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原则,规范地[甲]经过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②教师职业的性质不明确,其特点也会不明确,不仅给教师带来[乙],也给管理带来了困难。
①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原则,规范地[甲]经过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②教师职业的性质不明确,其特点也会不明确,不仅给教师带来[乙],也给管理带来了困难。
A.[甲]透露 [乙]疑惑, |
B.[甲]披露 [乙]困惑 |
C.[甲]披露 [乙]疑惑 |
D.[甲]透露 [乙]困惑 |
2.
卓不凡同学恃才傲物,好友想写一句话劝诫他,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 |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 |
C.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葛洪) |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
2.句子默写- (共1题)
3.
按要求填空。
(1)总为浮云能蔽日, _________。([唐____《登金陵凤凰台》)
(2)曾子曰:“ 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㓿过三种之境界”,其中形容第二种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_。”
(1)总为浮云能蔽日, _________。([唐____《登金陵凤凰台》)
(2)曾子曰:“ 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㓿过三种之境界”,其中形容第二种境界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_。”
3.诗歌鉴赏- (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①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 )。
【小题2】“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小题3】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①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 )。
A.古风 | B.律诗 | C.绝句 | D.乐府 |
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 |
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因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 |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
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
4.文言文阅读- (共2题)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李崇矩字守则,潞州上党人。幼孤贫,有至行,乡里推服。汉祖起晋阳,次上党,史弘肇时为先锋都校,闻崇矩名,召署亲吏。
②宋初,李筠叛,太祖命崇矩率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屯河阳日,以所部攻大会寨,拔之,斩首五百级,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
③乾德二年,代赵普拜枢密使。五年,加检校太傅。时剑南初平,禁军校吕翰聚众构乱,军多亡命在其党中,言者请诛其妻子。太祖疑之,以语崇矩。崇矩曰:“叛亡之徒固当残,然案籍合诛者万余人。”太祖曰:“朕恐有被其驱率①,非本心者。”乃令尽释之。翰众闻之,亦稍稍自归。未几,翰败灭。
④开宝初,从征太原。会班师,命崇矩为后殿。次常山,被病,帝遣太医诊视,命乘凉车还京师。崇矩叩头言:“凉车乃至尊所御,是速臣死尔。”固辞得免。太平兴国二年夏,河防多决,诏崇矩乘传自陕至沧、棣,按行河堤。是秋,出为六州都巡检使。未几,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③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
⑥崇矩性纯厚寡言,尤重然诺。尝事史弘肇,及贵,见其子孙,必厚礼之,振其乏绝。
节选自《宋史》卷二五七
[注]①孥戮:诛及子孙。②驱率:驱使威逼。③黎贼:这里指两广和海南一带的黎族人。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次上党 (___) (2)拔之,斩首五百级 (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被病,帝遣太医诊视(___)
A 表示被动 B.遭遇,遭受
C 通“披”,披着,穿着 D 遮盖,覆盖
(2)振其乏绝(___)
A振作,振兴 B奋起,兴起
C搬动,挥动 D同“赈”,救济
【小题3】第⑤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
【小题5】联系上下文,推断第③段画虚线部分李崇矩说这句话的意图。
【小题6】第⑤段“以己财遗酋长”反映了李崇矩处事上____的特点,第六段“厚礼故人子孙”反映了李崇矩为人上______的特点。
①李崇矩字守则,潞州上党人。幼孤贫,有至行,乡里推服。汉祖起晋阳,次上党,史弘肇时为先锋都校,闻崇矩名,召署亲吏。
②宋初,李筠叛,太祖命崇矩率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屯河阳日,以所部攻大会寨,拔之,斩首五百级,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
③乾德二年,代赵普拜枢密使。五年,加检校太傅。时剑南初平,禁军校吕翰聚众构乱,军多亡命在其党中,言者请诛其妻子。太祖疑之,以语崇矩。崇矩曰:“叛亡之徒固当残,然案籍合诛者万余人。”太祖曰:“朕恐有被其驱率①,非本心者。”乃令尽释之。翰众闻之,亦稍稍自归。未几,翰败灭。
④开宝初,从征太原。会班师,命崇矩为后殿。次常山,被病,帝遣太医诊视,命乘凉车还京师。崇矩叩头言:“凉车乃至尊所御,是速臣死尔。”固辞得免。太平兴国二年夏,河防多决,诏崇矩乘传自陕至沧、棣,按行河堤。是秋,出为六州都巡检使。未几,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③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
⑥崇矩性纯厚寡言,尤重然诺。尝事史弘肇,及贵,见其子孙,必厚礼之,振其乏绝。
节选自《宋史》卷二五七
[注]①孥戮:诛及子孙。②驱率:驱使威逼。③黎贼:这里指两广和海南一带的黎族人。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次上党 (___) (2)拔之,斩首五百级 (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被病,帝遣太医诊视(___)
A 表示被动 B.遭遇,遭受
C 通“披”,披着,穿着 D 遮盖,覆盖
(2)振其乏绝(___)
A振作,振兴 B奋起,兴起
C搬动,挥动 D同“赈”,救济
【小题3】第⑤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六十五 |
B.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 |
C.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六十五 |
D.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端拱元年卒六十五 |
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
【小题5】联系上下文,推断第③段画虚线部分李崇矩说这句话的意图。
【小题6】第⑤段“以己财遗酋长”反映了李崇矩处事上____的特点,第六段“厚礼故人子孙”反映了李崇矩为人上______的特点。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 。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鄂、杜①间风物,则喜气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仲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hu)、杜:均为地名,在今西安附近。②结夏课: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日会集读书习文称“结夏课”。③靳:吝惜。④辋川:关中地名,王维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小题2】对本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第②段是怎样抒写作者对秦中的向往之情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4】第③段议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送秦中诸人引 (金)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 。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鄂、杜①间风物,则喜气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仲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署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淡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①蓝田、鄂(hu)、杜:均为地名,在今西安附近。②结夏课:参加科考的文人在夏日会集读书习文称“结夏课”。③靳:吝惜。④辋川:关中地名,王维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 B.矣 | C.乎 | D.焉 |
A.“引”是近于“序”的文体,本文是为送友人归秦中作的赠序。 |
B.首段叙写秦中山川壮丽、人情质朴,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
C.从原文明显可见,作者向往田园生活主要是因为当时政局混乱。 |
D.本文笔触含蓄委婉,叙述了恬淡闲适、清高自守者的生活情趣。 |
【小题4】第③段议论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7.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教授与烟斗( 吴小如)
①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敢当着他的面。
②1952 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熙先生。这三位先生同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
③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教师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而对于我这同族晚辈,感情却日益深厚。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送一部分给我。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不虚夸,不苛责。几十年来,敬他的心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④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每次在同他起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前的准备工作。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事实上,抽一次烟叶不过几分钟的事,而擦烟油的工作几乎要用一整天。组缃先生的烟斗花样繁多,都在书桌上陈列着,吸烟时轮番取用。因此搓纸捻擦烟油的工作仿佛永远做不完。他吸用的烟叶皆属上品,味道芳香,在座的人遇到组缃先生吸烟时,总会嗅到各种各样的烟叶香味,而不㿿得烟雾呛人。
⑤如果说组缃先生的烟斗是常不离“手”,则王昭琛先生(王瑶字昭琛)的烟斗则是永不离口的。1971 年北大中文系不少师生住到密云县郊农村“开门办学”,跟昭琛住一室的学生们是这样形容他的:“王瑶老师在擦左边面颊时,把烟斗歪向右唇角叼着;等到擦右边时,再把烟斗推到左唇角。宁可有的地方毛巾揩不到,也不肯拿开烟斗。”
⑥组缃先生和昭琛先生还有一个共通之处,即除吸烟叶外都嗜饮茶。不过组缃先生总是饮他从家乡皖南寄来的绿茶,而且都属佳品名茶;昭琛则只喝苿莉花茶。每天从下午到午夜,无论有客与否,他总在沙发前的长条案上陈列着若干碗茶水,一碗一碗不停地灌下去。总之,他一面用力吸着烟斗,一面不停举杯饮茶,已成为他几十年来的惯例。所以很多熟人都听过他常说的一句笑话:“我一年到头都在水深火热之中。”
⑦朱德熙先生也是一直用烟斗吸烟叶的。他吸烟时比较注意风度和姿态,很带洋绅士气派。如果说,组先生是以纸捻通烟斗为习惯动作,昭琛是以烟斗不离口为特殊风貌那么,德熙最习惯的动作则是不停地划火柴,不停地点烟斗,一口口不停地吸烟。不过他爱一面聊天一面吸烟,不等谈话画句号时烟叶就熄灭了,于是便继续划火柴,继续点燃烟叶,继续一口口地吸。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客去为止
⑧如今,这三位名教授都已作古,他们的逝世,不仅是北大的损失,不仅是学术界的损失,不仅是青年学子的损失,主要的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损失。至于我本人失去了良师益友,反倒是区区小焉者也。值得警惕的是:昭琛和组缃先生都是从患肺炎始,继以肺心病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德熙则病逝于肺癌。如果他们大半生不以烟斗烟叶为伴,或者会延长他们的年寿,至少在病危时不致受那么多的痛苦。这样看来,教授还是不与烟斗相伴的为好。
【小题1】赏析第⑥段加点词“水深火热”。
【小题2】第③④两段从为人和吸烟两方面讲述吴组缃的故事,请据此评析吴组缃形象。
【小题3】第④到⑦段,作者选用了不同材料表现三位教授与烟斗的关系,请分析选材的特点
【小题4】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教授与烟斗( 吴小如)
①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敢当着他的面。
②1952 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熙先生。这三位先生同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
③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教师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而对于我这同族晚辈,感情却日益深厚。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送一部分给我。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不虚夸,不苛责。几十年来,敬他的心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④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每次在同他起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前的准备工作。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事实上,抽一次烟叶不过几分钟的事,而擦烟油的工作几乎要用一整天。组缃先生的烟斗花样繁多,都在书桌上陈列着,吸烟时轮番取用。因此搓纸捻擦烟油的工作仿佛永远做不完。他吸用的烟叶皆属上品,味道芳香,在座的人遇到组缃先生吸烟时,总会嗅到各种各样的烟叶香味,而不㿿得烟雾呛人。
⑤如果说组缃先生的烟斗是常不离“手”,则王昭琛先生(王瑶字昭琛)的烟斗则是永不离口的。1971 年北大中文系不少师生住到密云县郊农村“开门办学”,跟昭琛住一室的学生们是这样形容他的:“王瑶老师在擦左边面颊时,把烟斗歪向右唇角叼着;等到擦右边时,再把烟斗推到左唇角。宁可有的地方毛巾揩不到,也不肯拿开烟斗。”
⑥组缃先生和昭琛先生还有一个共通之处,即除吸烟叶外都嗜饮茶。不过组缃先生总是饮他从家乡皖南寄来的绿茶,而且都属佳品名茶;昭琛则只喝苿莉花茶。每天从下午到午夜,无论有客与否,他总在沙发前的长条案上陈列着若干碗茶水,一碗一碗不停地灌下去。总之,他一面用力吸着烟斗,一面不停举杯饮茶,已成为他几十年来的惯例。所以很多熟人都听过他常说的一句笑话:“我一年到头都在水深火热之中。”
⑦朱德熙先生也是一直用烟斗吸烟叶的。他吸烟时比较注意风度和姿态,很带洋绅士气派。如果说,组先生是以纸捻通烟斗为习惯动作,昭琛是以烟斗不离口为特殊风貌那么,德熙最习惯的动作则是不停地划火柴,不停地点烟斗,一口口不停地吸烟。不过他爱一面聊天一面吸烟,不等谈话画句号时烟叶就熄灭了,于是便继续划火柴,继续点燃烟叶,继续一口口地吸。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客去为止
⑧如今,这三位名教授都已作古,他们的逝世,不仅是北大的损失,不仅是学术界的损失,不仅是青年学子的损失,主要的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损失。至于我本人失去了良师益友,反倒是区区小焉者也。值得警惕的是:昭琛和组缃先生都是从患肺炎始,继以肺心病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德熙则病逝于肺癌。如果他们大半生不以烟斗烟叶为伴,或者会延长他们的年寿,至少在病危时不致受那么多的痛苦。这样看来,教授还是不与烟斗相伴的为好。
【小题1】赏析第⑥段加点词“水深火热”。
【小题2】第③④两段从为人和吸烟两方面讲述吴组缃的故事,请据此评析吴组缃形象。
【小题3】第④到⑦段,作者选用了不同材料表现三位教授与烟斗的关系,请分析选材的特点
【小题4】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中国怎样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①公元前 7500 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动植物驯化中心之一。中国广大的幅员和生态的多样性造就了许多不同的地区性文化。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期间,这些地区性文化在地理上扩张,它们开始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文化多样性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而交战的酋长管辖地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了规模更大、权力更集中的国家的形成。
②虽然中国的南北梯度妨碍了作物的传播,但这种梯度在中国不像在美洲或非洲那样成为一种障碍,因为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南北之间既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漠阻断,也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倒是中国由西向东的大河(黄河、长江)方便了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作物和技术的传播,而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广阔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最终使这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用运河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所有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而西方的欧洲虽然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地势比较高低不平,也没有这样连成一体的江河,所以欧洲直到今天都未能实现文化和政治的统一。
③在中国,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尤其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但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这个趋向在文字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产生的一种被充分证明的书写系统,是在华北得到完善,并流传各地,预先制止了任何其他不成熟的书写系统的发展或取而代之,最后演化为今天仍在中国使用的文字。华北社会向南传播的其他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东西是青铜工艺、汉藏语言和国家的形成。中国的三个最早的王朝一一夏、商、周都是在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间在华北兴起的
④现存的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著作表明,当时的华夏族就已常常觉得在文化上比非华夏族的人优越,而华北人也常常甚至把华南人也看作野蛮人。例如,周朝后期的一位作家对中国的其他民族作了如下的描绘:“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礼记·王制》)
⑤由华北的这个周王朝建立的或以周王朝为榜样的一些国家,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向华南扩展,最后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了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的政治统
⑥在东亚,中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文字和国家形成方面的领先优势所产生的结果是,中国的创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直到公元前第四个千年,热带东南亚仍然为狩猎采集族群所占据,这些人制造了砾石工具和石片工具。从那以后源自中国的作物、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村居生活以及陶器传入了东南亚。历史上缅甸人、老挝人和泰人的向南扩张使热带东南亚的中国化宣告完成。所有这些现代民族都是他们的华南同胞的近代旁系亲属。
⑦中国的这种影响就像压路机一样势不可挡,先前的热带东南亚民族在这一地区的现代居民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不过它们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隔绝的状态,确保了它们没有像热带东南亚那样失去自己的语言以及体质和遗传特征。朝鲜和日本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采纳了中国的水稻,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青铜冶炼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文字
⑧事实上,东亚的文化进步并不全部源于中国,朝鲜人、日本人和热带东南亚人也不是毫无贡献的没有创造能力的野蛮人。古代的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陶器制造技术,并在粮食生产传入之前很久作为狩猎采集族群就已在村庄里定居,靠日本丰富的海产资源维持生计。但是,中国的作用仍然是太大了。例如,中国文化的声望值在日本和朝鲜仍然很高,虽然日语中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在表达日本语言方面存在着种种缺点,但日本并不打算抛弃它,而朝鲜一直到 1949 年才正式结束朝鲜文与汉字夹用书写朝鲜语的时代,用本国的字母取代了源自中国的文字
⑨由于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农民取得的成就,由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立的文明和建立的政权,中国因此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小题1】第②段分析了“促成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的“地理因素”,请概述这些因素。
【小题2】下列史实与第③段“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不一致的一项是( )。
【小题3】第④段引用《礼记·王制》的句子,作用是
【小题4】下列不能证明“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巨大影响”的一项是( )。
【小题5】第⑨段呼应标题,解释了“中国成了中国人的中国”的原因;文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请概括本文的思路。
中国怎样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①公元前 7500 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动植物驯化中心之一。中国广大的幅员和生态的多样性造就了许多不同的地区性文化。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期间,这些地区性文化在地理上扩张,它们开始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文化多样性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而交战的酋长管辖地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了规模更大、权力更集中的国家的形成。
②虽然中国的南北梯度妨碍了作物的传播,但这种梯度在中国不像在美洲或非洲那样成为一种障碍,因为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南北之间既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漠阻断,也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倒是中国由西向东的大河(黄河、长江)方便了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作物和技术的传播,而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广阔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最终使这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用运河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所有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而西方的欧洲虽然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地势比较高低不平,也没有这样连成一体的江河,所以欧洲直到今天都未能实现文化和政治的统一。
③在中国,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尤其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但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这个趋向在文字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产生的一种被充分证明的书写系统,是在华北得到完善,并流传各地,预先制止了任何其他不成熟的书写系统的发展或取而代之,最后演化为今天仍在中国使用的文字。华北社会向南传播的其他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东西是青铜工艺、汉藏语言和国家的形成。中国的三个最早的王朝一一夏、商、周都是在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间在华北兴起的
④现存的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著作表明,当时的华夏族就已常常觉得在文化上比非华夏族的人优越,而华北人也常常甚至把华南人也看作野蛮人。例如,周朝后期的一位作家对中国的其他民族作了如下的描绘:“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礼记·王制》)
⑤由华北的这个周王朝建立的或以周王朝为榜样的一些国家,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向华南扩展,最后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了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的政治统
⑥在东亚,中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文字和国家形成方面的领先优势所产生的结果是,中国的创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直到公元前第四个千年,热带东南亚仍然为狩猎采集族群所占据,这些人制造了砾石工具和石片工具。从那以后源自中国的作物、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村居生活以及陶器传入了东南亚。历史上缅甸人、老挝人和泰人的向南扩张使热带东南亚的中国化宣告完成。所有这些现代民族都是他们的华南同胞的近代旁系亲属。
⑦中国的这种影响就像压路机一样势不可挡,先前的热带东南亚民族在这一地区的现代居民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不过它们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隔绝的状态,确保了它们没有像热带东南亚那样失去自己的语言以及体质和遗传特征。朝鲜和日本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采纳了中国的水稻,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青铜冶炼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文字
⑧事实上,东亚的文化进步并不全部源于中国,朝鲜人、日本人和热带东南亚人也不是毫无贡献的没有创造能力的野蛮人。古代的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陶器制造技术,并在粮食生产传入之前很久作为狩猎采集族群就已在村庄里定居,靠日本丰富的海产资源维持生计。但是,中国的作用仍然是太大了。例如,中国文化的声望值在日本和朝鲜仍然很高,虽然日语中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在表达日本语言方面存在着种种缺点,但日本并不打算抛弃它,而朝鲜一直到 1949 年才正式结束朝鲜文与汉字夹用书写朝鲜语的时代,用本国的字母取代了源自中国的文字
⑨由于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农民取得的成就,由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立的文明和建立的政权,中国因此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小题1】第②段分析了“促成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的“地理因素”,请概述这些因素。
【小题2】下列史实与第③段“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国三个最早的王朝都是在华北兴起的 |
B.华北向南方传播了青铜工艺、汉藏语言。 |
C.华北的书写系统最后演化为今天的中文。 |
D.华北接受了南方的冶铁和水稻栽培技术 |
【小题4】下列不能证明“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巨大影响”的一项是( )。
A.朝鲜和日本相继采纳了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青铜冶炼术和中国文字。 |
B.日本发明了最古老的制陶技术,利用狩猎、海产资源建立了族群村庄。 |
C.虽然在表达方面存在缺点,但日本至今尚未抛弃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 |
D.朝鲜直到 1949 年才用本国字母取代汉字,结束不用汉字书写的时代。 |
6.材料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