固执的一面。
C.看着被解开的古锁进了年轻人的行囊,老锁匠的眉头紧紧地绞在了一起,作者借这一神态描写,表现老锁匠因为失去古锁而心疼。
D.文中安排煤气泄漏这一情节,目的在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煤气泄漏,才使老锁匠有机会第一次不用钥匙打开锁,才有了后面二人的合作。
E.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对年轻人持否定态度,如年轻人与老锁匠打赌赌赢了时对老锁匠表现得很轻慢;他在给发生煤气泄漏的那户人家开锁时很紧张;当老锁匠提出试试时,他持怀疑态度。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老锁匠的“笑”,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中加点部分的“笑”的内涵。
【小题3】小说在刻画老锁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老锁匠可以看作传统技艺的代表人物,而年轻人则是现代技艺的代表人物,关于传统技艺和现代技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 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无关岁月
蒋勋
①时间其实是一条永不停止的长河,无法从中分割出一个截然的段落。我们把时间划分成日、月、年,是从自然借来某一种现象,以地球、月球、太阳或季节的循环来假设时间的段落。时间,也便俨然有了起点和终点,有了行进和栖止,有了盛旺和凋零,可以供人感怀伤逝。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岁月的关口,明知道这关口什么也守不住,却因为这虚设的关口,仿佛也可以驻足流连片刻,可以掩了门关,任他外面急景凋年,我自与岁月无关!
③今日的过年是与我童年相差很大了。
④在父母的观念中,过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1951年,我们到台湾,不仅保留了故乡过年的仪节规矩,也同时增加了不少本地新的习俗,我孩童时代的过年便显得异常热闹忙碌。
⑤母亲对于北方过年的讲究十分坚持。一进腊月,各种腌腊风干的食物,便一一吊晒在墙头竹竿上。用土坛封存发酵的豆腐乳、泡菜、糯米酒酿,一缸一瓮静静置于屋檐角落。我时时要走近去,把耳朵俯贴在坛面上,仿佛可以听到那平静厚实的稳重大缸下酝酿着美丽动人的声音。
⑥在忙碌与兴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可解的禁忌。孩子们一再被提醒着不准说不吉祥的话。在腊月间打破器物母亲也十分忌讳,如果不慎失手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些小时候不十分懂,大了以后又有点厌烦的琐细行为,现今回想起来是有不同滋味的。
⑦远离故土的父母,在异地暂时安顿好简陋的居处,稍稍歇息了久经战乱的恐惧不安,稍稍减低了一点离散、饥饿、流亡的阴影,他们对于过年的慎重,他们许多看来迷信的禁忌,他们对食物刻意丰盛的储备,今天看来,似乎都隐含着不可言说的辛酸与悲哀。
⑧孩童时的过年,对我便有着这深重的意义,而特别不能忘怀的自然是过年的高潮——除夕之夜了。除夕当天,母亲要蒸好几百个馒头。数量多到过年以后一两个月,我们便重复吃着一再蒸过的除夕的馒头。而据母亲说,我们离开故乡的时候,便是家乡的邻里们汇聚了上百个馒头与白煮鸡蛋,送我们一家上路的。
⑨馒头蒸好,打开笼盖的一刻,母亲特别紧张,她的慎重的表情也往往使顽皮的我们安静下来,仿佛知道这一刻寄托着她的感谢、怀念,她对幸福圆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祝愿。
⑩在母亲忙着准备年夜饭的时候,父亲便裁了红纸,研了墨,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上面写一行小字:“历代本门祖宗神位”。
11父亲把这字条高高贴在白墙上,下面用新买的脚踏缝衣机做桌案,铺了红布,置放了几盘果点,两台蜡烛,因为没有香炉便用旧香烟罐装了米,上面覆了红纸,端端正正插了三炷香。香烟缭绕,我们都依序跪在小竹凳上:向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宗族的祖先神祠叩了头。虽然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在我的记忆中,却如同华贵庄严的神庥俎豆,有我对生命的慎重,有我对此身所有一切的敬与爱,使我此后永远懂得珍惜,也懂得感谢。
12我 喜欢除夕。年事增长,再到除夕,仿佛又回到了那领压岁钱的欢欣。我至今仍喜欢“压岁钱”这三个字,那样粗鄙直接,却说尽了对岁月的惶恐、珍重,和一点点的 快乐。而这些,封存在簇新的红纸袋中,递传到孩童子侄们的手上,那抽象无情的时间也仿佛有了可以寄托的身份,有许多期许,有许多愿望。(有删改)
【注】①神庥(xiū):神灵护佑。②俎豆:俎(zǔ)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时间本是不可分割的,但人为地把它分出段落,时间便富有了人的情感。
B.文章第③段承上启下,是过渡段,从描绘今日的过年,自然过渡到对童年时过年情景的回忆。
C.母亲在腊月间若不慎打碎了盘碗,必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这样写意在说明母亲迷信。
D.除夕时母亲要蒸几百个馒头,这不仅寄托了母亲对简单生活的感谢和祝愿,也暗含思乡之情。
E.本文以“无关岁月”为题,却又处处表达对时光的感怀伤逝,对年关岁月的感悟,耐人寻味。
【小题2】文章第11段中划线部分,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祭祖的情形,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5分)
【小题3】文章第12段写道“我喜欢除夕”,请结合④~12段内容,说说“我喜欢除夕”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