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教授与烟斗( 吴小如)
①教授叼着烟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闻一多先生的遗照。抗战期间我生活在沦陷区,没有到过昆明,因此无缘与闻先生接触。在我的师辈中,如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沈从文诸先生,有的根本不吸烟,像废名先生更是反对吸烟,连学生吸烟都不敢当着他的面。
②1952 年,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合并到北大来,教师队伍中有三位先生是经常叼烟斗的,按照年龄排列,则是吴组缃先生、王瑶先生和朱德熙先生。这三位先生同我共事都在四十年以上。今天他们都已成了古人,回忆一下他们吸烟叶、叼烟斗的神情形态,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
③组缃先生长我十四岁,是我的同宗,但辈分比我大得多。院系调整之初,包括课堂上听课的学生,望见组缃先生威仪棣棣的庄严神态,都存有敬畏之心,连我这年轻教师也不例外。久而久之,才发现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只是疾恶如仇,不说假话,待人不虚与委蛇,才使人由敬生畏。组缃先生从不轻易赞许别人,直到晚年,有的学生写了书请他作序或题辞,他仍不随便动笔。而对于我这同族晚辈,感情却日益深厚。每逢家乡托人带来茶叶,他知我也是嗜茶者,总让学生顺路送一部分给我。我有时买一点小礼物或补品去看望他,他并不推辞,却总说所买的东西太昂贵了,破费太多。我写了书送他,求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览,然后指出优缺点,不过往往有溢美之辞。在学生面前他总是为比他年轻的同行们代树威信,为他们说恰如其分的好话,对我更不例外。不虚夸,不苛责。几十年来,敬他的心与日俱增,畏惧心理却早为亲切交谈和推心置腹所取代了。
④组缃先生晚年已不吸烟,但在十年浩劫以前,烟斗是不离“手”的。每次在同他起开会或谈话时,尤其是在他书房里做客,总看到他手上拿着烟斗,不停地在做吸烟前的准备工作。那就是,用细细的纸捻儿慢条斯理地向烟斗的小孔中缓缓插入,经过转动,再点点拉了出来,为的是把里面的烟油擦净。事实上,抽一次烟叶不过几分钟的事,而擦烟油的工作几乎要用一整天。组缃先生的烟斗花样繁多,都在书桌上陈列着,吸烟时轮番取用。因此搓纸捻擦烟油的工作仿佛永远做不完。他吸用的烟叶皆属上品,味道芳香,在座的人遇到组缃先生吸烟时,总会嗅到各种各样的烟叶香味,而不㿿得烟雾呛人。
⑤如果说组缃先生的烟斗是常不离“手”,则王昭琛先生(王瑶字昭琛)的烟斗则是永不离口的。1971 年北大中文系不少师生住到密云县郊农村“开门办学”,跟昭琛住一室的学生们是这样形容他的:“王瑶老师在擦左边面颊时,把烟斗歪向右唇角叼着;等到擦右边时,再把烟斗推到左唇角。宁可有的地方毛巾揩不到,也不肯拿开烟斗。”
⑥组缃先生和昭琛先生还有一个共通之处,即除吸烟叶外都嗜饮茶。不过组缃先生总是饮他从家乡皖南寄来的绿茶,而且都属佳品名茶;昭琛则只喝苿莉花茶。每天从下午到午夜,无论有客与否,他总在沙发前的长条案上陈列着若干碗茶水,一碗一碗不停地灌下去。总之,他一面用力吸着烟斗,一面不停举杯饮茶,已成为他几十年来的惯例。所以很多熟人都听过他常说的一句笑话:“我一年到头都在水深火热之中。”
⑦朱德熙先生也是一直用烟斗吸烟叶的。他吸烟时比较注意风度和姿态,很带洋绅士气派。如果说,组先生是以纸捻通烟斗为习惯动作,昭琛是以烟斗不离口为特殊风貌那么,德熙最习惯的动作则是不停地划火柴,不停地点烟斗,一口口不停地吸烟。不过他爱一面聊天一面吸烟,不等谈话画句号时烟叶就熄灭了,于是便继续划火柴,继续点燃烟叶,继续一口口地吸。如此周而复始,直到客去为止
⑧如今,这三位名教授都已作古,他们的逝世,不仅是北大的损失,不仅是学术界的损失,不仅是青年学子的损失,主要的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损失。至于我本人失去了良师益友,反倒是区区小焉者也。值得警惕的是:昭琛和组缃先生都是从患肺炎始,继以肺心病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德熙则病逝于肺癌。如果他们大半生不以烟斗烟叶为伴,或者会延长他们的年寿,至少在病危时不致受那么多的痛苦。这样看来,教授还是不与烟斗相伴的为好。
【小题1】赏析第⑥段加点词“水深火热”。
【小题2】第③④两段从为人和吸烟两方面讲述吴组缃的故事,请据此评析吴组缃形象。
【小题3】第④到⑦段,作者选用了不同材料表现三位教授与烟斗的关系,请分析选材的特点
【小题4】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1 07:0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落凤岭下的庄稼人

周顺杰

春日里的落凤岭,漫山遍野的桃花次第开放。远远望去,岭上的桃花宛如一片绯红的云霞。旺叔和儿子儿媳、侄子侄媳徜徉在这花海里,随着游人的脚步在慢慢地走动着。他们是在看护着这片属于自己的林子。游客们或自拍,或合影,摆出或自然或夸张的各种造型。

三年前,镇林场决定把这千亩桃园,按照每五十亩划分为一个管理区,分别返租承包给二十家农户管理。公告一贴出来,旺叔便捷足先登,以自己和儿子的名字分别承包了五十亩桃园。就这样,桃园里的二十个管理区,一个上午就各有其主了。然而,僧多粥少,志在必得的二强来晚了一步,旺叔于是私下里把自己承包的桃园转让给了二强,谁叫他是自己的亲侄儿呢?

如今,这果园的收益比人们预期的竟然翻出了好几倍!旺叔有点后悔,好在儿子儿媳还有一片桃园。他自己呢,则在落凤岭对面的青龙湾上做起了老本行—放养鸭子。每天清晨,旺叔就早早起床,拿着一根一丈多长的竹篙,将300多只鸭子从鸭舍里放出来,然后赶着它们到村外的青龙湾河滩里去。一条牧羊犬跟在身后,有事没事地乱吠几声。一群鸭子就嘎嘎地叫嚷着,浩浩荡荡地穿过村外的丛林,蹒蹒跚珊地走下河堤。一到河边使扑棱着翅膀争先恐后地扑入水里,寻觅着水草下面的小鱼小虾。牧羊犬则偎依在旺叔身边,吐着舌头,摇着尾巴。

旺叔家的鸭蛋一直供不应求。在旺叔眼里很普通的鸭蛋,城里人却看成是原生态、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连县城里好邻居商城的刘总都是每月提前支付订金,唯恐耽搁了供货。说真的,比起邻村养鸭场里天天喂饲料的鸭子下的蛋,旺叔觉得自家的鸭蛋味道好像有点香醇,口感也好像有点好,有点城里人说的那个意思。有时,旺叔也到桃园里转转。他交代儿子,自家的桃子不要喷洒农药,桃园里有架过去的电线,多苯几盏杀虫灯就成了,大不了再喷洒两遍稀释过的石灰水。桃子是给人吃的,喷洒农药不作兴的。

这天上午,旺叔又到桃园,他看到路边的摊位上,二强和媳妇正用电子磅卖着桃子,一筐白里透红的桃子下面,铺着桃树新鲜而碧绿的枝叶。这才四五月份啊,桃园里的桃子最起码还要半个月才能上市啊!二强哪有桃子卖的?

晚饭时分,旺叔和儿子说起了自己的疑惑。儿子告诉他,那桃子是贩子们从山那边运过来的。园子里十几家果农都没要,只有强哥留下了二百多斤。那桃子是山那边果园里种植的新品种,上市时间提前了半个月,可是口味淡,果肉坚硬。不过,从外观上看,跟咱园子里桃子的颜色、大小几乎没有多大差别。贩子说,再过几天咱这里新桃上市,把那桃子和咱园子里的桃子混杂着去卖,一天就是几百元的纯利润哟。

旺叔说:“这不是在骗人吗?”

儿子笑了笑。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旺叔就把鸭子赶到了河滩。然后划着小船就到了对岸,来到了二强的园子里。

二强没料到旺叔会来干涉他卖桃子,他笑着说:“二叔,别太认真啦!咱卖的不是黄金首饰,也不是电脑手机,人家也不会索要发票、电话什么的。来咱这里的游客,就是随便带回去一些像桃子、鸭蛋一样的土特产,回到家里,图个乐呵,谁给你认真?再说,这天天人来人往的,谁还记着你的摊位摊点,姓啥名谁?咱就是卖给他三五公斤桃子而已…… 二叔,我问你,你敢保证从你这里运出去的鸭蛋,好邻居商城收购之后不是和别的鸭蛋混杂着去卖的吗?二叔,你敢保证吗? ”

旺叔怔怔地望着着侄子,半晌才说:“孩子,其实,二叔今天来也没别的什么事情,只是来告诉你,你这五十亩桃园,林场要收回转包了。我已经签过字了,合同上说得很明确, 我是不能转包的……”

二强呆呆地站立在那里,嘴巴张了张,终究没能说出什么话。

又是一个清晨,旺叔早早地起床,破例没有把鸭子们放出鸭舍,而是搭车直接去了县城的好邻居商城。他看到了货架上装着自家鸭蛋的包装箱,面无表情地随机搬出三箱,结过账,急忙搭车回家。他从三个箱子里分别拿出几个鸭蛋,在锅里煮着,然后,把箱子里的鸭蛋一一摆放在地上,仔细地审视着……不一会儿,他从锅里捞出鸭蛋,剥开蛋壳,是那熟悉的味道。

鸭舍里数百只鸭子嘎嘎乱叫,旺叔放出了鸭子,朝青龙湾赶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营造了诗情画意般的氛围,交代了主要人物,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背景。
B.小说中“儿子笑了笑”,这种不置可否的表情让人回味无穷,旺叔的儿子内心里有 点怪父亲多事,只是不说出来而已。
C.小说中的二强“嘴巴张了张,终究没能说出什么话”,较好地刻画了二强对二叔的 复杂情感,也揭示了他没能料到是如此结果的心情。
D.小说结尾“旺叔放岀了鸭子,朝青龙湾赶去”,既是写实,又有着特别的含意,商城里他家的鸭蛋货真价实,这让旺叔高兴,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小题2】小说中的旺叔形象鲜明,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小题3】小说以“落凤岭下的庄稼人”为题,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孙君飞
我们的村庄,如一只大碗倒扣在岗上。
在每户人家的榆木、橡木、松木、柏木橱柜里,也倒扣着一只只碗。最大口的碗,需要用两只手恭恭敬敬地捧起来,最小口的碗,连刚学会吃饭的孩子也能够稳稳当当地拿捏在自己的手心里。
富有的人家,他们打开橱柜,我曾经看到琳琅满目的大碗小碗摆满了整整一层甚至更多层。那些瓷碗洁白如雪,质地细腻,散发着柔和的亮光,在釉下彩绘着清新如洗的婆婆纳、蔷薇和兰草。那些包着浆的铜碗,主人的手将碗口摩挲得锃亮。更让我惊奇的是有一次,我还看到一对倒扣着的银碗,凸起的花纹,雕刻
的也许是优美卷曲的葡萄藤,也许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某种喜欢  卷曲着生长的花草……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端着银碗喝汤吃饭,只在故事里听闻过。故事里还讲银碗甚至能够验毒,这又是怎样陌生、曲折的体验?这只银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在家里,母亲做好饭,我像往常那样,帮她从榆木橱柜的暗格里拿出属于我们的粗瓷碗、盘子,以及父亲的黑釉黄陶酒碟。它们散发着沉默的亚光,或者闪出直率的光斑,我明显感到它们的粗糙和寻常。盛在粗瓷碗里的家常小米粥很快烫到我的手指,然而我的内心仍然很安静,仍然像往常那样把第一碗饭小心翼翼地端到父亲的面前。
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从日出后端上一只粗瓷碗开始,到日落后放下一只粗瓷碗结束。太阳是所有人的大时钟,饭碗是我家的小时钟。
父母也见识过别人家的银碗吧,再往前追溯,在爷爷奶奶跟他们分家后,他们去集市购买新家的必需品时,也向往过那种细瓷白碗、精致的釉下彩器皿吧。可是他们只能带回这种粗瓷碗、粗瓷盘子,因为便宜,因为简陋的房屋内只放一只银碗、几只细瓷碗,而没有其它精美物品同它们交相辉映,它们也会黯然失色。
我们的生活称得上穷苦,碗内常常盛着粗粮,盘内常常放着青菜。但是这种生活也很结实牢靠,犹如日益粗壮的树木用根须紧紧地抓住了下面的泥土,大家都抱成团,共同抗击着风雨。
每一天晚上,庄稼地里的农活都完成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下来,踏踏实实地端起饭碗吃饭,偶尔谈起一个计划,严肃的父亲也会纠正一下哪个孩子端碗的姿势不对——这时候我并不在乎自己端的是什么碗,也不在乎能不能顿顿吃到肉。仅仅在别人家里见到过一次银碗,这改变不了我们已经拥有的生活,也改变不了我坐在父母的对面默默吃饭、需要说话时便认真应答的踏实和安宁。谁会在这时候羡慕别人家的银碗呢?父亲和母亲也从来没有用别人家的银碗来激励自家的孩子。
一个热爱劳动,对生活永远抱有希望的人,又坚持端着属于自己的饭碗吃饭,这就是他的尊贵和坚强。我从堪称庄稼好手的父亲身上懂得这一点,我从含辛茹苦的母亲身上也学到这一点。雕刻着卷曲纹的银碗还会在我的眼前闪现,好似在提醒我别忘记它。我一直未曾渴望拥有这样一只银碗。听说有的人家还珍藏着更精美更贵重的玉碗,在夜晚会发出莹莹的蓝光,我的梦想也没有被它激起多少涟漪。我并非不喜爱银碗玉碗,它们在我的心目中是美的创造,我仍会为它们的工艺和传说激动,谁不愿改变自己的家园和生活呢?但我从父母那里知道,整体的更新比局部的点缀更值得追求,人的充沛比物的替换更重要。我们可以倾尽所有买回一只银碗,但是银碗里却空空荡荡,这又有什么意义?
父亲说,即使我们穷得只能变卖家里的梁木砖瓦,也要让你们上好学、读完书。
后来,家里的孩子们陆续从学校里走出来,自力更生,建立小家。大家一起在老家原来的地方盖起新的宽敞的房子,橱柜里的碗也摆放整齐,有细瓷白碗,有来自瓷都的釉下彩名碗,有木碗、塑料碗、不锈钢碗,有单层散热快的碗、双层保温的碗,还有微波炉碗。
可仍旧没有用来喝汤的银碗、用来传家的玉碗,现在的生活仍旧不需要它们来体现意义、增添光彩。在每年春节,能够一个不少地围坐下来,热热闹闹地吃顿饭,这时候更不需要谈论银碗与玉碗了。碗前面的每一个字都不重要,碗后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故事都价值连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各户人家的用不同木材制作的橱柜,实际上暗示着贫富不均的人家里,倒扣着一只只不同的碗,为下文做铺垫。
B.第五段用“一只粗瓷碗”的端上与放下,代表一天的开始与结束,生动形象,突出了日子普普通通的特点,也突出了碗的“小时钟”的作用。
C.文章前面说“这只银碗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后面说“我不再渴望拥有这样一只银碗”,前后态度的变化表明作者思想的成熟。
D.文中写严肃的父亲纠正孩子端碗的姿势,所表达的意思是应该保持安宁的心境,更有踏踏实实地过自己的日子的意味。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但是这种生活也很结实牢靠,犹如日益粗壮的树木用根须紧紧地抓住了下面的泥土,大家都抱成团,共同抗击着风雨。
(2)碗前面的每一个字都不重要,碗后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故事都价值连城。
【小题3】标题“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有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李美皆

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所以,面对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我不能不发问:当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们在关注什么?

文学首先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一部作品出现了,它或多或少打到了你内心的某个点,你对它有感觉,你对它有话说,才能形成批评。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再来着眼复杂深奥的批评。如果没有前者却强行切入后者,那就好比不会走还想跑。真不能想当然地断定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有的或许懂文学,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好像一个死魂灵附体,所操持的话语体系令其离文学骤然远去。这样的批评和批评家是没有灵魂且毫无魅力的,甚至蹩脚或自欺欺人,很难与作品和作家形成声气相通或彼此激发的良性互动。文学创作是灵动的,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评论家自身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是真正好的批评产生的前提。

我不认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那么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当,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批评远远当不了创作的家。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那就不如不讲。有哪个作家是看着批评的风向标去写作的呢?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作家。中国文学的高峰,都不是由于批评的先遣而出现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甚至还不明确小说是个什么东西。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差异,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当下批评主要的误判不是批判错了,而是表扬错了。有人担心批评家批判错了挫伤了作家积极性的严重后果,但我认为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的严重后果。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大可不必恐慌,想想看,既然再怎么拔高的赞美都不会使作家愤怒,就说明他们抗赞美的能力是很强的,心态是不错的,内心是坚强的,那么,略微有点假以辞色的批判,也不会使他们瞬间脆弱下来以至于一蹶不振吧?拿出五分之一抗赞美的能力来抗批判,绰绰有余了。既然错误的赞美不会使作家愤怒,错误的批判理应不至于使他们不快。

文学批评与创作一样,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考验,不必担心,是金子终究会留下来的。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引导批评,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必焦虑。

(选自2017年5月10日《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好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列举曹雪芹写《红楼梦》这个例子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和柳是中国文化传统辛的两个重要意象。二者都既意指优秀品德,如清高、知恩图报等;也意指卑劣品德,如轻浮与依势。因此,桃与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同义关系,正是这种同义关系,形成了“桃柳不相离”的文化传统。
然而,桃与柳的意象在文化品格上却迥然有别,它们都有俗和雅双重品格,但比较而言,桃更接近俗,柳更接近雅。柳意象有“离别不舍”“怀乡思人”“感怀愁绪”的语义指向,这三种意义指向的不是世俗的生活空间,而是高雅的艺术空间。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李叔同的“晚风拂柳笛声残”,柳意象表现的是高雅的离别。从萧绎的“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到周志蕙的“丝丝愁绪随风乱,灌濯半姿著雨妍”,游子怀乡成了文人恒久的主题。从白居易“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到程垓的“莫道絮粘泥,絮飞魂亦飞”,柳是诗人抒写世事变迁和情感坎坷的工具,是诗人托物言志的载体。桃意象恰恰缺少上述三种品格,而更多地与世俗之物联系在一起。桃在古人看来能够延年益寿,因此被赋予“仙寿”的文化意义。同时,古人认为桃乃五木之精,能镇压邪气,制服百鬼。因此,桃被赋予趋福避祸的文化意义。可见,柳与高雅的精神追求相关,而桃与世俗的物质追求相关。
桃和柳都具有生活与审美的双重品格,但比较而言,桃与生活世界接近,柳与审美世界接近。桃和日常生活的关联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桃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是其成为文化意象的基础。桃可以“食之不饥”,从而成为具有神圣意义的仙桃。其次,桃与各种民俗活动相关。古人要在大年初一“饮桃汤”,在寒食节喝“桃花粥”,女子婚后如果长时间不孕,会到庙里祈福,采摘庙内“面桃树”上的桃子食用。最后,民间俗语中多有“桃”,如春水被称为“桃花水”“桃花浪”,女性的青春期被称为“桃李年”,胭脂被称为“桃花粉”,用胭脂化的妆叫“桃花妆”等。不可否认,柳在这三方面也有密切的关联,但“柳得到的美学评价週异于桃”。中国文学始终偏爱、执着于柳。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柳这一意象出现之频繁,含义之丰富,流播之广远,远超其他意象。从《诗经》中的四首言柳诗,到历代难以计数的咏柳诗和柳赋,再到元杂剧和明清小说对柳的咏叹,甚至在当代,柳也是中国文学审美世界的一个代表符号。
总之,桃与柳虽然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和文化符号,但二者具有迥然有别的文化品格。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种雅俗之别显然有高下之分。
(严小香《桃与柳的二难选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桃俗柳雅,桃接近生活世界,桃接近审美世界,两者相反相成,形成了不相分离的文化传统。
B.古人认为桃能延年益寿、柳能纾解离愁,二者虽然品格不同,却都是古诗文常见的重要意象。
C.柳被陚予了比桃更多的艺术属性,故于诗文中多见之;桃则更具世俗性,日常生活中多见之。
D.寒食节喝“桃花粥”、春水被称为“桃花水”、女性食用庙里的桃,都能说明桃与民俗活动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概括指出了桃和柳在文化意象上的相同点,然后分析了它们文化品格的不同。
B.文章引用《诗经》、李叔同、萧绎等的诗句,论证了柳可表达怀乡思人之情的观点。
C.文章主体部分是阐述桃与柳不同的文化品格,行文中多处运用了引用和对比的手法。
D.文章从食药用价值、民俗活动、民间俗语三个角度分析了“桃”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是古诗文中最重要的意象,故而从先秦到明清小说,它屡屡出现,一直受到文人钟爱。
B.桃被賦予驱鬼避邪的文化功能,可能源于古人认为桃是五木之精、能够镇压邪气的观点。
C.桃与柳的意象都有双重品格,由于它们所代表的指向不同就有了偏髙雅与偏世俗的区别。
D.中国文学源头《诗经》的四首言柳诗,证明柳是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和文化符号。

同类题5

阅读全文,完成文后问题。
验钞机
加贝
淇河市副市长梁醒刚到办公室,电话就响了。保卫科那头传来陌生的声音:“小梁,
知道你很忙,不得已才来找你,不会耽搁你多少时间的。”
梁醒没有猜出叫他“小梁“的人是谁,便问“你是?”“我是赵德法啊!”来人小声说。“赵……你是赵老师?“梁醒终于听出来了,对方是他的初中班主任,也是淇河市下属县的前任财政局长,因贪污受贿被判了8年。
面前的赵德法老师几年不见,头发全白了,没有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梁醒给他倒了杯水,问有什么事。对方局促不安,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于是,他主动说:“赵老师,有事尽管说,只要不违背原则,学生能办的,尽量安排。“梁醒可怜他的处境,但又怕他真给自己出难题,特意加了句“只要不违背原则”。 最后才明白赵德法想让他帮着找事做。
他小心翼翼地红着脸说,“我被判了刑,开除了公职,老婆孩子跟我断绝了关系,亲戚朋友也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我现在……”他哽咽地说不下去了。
梁醒心中一软,但口气强硬:“但是你能干啥呢?”他怯怯地说:“体力活是干不了,能不能把我安排到市政府大门口的保卫科。我不要钱,只要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就行。”见梁醒没说话,他坐不住了:“小梁,难为你了。当财政局长这些年,我阅人无数,坏人的花花肠子一眼能看出来。你是副市长,圈子比我大,需要一个明辨是非的人替你把关。”
梁醒心动了但不放心:“你只能帮我阅人,不能打着我的旗号办事,否则咱师生也会翻脸。”他喜形于色:“放心,我一定当好你的‘验钞机’!”
他甄别的人都一一得到了验证。特别是梁醒的大学的铁哥们借故出差来玩,赵德法提醒他此人不可深交。没多久他就求梁醒办事,说有批货被海关查了,让梁醒出面打个招呼,并递了个厚厚的红包。梁醒最终没有答应这个铁哥们的要求。后来海关汇报从此人包中搜出了录音笔和微型拍摄器。梁醒惊出了一身冷汗。
梁醒的妻弟在一个区里当副局长,工作干得好,因竞争局长过来找他。赵德法当即制止道:“工作真干得好就不用找人,找了人反而说不清了;干不好,打了招呼,组织也为难,群众意见也大。”听了建议,梁醒就没再过问。后来,妻弟当了局长,但他的竞争对手举报到省里,说梁醒给区里递了条子。省里一查,不但还了他一个清白,更提高了了他的威信。有了赵德法这个“验钞机”,梁醒顺风顺水,被省组织部列为市长人选。
后来梁醒用合法方式让赵德法的恩人的儿子取得中标手续后,赵德法忙碌起来了。有天早晨,梁醒看到赵德法又黑又瘦,叫他去医院看看。赵德法眼圈一红:“没事。谢谢关心。”第二天保卫科说赵德法病重住院。梁醒大惊,直奔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找到了浑身上下插满管子的他。
赵德法眼角滚出了一滴清泪,哆嗦着掏出一个纸包递给梁醒:“这是那小子的工程财务复印件,我仔细查看了,有问题,要马上停工。” 喘了一口气,又说“我的病是肝癌晚期,时间不多了。我给家乡抹了黑,不能在死前再对不起政府和良心,更不能对不起你,不想背着‘贪官’这个骂名……唉,还不知族人肯不肯原谅我,让我进入祖坟啊!”
两天后,梁醒站在殡仪馆赵德法的遗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哽咽着说:“赵老师,谢谢你这个无私的验钞机,替我验出了假币,让我避免了犯错。你放心,我一定亲自把你送回老家,说服你本家族人把你葬进祖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多亏了赵德法的提醒,否则梁醒就会因收受他大学的铁哥们儿的红包而被抓住把柄,干出令人痛心的违法乱纪的事情。 
B.“梁醒”谐音“良心”,体现了正直官员的良心:他不计嫌疑,为判过刑的老师找生活出路;不徇私情,拒绝帮助问题同学。 
C.文中三次提到“验钞机”,不但点了题,而且前后照应,表明了“验钞机”是保证官员清正廉明、官场风清气正的关键性因素。 
D.小说用语言、动作、心理和外貌等描写方法塑造了政府官员梁醒的立体形象,他为人可亲可敬,工作可圈可点,很有人情味。
E.赵德法在医院临终前的忏悔正应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的古训,话语沉重,给现实中的官员一个深刻的警示。 
(2)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验钞机”做题目?
(3)小说对梁醒和赵德法的塑造都很成功,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