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525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2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一直在努力挖掘文物背后的时代精神、人文价值、艺术造诣,力图让故宫的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呈现与利用。
B.《声临其境》中那些匠心独具的演员给浮躁的娱乐圈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作品添彩增色的,不是浮华的形式,而是内在的魅力。
C.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会徽发布仪式上发表的视频祝辞中表示,北京冬奥会会徽的揭幕,对于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乃至中国,都是奥运之旅中的精彩里程碑。
D.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在完成了冰雪艺术画廊的施工后,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兴奋地徜徉其间,犹如置身于北国童话世界。
2.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小李对张伯伯说:“家父感谢您的鼎力相助,略备薄礼,敬请笑纳。”老张回答:“令尊美意却之不恭,我收下了。”
B.某同学当面向老师说明迟到的原因:“不期将书忘在家中,回去取书,便迟到了。”
C.小林得知好友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后,送上了真挚的祝福:“祝贺你,你运气太好了!相信你会再创佳绩!
D.送呈双X台启:谨定于X年X月X日X时,庆祝新居落成暨乔迁之喜,特于寒舍敬备喜宴,恭请光临!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生查子
(宋)张孝祥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注)延:嫌弃。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变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
B.“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內心的寂寞。
C.“明月忽飞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亮忽然出现如天外飞来的情景。月亮似乎对人也有情,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
D.“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来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
E. 从词中写景来看,先是写傍晚时的霞明,然后写深夜时的烛暗,最后写忽然之间的月明。词中人物的心悄也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小题2】“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带会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断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B.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能够获得蓬勃发展,这是可以预见的。
C.“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的事实,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D.在规范高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比西方文明更为重要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B.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本文写到了作家韩少功的假设,是为了强调人工智能应是人性于人类的工具。
D.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乐观和期望,同时态度又比较谨慎。
B.一些综艺节目为博取观众眼球,人为渲染一种人机对立的紧张气氛,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C.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它永远会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共识。
D.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行将到来,对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应该提上日程。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到寒山顶
杜芳清
今年春节期间,我独自登上近些年新开发的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顶巅。山上被冰雪覆盖,空中仍飘着小雪。风不大,却像刀子一样刮人肌肤。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是管理山林的清洁工扫出来的,还是寒风有意无意之中吹出来的,我不得而知。我也不愿多想它。人生有限,岁月宝贵,不必物物寻根,事事探底,只需走好自己愿走的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在雪天高低错落的茫茫山野中游走,我自然得拣道而行,因为我早已从人生的坎坷道和荆棘林中走出,摆脱了莽撞,抛却了固执,摈弃了狂想,甩掉了浅薄。况且这山的地形坡谷我早已熟知。尽管如此,我还是捡了一根长长的干树枝作探路之物。
我不怕冷,尽管是零下二十一度,我并没有感到那种奇寒。但我还是在两个毛衣之外又加了件藏蓝色大衣,大衣领内又围了条黑白间点的围巾。我慢慢地随意而轻松地向前放步,上坡,越谷,转弯,踏阶,雪花为我轻扬飘舞,树木为我冰清玉洁。这些坡坡岭岭道旁渠畔的白杨、垂柳、青草、野花,夏季是何等地放情开颜潇洒妩媚!可时光一转,秋风一吹,它们就叶子变黄,枝干变秃,“一朝春尽红颜老”了。自古女子怕红颜褪去,男子怕体弱无能,但这是自然沧桑,谁都逃脱不了啊。只是我想,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和年龄段的人,其精神和状态竟有天地之差,有的女子潇洒依然,风韵独存;而有的女子却褶皱网面。有的男子成熟威武,年富力强;而有的男子却面如土灰,老态龙钟。何止同龄,不同龄者亦是如此,有的年过八旬,仍是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而有的不足三十,却是疲态不振,目光呆痴。我曾于十五年前说过:真正的青春在精神,而不在年龄。眼前的山野已不是秋天,而是银装替换了绿装的严冬季节。可我却聊发少年狂气,稳踏阶台,迅速登上了山顶的凉亭中。
在山巅,我忽然感到一股冰凉的清气穿过我的全身,脑腔中的杂质和腐物也被全盘清除,浑身觉得好轻松好清醒。六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击破了我的童真,酸甜苦辣的悲欢阅历练就了我的才智,善恶正邪的人世百态顿悟了我的思维。此时此地,我敢于面对苍天厚土,面对人世尘寰,庄严而郑重地说:天地之间,人界之中,我好清醒好轻松啊!
我挺胸东望,大西北名城乌鲁木齐的千楼万厦笼罩在雪花飞舞之中。冬季是冷,可没有寒冷,哪来的雪花飞舞?哪来的玉树琼枝?哪来的栩栩如生的冰雕雪人?哪来的茫茫千里壮观气派的冰雪世界?我喜冷,还不在于它的外观外貌,而在于它的哲学内涵。许多人都喜欢热,因为热能生春,没有春天,哪会有山明水秀万紫千红的胜景?因为热能生情,没有热情,就会出现心难通、事难成的冷落而尴尬的局面。但热盛出浮躁,热极出膨胀。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少年意气导致的打杀成祸,受委屈不忍,一怒而结冤仇,都市邀友聚会上的酒桌醉态……这些有失社会文明又污染人文环境的劣态,极为影响人们的心灵健康。这就需要一个“冷”字。有冷才有静,先冷而后静。静生平和,静出智慧。任何棘手之事、麻烦之事,必须先作冷处理,然后再图良策。这样才能据情顺理,得以比较合情合理的解决。所谓“三思而后行”,不冷静何来三思?不三思何来良策?无良策事怎能做顺做成?无论是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国事、民事,都不能偏离这个思路和程序,其先决条件就是:先冷静下来!
雪花陪伴我下了山。路迹不清,我竟然没有滑倒。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的地形坡谷熟悉,又懂得拣道而行,加以树枝探路,随意轻松而行,无惧天气恶劣,最终登上了山巅。
B.作者已经六十多岁了,人生的风雨让他思想成熟起来,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才智不凡,人世百态领他思维顿悟,他活得清醒而轻松。
C.文章开头写“山上仍有隐隐约约的路迹”,结尾写“路迹不清”,“路”一语双关,既指上山的路,也指人生之路;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D.文章边叙边议,借登上顶而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思索,抒真情,启人智,散发着智慧、哲理的光芒。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小题3】作者说“人间诸事之败大都败在一个‘热’字上”,倡导遇事“先冷静下来”,你是否赞同这说法?结合本文和现实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目前,在浙江和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9.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在后3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中自主选择3门)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7.79%);4.历史10.88万(43%);5.政治10万(40%);6.物理8.95万(35.78%);7.技术7.2万(29%)。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仅8.9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5万名上海高考学生中,相关科目的选考人数如下:政治14834人,历史20151人,地理29628人,物理19218人,化学22314人,生物24175人。从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5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科目的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

材料二: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一一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环球时报)

材料三:

柯桥中学打造了“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中学校园,为学生带来最新科技前沿和人文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人大附中也开启“新教育讲堂”系列讲座,并以“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开篇。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了吸引孩子们选物理,学校专门组建了物理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团,学校提供老师和资金、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增加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人大附中也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专业上的潜能。

洪文认为,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他说,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提升到了40%。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

(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引言论、列数字的方法客观介绍了上海、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
B.材料二在谈到物理遇冷现状后,深挖了遇冷背后的原因,采用了层进式结构,这是时评常用的结构。
C.材料三举了柯桥中学和人大附中的例子,举例角度相同,但例子的丰富恰好说明了名校在发掘自身潜力应对教改缺陷上有相同的思路。
D.三则材料都报道同一热点事件,但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放在发现问题上,材料二材料三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承认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只要高考按总分排序录取考生的制度不变,那么应试的倾向就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C.材料二谈到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促进文理融合,破除唯分数论。
D.材料二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能从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获得。
E.材料三谈到有专家认为,报考高校理科专业的考生应该必须选考物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小题3】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物理遇冷,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情景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__________”,进而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

5.语言表达(共2题)

8.
逻辑推断题,根据语境填空,不超过15字。

从前,一个孤岛上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凡是漂流到这个岛上的外乡人都要作为祭品被杀掉,但允许被杀的人在临死前说一句话,然后由这个岛上的长老判定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的是真话,则将这个外乡人在真理之神面前杀掉;如果说的是假话,则将他在错误之神面前杀掉。有一天,一位哲学家漂流到了这个岛上,他说了一句话“_______________。”使得岛上的人没有办法杀掉他。

9.
下面文段中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请说明。

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鱼端上饭桌时,鱼嘴能张合,鱼鳃会扇。我们不解地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腮为什么还会动弹?邹经理告诉我们,这是厨师绝炒的烹调技艺。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一条鱼吃得只剩骨架,鱼嘴还能张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