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陕西西安铁一中学高二下开学考语文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03647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烽燧(suí) 鼙(pí)鼓萦(yíng)纡谢公屐(jī)
B.碣(jié)石乾坤(kūn)谙(àn)熟殷(yǐn)岩泉
C.神妪(yù) 信笺(jiān) 伺候(cì) 恣欢谑(xuè)
D.编纂(zuàn) 悄然(qiǎo) 重创(chuāng) 歌数阕(què)
2.
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史记》体大思精,包罗万象,    。               
①从而使《史记》的行文充溢着一种酣畅疏荡的气势
②司马迁在叙事中对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予以详写
③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体现着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
④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又常常是略写
⑤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的采用,使宏大场面和琐事细节自然和谐地组合为有机整体
⑥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事件情节,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
A.⑥②④③⑤①B.⑤②④③①⑥C.⑥③⑤②④①D.⑤③②④①⑥

2.句子默写(共1题)

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    。
(2)袅袅兮秋风,    。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4)吴楚东南坼,    。
(5)    ,使我不得开心颜!
(6)   ,用之如泥沙?
(7)《虞美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亡国愁绪的句子是?    。

3.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小题1】词题为“早行”,词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小题2】上阕末句“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小题3】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多归之。至于行功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B.久之,汉王之患:担忧
C.行功邑,重之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捐:捐献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善,陈孺子为宰臣壮也,犹不如人
B.士之廉节好礼多归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不如善遇之
D.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2分)()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小题5】(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3分)
译: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2分)
译: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译: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①“数”作为哲学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被《周易》《老子》与《荀子》等作品予以理论化。时至秦汉,《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等作品对“数”与“数字”也颇为钟情,董仲舒更是将“数”与“数字”大胆地运用到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从而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哲学意蕴与伦理价值,值得多维探寻。
②“数”作为存在,是一切存在之定在的敞开与涌现。当“数”成为人感知与思考的对象时,它便有了被抽绎与量化的可能,从而使得其与存在本身相分离,继而成为一种理念或思想。
③继轨前人,董子提出“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等。在他看来,万物之中存在“数”,天亦存在“数”;或曰,“数”作为存在拥有物自体隐存的幽暗与形上之天所涌现的神秘,由数至数字的过程则是试图摆脱幽暗与神秘并使之明朗与清晰的过程。在董子眼中,数字是最纯静、最明晰和最抽象的定在,从而凡物皆成可度量、可重复或可显现的图式;同时,数字作为一种哲学语言拥有言说的力量,拥有建构理论世界的力量。简言之,“数”作为存在之定在向人揭示宇宙的图景与结构,其中蕴含着天道、善与美的敞开与涌现。
④人是“思”的主体,“数”是“思”的对象;人在思时通过数字符号面向存在。董子以“气”为载体,以“一”为原点,以阴阳变化为路向,由“一”推演出“二”(阴阳)、“四”(四时)、“五”(五行)与“十”(十端);同时,他又以“五行”配“五常”,以“四时”配“四政”。值得指出的是,董子认为“十”具有圆满性、人伦性与道德性。由“一”至“十”,“数”完成符号化推演。数的符号化意义则在于数字被引入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董子意在为现实伦常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建构寻找形上依据并试图解决其合法性的来源问题。
⑤董子语境中的“数”之于一切存在而言是一种尺度——价值尺度。董子认为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的一切规则皆有定数,而且不可违反;否则,即便是皇帝也会受到“天谴”。在董子那里,“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基义》),因此,“数”成为君权天授理论的凭借。可以说,数的存在使得天、人、政三者之间有了同质与贯通的基础,也使得王者可以按照数的尺度去看待一切客观存在,进而得以完成伦常制度与政治架构的设计。
⑥董仲舒用数与数字来解构一切存在(包括人自身),他建构了系统的数字诠释学,提出了颇为典型的诠释范式。其中,以数释天是形上依据,描绘的是自然图景;以数诠经是理论源泉,描绘的是历史图景;以数解人是基本环节,描绘的是身体图景;以数统政是理论旨归,描绘的是政治图景。
⑦ “以数统政”是理解其数字诠释学的关键。董子认为“王者制官”是通过“条天之数”与“备天数以参事”(《官制象天》)来实现的,其要旨是“天之数,人之形,官之制,相参相得”(同上)。简言之,通过“人副天数”与“官制象天”,“天数”得以向“人”与“制”扩展;或曰,现实政治制度的内在理性应该源于天数,否则将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
【小题1】下列对“数”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的概念出现的很早,其范畴在历史发展中被不断地拓展和丰富,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和价值。
B.在董仲舒那里,“数”既是存在之定在,又是存在之尺度,还是价值之源泉。它是幽暗而神秘的。
C.经过人们的感知和思考、抽绎和量化后,“数”便与存在本身相分离。成了一种理念或思想。
D“数”是幽暗而神秘的定在,数字则是抽象、纯净、明晰的定在,能够揭示宇宙的图景和结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董仲舒之前,“数”就已经被理论化,董仲舒的贡献是把“数”推演成为明朗、清晰的数字。
B.董仲舒用“数”与“数字”解构自然和社会,赋予了“数”与“数字”不同的哲学意蕴与伦理价值。
C.“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就包含着以数解人的思想,这种思想是董仲舒诠释范式的基本环节。
D.董仲舒认为“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违背人伦、社会、政治之“数”就会因违背价值尺度而受惩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仲舒以“气”为载体,以“一”为原点,以阴阳变化为路向,把数字引入到了人伦、政治和社会领域。
B“以数统政”之所以成为理解董仲舒数字诠释学的关键,是因为其目的就是要为现实制度的合理性找到依据。
C.董仲舒在不断为君权寻找合理性,“数”既是君权天授的依据,也是超越君权的能够制约君权的力量。
D.在董仲舒那里,“数”与天、人、政是同质贯通的,天数得以向人、制扩展, 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黛安的真实之美
王巍
“一对双胞胎被摆拍在一面白墙前,身体僵硬,表情奇怪。”这是很多人看到照片的第一反应。1967 年这幅照片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后,这对双胞胎的父母认为这毫无美感的照片是对女儿形象的歪曲,要求不能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印制这张照片。这张照片的作者就是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黛安·阿勃丝。
在当下,人们或许对黛安·阿勃丝的照片见怪不怪,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和展出时引发争论,人们认为这些影像跟美无关,只有疏离感和恐惧。
黛安的作品根据拍摄对象不同,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也是她具体拍摄的三个进程。第一个层面:她拍摄畸形人、异装癖、瘾君子、流浪汉、变性人、同性恋者、裸体主义者等这些怪人。她始终不渝地寻找他们,去他们的领地,交谈并和他们在一起。这些人在常人看来是遭人厌恶、躲避的。黛安不是疯了,也不是喜欢他们或想成为他们。她只是从怪人那里观察和感觉,并拍摄他们,这使她获得扎破现实的荒谬之感,她觉得他们既神秘又神圣。“怪人有一种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拦在你面前,让你回答一个谜语……大多数人都在‘恐惧未来会有什么创伤’的担忧中生活,而怪人天生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所以他们是贵族。”黛安如是说。
第二个层面:黛安拍了很多正常人,尤其是当时上层社会的人。她用闪光灯从正面拍摄,在他们一贯的姿态中捕捉动作和表情,但却拍得很不一样。闪光灯的使用让摄影的技艺感锐减,却彰显了一种强烈的不适感——把人心中伪装的面具,或者说人多面性的其中一面或几面鲜明地勾画出来。黛安说:“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我们这样的天性是很怪异的,然而我们不满自己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一套伪装。我们的伪装就像给世界发出一个信号,让别人以某种方式来了解我们。”
第三个层面:黛安选择拍摄天生智障群体。她被他们的“极端无知”所吸引。“他们完全没有自我意识。拍他们时,他们根本不注意我。在我的相机面前,他们就像些奇异的大孩子,一举一动都难以预料。他们可能极其活跃,也可能一动不动。当他们在草地上笨拙地嬉闹时,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乱七八糟的咕噜声、痛苦的呻吟声、尖叫声……他们干什么都全神贯注,不管是试戴小丑的帽子还是揪别人的头发,这让我觉得既好玩又感动。”黛安用相机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拍摄他们的状态。她很兴奋,因为她觉得他们是那么的纯粹和纯洁。
经过上述对黛安·阿勃丝作品的介绍,诸位是否能理解并对其作品有好感呢?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各自人生中有着牢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例如只认美不认丑、只认富不认穷、只认喜不认哀、只认好不认坏、只认生不认死。殊不知这些丑、穷、哀、坏、死也是人生和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四季交替、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诸事的两面才是完整的生命体构成。况且所有的两面都可以转换或多样认知,这在于怎样思考和体会。
黛安拍常人的“丑”,其实只是抓住人千百个原本就存在的瞬间。存在即是美,即是生命。真实是那么“美好”,真相是那么“迷人又不幸”。捕捉真实的猎手黛安,其自身的真相却是一位忧郁症患者,在35 岁后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大胆推测黛安作品中的荒诞感,并非其经历后的思考和领悟,而是来源于忧郁症的通感——恐慌。当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达到压抑的顶峰时,恰恰是摄影救了她。遗憾的是,摄影还是抵抗不过生理上的重度焦虑,最终黛安用自杀给这荒谬的人生交了答卷。
斯人已逝,作品却经久不衰。品味黛安,有许多值得后来摄影者学习的地方。
相关链接:1967 年,新纪实摄影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其中包括了黛安和另两位先锋摄影师盖瑞·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的作品。这些高度个人风格化的照片,在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以1955 年“人类大家庭”为代表的影展中所表达的浪漫、唯美、艺术性,以及充满道德使命的纪实摄影的统治地位的终结。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继续向前,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因为黛安•阿勃丝拍摄的照片只追求真实,毫无美感可言,歪曲了女儿形象,双胞胎的父母要求不许印制照片。
B.戴安认为人的伪装是人们发给别人的一个信号,她就是要把出于伪装的天性而形成的面具鲜明勾勒出来。
C.戴安的作品难以赢得人们的好感,但它真实反映了完整的生命体的构成,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多样认知。
D.戴安作品直率表现边缘人和正常人的非正常的一面。这些作品具有可能源于忧郁症的通感——恐慌的荒诞感。
E 戴安的作品经久不衰,这也表明了纪实摄影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戴安的作品具有“真实之美”?请简要回答。
【小题3】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阅读这篇传记,黛安•阿勃丝的摄影生涯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