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_______,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施行和采纳。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 )。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等待时机,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______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______,“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______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义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 |
B.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否得到施行和采纳。 |
C.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
D.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巨子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施行和采纳。 |
A.值得后人借鉴和深思 | B.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
C.后人值得深思和借鉴 | D.后人值得借鉴和深思 |
A.休养生息 —语破的 意气用事 一筹莫展 |
B.韬光养晦 一语破的 意气风发 束手无策 |
C.休养生息 一语道破 意气用事 束手无策 |
D.韬光养晦 —语道破 意气风发 一筹莫展 |
2.诗歌鉴赏- (共2题)
早梅
唐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见梅
宋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小题1】下列对诗歌句意理解与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诗首句,“一树”形容花开之密;“寒梅”指花开之早;“白玉条”写出梅花洁白娇美的姿韵。描写梅花外貌形神兼备,令人陶醉。 |
B.张诗第二句,从生长环境的角度,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使诗歌的意境显得开阔。 |
C.张诗末二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早梅的感受。末句采用虚笔,并照应了首句“白玉条”,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
D.何诗第二句,“佳人”借喻梅花,“空谷”写环境的空旷寂寥,梅花生长于此,犹如空谷佳人,风神毕现,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 |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题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营造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 |
B.上片以“芳草”作为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直接抒发出乡思离情。 |
C.下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 |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颖悟过人,举止异常儿。既冠,南游,具通《五经》大义。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讲学士郝彬荐,为镇江淮海书院山长。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辟为掾史。丁内艰,复起,补掾史,除兴文署。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问难倡和,应答如响,使者叹服,以为中国有人。
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明年,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不数月而事集,纤毫无扰。泰定七年,迁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天历元年,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①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后以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追封谯郡侯,谥文穆。
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鉴为诗赋,尚《骚》《雅》,作文法西汉,每篇成,学者争相传诵。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半载后,因欲合药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其廉慎不欺如此。
(选自《元史·曹鉴传》)
(注)①祔庙:祔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
B.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
C.属准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
D.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
A.“既冠”:古代指男子十五岁时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
B.“丁内艰”: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古时父母去世,子女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
C.“礼部”: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
D.“《骚》《雅》”:《骚》即《离骚》,贾谊凭吊屈原时作;《雅》指《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
A.曹鉴天资聪颖超人。自小就卓尔不群,成年后通晓《五经》大义。曾奉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对使者的提问应答如流,令使者叹服。 |
B.曹鉴为官刚正不阿。在湖广任职时,面对丞相忽刺歹的胡作非为,曹鉴遇事遵循事理而行,不像其他的下属官员那样因害怕而回避。 |
C.曹鉴天性纯朴孝顺。为官数十年,甘于清贫,但对亲族中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的,总是及时地加以接济,因此他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 |
D.曹鉴为人廉洁谨慎。他曾收纳下属送他的一包反砂,后因要用辰砂合药,才发现其中夹有黄金,他于是把它还给了已故下属的儿子。 |
(1)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
(2)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以儒释道并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常依据西方宗教模式,尤其是耶教(俗称基督教)模式判断中国有无宗教。如梁漱溟、冯友兰等认为中国人缺乏宗教、淡于宗教,因为耶教有位格化、宰制性、全知全能的最高神即上帝,儒教则注重现实人生,“不语怪力乱神”,所以不是宗教。另有学者指出,佛教和道教也不是宗教,因为“佛”是“觉悟者”,“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法则,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最高神。
而康有为、任继愈等认为,儒教同耶教一样,也有教主(孔子)、圣经(五经)、教堂(孔庙)、教士(儒生)等,因此也是宗教。还有人认为,儒释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泛神论、偶像崇拜和万物有灵论,因此是很原始的宗教,不是高级的宗教。
宗教或文化的神髓和要旨都是确立人的终极关怀和精神信仰,为人提供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意义,儒释道历史上曾为中国人提供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精神支撑和价值体系,因此问题关键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宗教,而在于传承和弘扬其优秀传统,守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退一步讲,在学界对宗教的定义尚无定论的情况下,讨论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也不宜以耶教模式为准——“白马非黑马”固然无疑,“白马非马”则有违常理。古代中国人生来即受到儒教熏陶和规范,以至于“人伦日用而不知”,就像鸟儿飞在空中不知空气之存在一样。因此,儒教不仅是宗教,更是一种“超宗教”!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全球伦理宣言》就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定为人类伦理的“黄金原则”。宣言主要起草者汉斯·昆指出,儒教这一原则及其仁爱精神,超越其他各宗教文化的分歧,对人类文明有普遍意义。
那中国学者为何会不加反思地依据耶教模式论衡中国有无宗教?原因在于,几百年来,西方学术话语,包括其名词、概念、范畴、思维模式、学科范式及其价值观念等,伴随西方军事、商业、政治的全球扩张,占据世界学术的霸权地位,形成对其他国家的“学术殖民”态势。中国也未能幸免,学术领域出现“以西解中”、“以西律中”甚至是“以西非中”的可悲局面——历史和现实中此起彼伏的“全盘西化”是也。
中国虽已蔚为世界大国,仍有不少学者以西方学术为圭臬,将其视为先进乃至普世,甘于充当其“留声机”和“二道贩子”,“言必称希腊”,满嘴满纸都是西方学术范畴和概念,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观点也来自“新帝国主义”、“新殖民主义”等西方学术话语,丧失了中国学术的自主性、原创性和本土性。
民族复兴,虽未必以自身文化复兴为基本前提,但必以之为最高标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自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当务之急是要勇于打破西方学术霸权,走出西方学术牢笼,回归中国学术传统,采用中国学术概念,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努力做到“以中国解释中国”,并逐步做到“以中国解释世界”。否则,中国崛起的只能是偌大的躯体,而不是强健的精神!
(选自慕朵生《跳出西方语境看中国儒释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漱溟、冯友兰认为儒释道不是宗教,是因为它们都没有耶教的位格化、宰制性和全知全能的最高神。 |
B.儒教的孔子、五经、孔庙、儒生依次和耶教的教主、圣经、教堂、教士对应,所以康有为认为它是宗教。 |
C.儒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信条被世界宗教大会《全球伦理宣言》确定为人类伦理的“黄金原则”。 |
D.儒释道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守护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而不是争论它是否是宗教。 |
A.有学者认为儒释道是一种很原始的宗教,因为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泛神论、偶像崇拜和万物有灵论。 |
B.在学界对宗教的定义尚无定论的情况下,讨论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绝不能以耶教模式为评判标准。 |
C.中国学术界出现“以西解中”“以西律中”甚至是“以西非中”的可悲局面是西方“学术殖民”所致。 |
D.中国学术应有自主性、原创性和本土性,努力做到“以中国解释中国”,并逐步做到“以中国解释世界”。 |
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象征,对它们是否是宗教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见解。 |
B.儒释道历史上曾为国人提供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精神支撑和价值体系,因此它完全吻合宗教的神髓和要旨。 |
C.伴随着军事、商业、政治的全球扩张,西方学术话语逐渐称霸,形成了对其他国家的“学术殖民”态势。 |
D.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最高标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自身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
一棵野樱桃树
邓贵环
①我记事时起,那棵野樱桃树就长在那里,不知已经站立了多少年。认识那树的时候,我六七岁,而它已有大搪瓷碗那么粗了。
②它生长在我家出门去山里捡干柴和放牛羊的路边,有一条小溪流从它的脚下哗哗流过。每年刚有一点春的气息,寒意还没有完全褪去,它就早早地开了花,看上去像一片绯红的轻云。繁花落去,就有星星点点的青绿果子出现在长长的柄上。果实结得太多了,枝头被压得几乎要贴到水面去。因为生得偏僻,所以即使是这般繁花绽放和硕果压枝的盛景,都少有人驻足观赏。
③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还没正式上学。没上学的我,每天早早地就跟着姐姐们去他们读书的学校,打发我一天天的寂寞时光。她们进教室上课,哇啦哇啦地大声读课文,我就隔着窗户在外面跟着哇啦哇啦地大声朗读;他们算老师讲的数学题,我也在外面算数学题。老师时不时地出题测验,结果教室里的学生不会,外面的我全会了。老师就在村里召开大会的时候找到我爷爷说我不是笨孩子,要他们早点把我送进学校去读书。后来,我成绩不错,加上那时候上学也不花多少钱,家里的境况并没有因为我的上学而变得更加糟糕,大人们也就没有干涉我,任由我去读。
④其实不光是我,也不光是我家,那个时候的乡下,对于用一辈子的光阴在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考虑家里孩子读书求学的问题,过于奢侈。大人们想得更多的,是想什么办法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所以他们几乎从来不过问自家孩子的学习,也不知道上学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也只有每年开学要交学费的时候,家里读书的孩子们才会正式地跟家长谈到读书的话题。我也是那个时候,才会去找我爷爷或者爸妈要一两元钱交学费,每个星期,再去要一点钱,做生活费。这些做生活费的钱家里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没有的时候我们就多带点咸菜豆豉当下饭菜,一个星期不花一分钱。而每当想到没有人在意我们考试考得好不好的时候,感觉我们这群孩子就像长在溪边那棵野樱桃树,春天到了开花,花谢了结果,果子成熟被水冲走或者被鸟衔走,然后落叶。第二年再开花再结果,重复着上一年的故事。
⑤因为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回家了,家里已不缺我一个人手做家务或者下地干活,我做什么,大家也都不管我。这种放任自流之于我,却是好事。每次打猪草,我都带着一本在外面工作的姨送给我的书,想看的时候甚至还背着背篓,站在那里一看就是半天。天黑了才想起背篓还是空空的,于是慌忙扯上几把青草树叶披着夜色回家。
⑥后来我出门读书去了,据说读完就可以吃“皇粮”了,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喜不自禁,逢人就说他们家的幺女儿出息了,不必再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过一辈子,也可以和村里的那几位教书先生一样靠拿粉笔教学生就有饭吃了,说这些话的时候,幸福的笑容便洋溢在他们因经年劳累而叠生出来的一道道皱纹里。可惜我的奶奶没等到我读完书吃到“皇粮”的那一天,没有享受到这个“吃皇粮”的孙女带给她的哪怕一天的幸福生活。爸爸不知道听谁说在报刊杂志里不时可以看到我的文章,更是高兴得不得了。当年的小伙伴也不断地传回好消息来,阿大开了自己的公司,阿二当上了某大学的副教授,阿三评上了最美售货员,阿四做月嫂也月入五六千并且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当年如那棵野樱桃树一般的孩子们正在努力开出艳丽自己也悦目他人的花朵,结出嘉奖自己也生动季节的果实,竭力活成了一道自己的风景。
⑦又一个早春,我特意回老家去看那棵野樱桃树。它仍然开满了一树繁花,望去像一片绯红的轻云。或许它已经知道,我此番来,就是要告诉它,即使长在僻远的乡野,即使生活寂寞冷清,也仍然要活出一棵樱桃树的样子,活出自己的样子。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长在偏僻路边的野樱桃树即便繁花绽放、硕果压枝,也少有人驻足观赏,但它仍活出了应有的样子。 |
B.上小学后,家里人都不管我,“我”却欣喜这种放任自流的生活让自己有了更多时间和心灵上的自由。 |
C.经年劳累的奶奶没能等到吃上“皇粮”的“我”给她带来幸福生活的那一天,这是“我”心中的遗憾。 |
D.文章采用以物喻人的手法,把“我们”比作普通的野樱桃树,揭示了文章甘于寂寞、坚守平凡的主旨。 |
【小题3】你是如何理解“活成了一道自己的风景”这句话的?请简要说说这句话的意蕴。
5.情景默写- (共1题)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是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
(3)杜甫在《旅夜书怀》中“________,______”一句是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
(4)辛弃疾在《水龙吟》中用“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独立斜阳,感怀漂泊江南的苦闷。
(5)苏轼的《定风波》中“_____”—句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______”一句运用双关的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感受。
6.材料作文- (共1题)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修剪,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高开自己的故乡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语言表达- (共2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2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