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诨号/头晕气概/愤慨追溯/朔月贻笑大方/怡然自得 |
B.毗邻/疲惫妩媚/安抚慰藉/狼藉揠苗助长/偃旗息鼓 |
C.修葺/编辑弹劾/惊骇圈养/圈点相形见绌/咄咄逼人 |
D.徜徉/偿还器皿/瞑目寒暄/喧闹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
苏州会馆就坐落在棋盘街上。__________。就是这棋盘街上,也有十几座之多。(熊召政《张居正》)
①嘉靖年间,北京时兴建立会馆
②门里便是花木扶疏的庭院,接着是一进五重的楼阁,都是安顿旅客的房间
③它当街的门面并不宏阔,但却显得格外富贵
④什么顺天会馆、山西会馆、四川会馆、福建会馆、扬州会馆等等,北京城中骤然间就冒出百十来座
⑤大门之上的骑楼,装扮得朱梁画栋,锦幔宫灯,一看便知是纸醉金迷之地
⑥各个地方的士绅商贾,为了进京旅居方便,有一个固定的居停场所,供同乡朋友宴集,于是会馆便应运而生
A.③⑤②①⑥④ | B.①④⑥③⑤② | C.③②⑤①④⑥ | D.①⑥④③②⑤ |
2.话题作文- (共1题)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米,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1.435米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而电车的轮距标准来自马车,马车的轮距标准来自古罗马战车的宽度;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设的。而古罗马战车的轮距是根据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确定的。
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所以火箭助推器的宽度受限于铁轨的宽度。这就是说,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很难轻易走出去。这种现象被称为“路径依赖”。
请以“路径依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2.除诗歌外,体裁不限。3.不得抄袭。3.诗歌鉴赏- (共1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所写意象与诗眼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2)试分析本诗与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在一般定义上,反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并非人生价值的全部,还有其它的因素(如品性、勇气、见识、德行)在影响人的成败;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其极端表现就是中国“文革”期间、苏联李森科主义时期,以及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前一类反智,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性的反智,后一类则只能说是片面甚至病态的反智。
美国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研究发现,美国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存在反智运动,杰斐逊和约翰·昆西·亚当斯这两位总统在竞选时,也曾深受反智主义的困扰。而在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上天后,美国社会的反智浪潮就开始退落,知识和科学成了时代的强音。可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又出现一波反智浪潮,其宗旨就如电影《阿甘正传》、《雨人》所昭示的,每个人都应该提升内在的天赋自信感,而不是迷信那些所谓的精英;按照非世俗的标准,就连有些傻傻的阿甘、雨人其实都是有无限智慧的。
美国这一波反智浪潮,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勃兴而一度归于沉寂,但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和美国遭到恐怖袭击的背景下,在政治领域又开始抬头,除了把智商一般的小布什两次送入了白宫外,还在2008年借麦凯恩之手挑选了学业不佳、知识贫乏,却富有情感魅力的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莎拉·佩林担任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如今方兴未艾的“茶党”运动,也有这股反智潮流的影子。因其政治效应发生在美国从电视辩论民主走向网络民主的时代,旅美学者薛涌甚至认为,美国社会的“反智主义”传统,与启蒙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政治生活的两极。薛涌指出,反智主义是一个充分民主社会的必然产物,“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无论从政治权利还是政治人格上,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平起平坐,这种传统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挑战、制衡精英主义,突破知识阶层的既得利益所制造的文化霸权,保持社会的原创力和民主的草根性”。
与美国新一波反智浪潮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不同,当下中国网络上颇为典型的暴民心态则体现了“病态反智”只负责恶搞与讥讽,不负责创造与建设的弊端。它表现在,见任何精英及其言论,都是条件反射地先说“不”、“我不相信”、“扯淡”,到最后教授干脆成了“叫兽”、专家成了“砖家”,商人富人统统“为富不仁”,官员则“天下乌鸦一般黑”,总之,理智与客观被各种偏见掩盖,主观的情感性冲动(体现为嘲讽、谩骂与攻击)却往往能得到喝彩与附和。由是观之,在反智的庞大公众队伍里,很明显地存在简单的二元逻辑思维,非此即彼,不能理性地宽容与共存。就在这样的“群体的狂欢”与“个体的迷失”之间,来去无踪的群体被一步步驱动着向“群氓”靠近,成了乌合之众。
这样的社会情绪与形态,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精英对大众的背离乃至背叛——文化精英权奴化与商业化,政治精英利益集团化,商业精英权贵化——从而导致中国社会信任关系破裂。信任关系一旦破裂,就很难重建,而缺乏信任,病态反智就只会愈演愈烈。它不仅难以塑造出人格健全的个体,还瓦解和破坏了精英治理的平衡的可能性。当下中国的社会形态就是:神倒下了,人却没有站起来,诸神纷争,乱象丛生。而这种纷争越久,中国离真正现代文明国家就越远。
(选自《南风窗》2010年第22期,作者张天潘)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分别属于理性反智和病态反智的两项是(5分)
A.电影《阿甘正传》、《雨人》对阿甘、雨人的正面表现/笼统地把教授叫成“叫兽”、把专家叫成“砖家” |
B.把智商一般的小布什两次送入白宫/(认可)大字不识的人在政治上与诺贝尔奖得主平起平坐 |
C.杰斐逊和约翰·昆西·亚当斯参加总统竞选/见任何精英及其言论,都是条件反射地先说“不” |
D.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莎拉·佩林被挑选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 |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理性反智认为,影响人的成败的不是智性或知识,而是品性、勇气等因素。 |
B.片面的或者病态的反智指的就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 |
C.美国的反智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 |
D.中国目前的“病态反智”的原因与“个体迷失”有关。 |
【小题4】中国目前典型的“病态反智”的根源是什么?请作简述。(4分)
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
蒋雪婕
“我的中学生活很凄惨。”蒋方舟说。“天才儿童”、“美少女作家”,这些贴在蒋方舟名字前的标签,让她的身份不同一般。蒋方舟从7岁起写书,先后在20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初中毕业时,她已出版7本书,高中时,又出版了两本书。
2008年9月,从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蒋方舟踩着冲刺拼来的高考分数和自主招生加分,来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要搞清出题人在想什么
其实,从中学起,蒋方舟就是一个戴着耳机、默默穿梭在食堂和教室间的普通学生;是夜晚为了考试挑灯奋战、白天在食堂吃3元钱套餐的普通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会阐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但蒋方舟非常注重自己的赏析和判断,不被所谓“标准”限制。如果发现某个作家有价值,即使课本上只是简单引用了一句,蒋方舟都会找来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
蒋方舟说:“考语文很简单,你一定要搞明白出题人在想什么。”有时考完试,和同学一起讨论时,她一边评价试题一边推论:“出题这人,起码50岁以上,文革过来人,喜欢看《读者》。”“出题的这个人,是女的,小资情调。”“出题的这个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对于“如果鲁迅来参加高考,也不会及格的”说法,蒋方舟不同意,她说:“聪明人从来不会被考试玩弄。”
数学从50多分提到143分
蒋方舟说,因为数学作业最多、最占时间,初中时她“坚持”不做数学作业。后果便是,初中毕业时,数学成了她的绝对弱项。高中分文理班时,蒋方舟的数学只能考50多分,她那时只希望自己可以考进年级的1000名以内。
因为老师的一句“爱不爱学习,就看爱不爱做题”,蒋方舟由从来不做数学题变为“狂做”数学题。对于数学,蒋方舟不相信除了做题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她说:“我学数学,靠的是蛮干。”
文理分班后,数学难度降低,蒋方舟终于在半年内,将数学从原来的50多分提高到了143分。总分从进校的1000名以外,提高到第8名。高考时,她的数学考了131分。
挑灯冲刺的高三
9月份高三开课,每个教室都挂着高考倒计时牌,有的班甚至夸张地挂上了“距高考只有1天”。每天感受着临战氛围,一向喜欢自己控制时间的蒋方舟感到非常不适。十一假期,她给自己放了半个多月的假,回家调整。之后,她停止写长篇小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每天晚上,蒋方舟从6点多开始做题,晚自习后接着做。宿舍规定11点熄灯,蒋方舟于是就挑灯“夜战”,每天基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她听“状元班”的讲座,看状元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她说:“无论我关注什么领域,都希望知道那个领域最好的样子是什么,哪些人是最好的,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在“状元班”讲座上,老师说:“据我观察,状元有两个特点:一是状元都是独来独往的,二是状元喜怒不形于色。”这成了她“青春孤僻”的启蒙。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她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以极快的速度吃饭。而且她在一间宿舍里一个人住了3年。
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
在蒋方舟的高中,老师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做的作业,比老师布置的还多。一开始,蒋方舟做完习题后喜欢去翻书后的答案,后来发现这样效率极低,就克制了。她说:“我向来不相信跟人讨论作业题能讨论出个什么,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蒋方舟平时做历史题,总是很慢。做选择题,她除了从四个选项中挑出正确的,还会注意看其他三个错误的。“因为错误的选项,也是重要的知识,只不过故意把年代啊人名啊写错。这样做一题,等于做四题。”问答题答完后,她会在旁边另外写一些话,用来分析出题人的用意。
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是蒋方舟对待考试的一大秘诀。引用和解释日本校园剧《龙樱》中的台词——“考试就是对话”,她说:“应该是三方的对话:跟出题的人对话,跟写文章的人对话,跟改卷的人对话。”
蒋方舟说,高考是另一种竞技体育,只承认成绩。既然参与了这个竞技,就要认可它的规则。“整个中学阶段,我想,我没有浪费我的智力和时间。”她说。
(《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0日12版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以“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为题有何用意?【小题2】结合文本,请总结蒋方舟在高中学习中的独特感悟。
【小题3】作者此篇报道着力于蒋方舟的中学时代有何用意?
5.语言表达- (共1题)
诗歌选集名 | 结集年代 | 收诗 总数 | 李白诗入选 | 杜甫诗入选 | ||
数量 | 比例 (%) | 数量 | 比例 (%) | |||
《国秀集》 | 唐天宝三年(744年) | 220 | 0 | 0 | 0 | 0 |
《河岳英灵集》 |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 | 229 | 13 | 5.7 | 0 | 0 |
《箧中集》 | 唐乾元三年(760年) | 24 | 0 | 0 | 0 | 0 |
《中兴间气集》 |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 | 134 | 0 | 0 | 0 | 0 |
《御览诗》 | 唐元和元年~十二年 (806~817年)间 | 286 | 0 | 0 | 0 | 0 |
《极玄集》 | 唐文宗时(827~840年) | 96 | 0 | 0 | 0 | 0 |
《又玄集》 | 唐光化三年(900年) | 297 | 4 | 1.3 | 7 | 2.4 |
《唐诗别裁集》 | 清朝,1763年重订 | 1928 | 140 | 7.3 | 205 | 10.6 |
《唐诗三百首》 | 清朝,1763年编成 | 317 | 26 | 8.2 | 33 | 10.4 |
一般地说,从典型诗选可以看出诗人的名望地位及其变迁。在如今看来仅算二三流甚至不被提及的唐代诗人,在当时选本中却有大量作品入选;而像李白(701~762年)、杜甫(712~770年)这样被后人公认为天才的一流诗人,①_______________。到了明朝,李杜正式有了“诗仙”“诗圣”的名号;在清代编的唐诗选中,李杜②_______________——这表明他们的际遇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李杜的遭际可以给那些在文学之路上孜孜追求而遭受冷遇的才子们带来希望或安慰:③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话题作文:(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