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带会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断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B.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能够获得蓬勃发展,这是可以预见的。
C.“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的事实,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D.在规范高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比西方文明更为重要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B.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本文写到了作家韩少功的假设,是为了强调人工智能应是人性于人类的工具。
D.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乐观和期望,同时态度又比较谨慎。
B.一些综艺节目为博取观众眼球,人为渲染一种人机对立的紧张气氛,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C.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它永远会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共识。
D.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行将到来,对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应该提上日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2 01: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楼宇烈
①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国人反而听不懂。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②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要几秒钟全世界就都传遍了。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③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④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中国文化里的儒、佛、道、医、武都有养生文化,中医的养生文化应该是融会贯通这五家文化的产物。得了病去治好,还是不得病好呢?当然是不得病好,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小题1】结合第①段,简要概括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哪些问题。
【小题2】简要归纳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文章③④两段以中医文化传播为例,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制度有中华文明滋养

韩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制度不断趋于成熟定型,也更加科学管用,这同它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根源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制度源于中华文明,是***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华大地进行创造性实践的结晶,中国制度的中华文明滋养,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同政治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本主义思想密切相关。注重苍生黎民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某种规范性力量,成为政权稳固、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一些有识之士能够怀有“保惠于庶民”、服务天下百姓的志向,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献身于报国安民事业。这些价值理念,在当代中国已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文化资源,给中国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提供了丰厚历史文化土壤。

徳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中国古代先贤早已阐明仁政德治的重要性,指出为政者必须修身养性,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用人时既要考虑其能力,更要考察其德行修养。用有才能的人才,才能做成事,做成大事,如果用无能的人,就会误事。而用无德之人,即使其有些才干,也不会有好结果,因为德行上的欠缺破坏力更甚。有人会问,究竟是制度重要还是人重要?实际上,二者均重要。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制度能否保证遴选出德才兼备的人,中国古代堤出选贤用能的理念,强调德才兼备、注重道德健全、个人修养,让人和事相得益彰,这对当代中国有着重要启迪意义,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条件下探索选用人才的制度和方法。我们党既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原则,把愿意为人民服务且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出来、用起来;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把不能干事、耽误事特别是德行不正甚至腐败堕落的人清除出去,这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包容稳健的理政方式,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许多政治范畴,在历代政治实践中延续发展,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正是这种“和谐则太平之所兴”的包容性,保障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发展壮大,这种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既勾勒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谨慎严肃对待权力的大智慧。正是受这种文化和智慧的滋养,我们党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抓住发展机遇,成功避过险滩和暗礁,走出一条成功的国家治理之路。

经世致用的评价导向,儒家主张修身入世,在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从这方面看,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制度为什么科学管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中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号召,通过实干和实绩书写家国情怀,实现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6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带来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孕育了中国制度,并使之逐渐成熟。
B.一些有识之士献身于报国安民的事业,给中国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提供了丰厚历史文化土壤。
C.因为任用无德之人,即使他们有些才干,也不会有好结果,所以他们往往在德行上更为欠缺,破坏力更甚。
D.孔子认为用人时任用有德之人,如同星辰闪耀,受人爱戴;而孟子认为用人以仁,能平治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联系了古代“保惠于庶民”“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价值理念,并指出这些理念在当今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在论述中国制度有中华文化滋养时,采用横向展开论述的方式,从四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在论证用人原则时,采用了正反论证来阐明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说服力较强。
D.文章有力论证了包容稳健的理政方式让我们党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抓住发展机遇,将走出一条成功的国家治理之路的论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不仅提倡为政以德,施行仁政,也提倡修身入世,在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B.通过制度遴选、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把不能干事、耽误事特别是德行不正甚至腐败堕落的人清除出去,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C.中国制度科学管用,是靠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中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号召决定的。
D.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态和中华民族谨慎严肃对待权力的大智慧,我们很难走出一条成功的国家治理之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国学不是一个“圈”

魏英杰

①已故作家王小波讲过一个驴和马的故事,大意是:驴来到草原上,看到了马,以为是表亲,于是快乐地奔了过去。草原上的马却从没有见过驴这玩意儿,以为是魔鬼,便被吓得一哄而散。

②如今的驴已在草原上疯狂繁殖,看似取代了马的主宰地位;被驴吓着的马,开始联络草原上所有的“原生动物”,一致对抗反客为主的驴。这样说,是因为想起了日前近百名学者组建“乾元国学博客圈”的事。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看上去不仅是振兴国学,还大有拯救世界的架势。

③何谓国学?按照主办者给出的定义,乃“一国所有之学也”。且不说“一国所有之学”是什么概念,仅从标准答案来看,范围就大得吓人,先秦诸子是国学,魏晋玄学是国学,隋唐佛学也是国学,明清小说,还是国学。这么一来,国学看上去就是一家大超市,至于卖的是什么,倒在于其次了。问题是,无论是哪家超市,肉和蔬菜能一个价吗?将咸菜当鸡肉卖,你愿意吗?

④再来看这百来号学者,有搞儒学研究的,也有那拿考古铲的,听说还有研究历代名人命数的,如今却被博客“圈”在了一起。如此拉郎配,在圈内是鸡同鸭讲,对外恐怕也只能各说各话。这个博客圈如果是一个学术交互平台的话,其中有很多学者基本构不成对话关系,即便作为一个统一学术品牌,其宣传效果也颇值得怀疑。

⑤进而言之,学者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独来独往,但学术研究却注定是孤独的事业,于精妙微深之处,其中甘苦喜乐,唯有自知。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近乎学者的最高境界。以此来看,有的国学研究者还是太浮躁了些,以至于抵受不住时尚的诱惑。

⑥当然,学术研究是孤独的事业,搞学术却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画地为牢。学术既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是知识的联合体。国学一旦形成圈子化,也很可能走向学术的集体自杀。

⑦我并不怀疑国学——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我认为,近代以来国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一直徘徊在自卑与自大的极端情绪之中,从未有过平等、宽容开放的文化自信。

⑧西学渐入过程中,国学灭亡论载沉载浮,一直没有消停过。如果说其中还体现了一点文化危机感的话,却也附着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此外,博客圈主办者提到,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西方学者的一句赞词而沾沾自喜,不免体现了某些国学家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无论自卑、虚无、幻灭,还是骄虚的自大情绪,均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常心态。

⑨“打倒孔家店”喊了近百年,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水浒三国,也一直是国人的精神盛宴。——国学并未衰亡,何来复兴之说?其真相就在于,近代以来我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争论,一直无法摆脱文化冲突论的窠臼。但是,与其说中西文化处于截然对立的冲突之中,毋宁说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过程。历史的进程,也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势下,无论是国学衰微说,还是文化冲突论,都应该尽早申请破产。

⑩博客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学术交流的要件是平等与宽容,而所谓国学博客圈的一切特征,不仅与博客精神相背,也偏离了学术之道。在全球化格局下,国学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不无偏狭的文化观。——国学不是一个“圈”,学术更不能自我封闭。否则,真要像王小波先生所说的那样:“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第一、二段中“驴”指的是源于西方的文化,“马”指的是国学。
B.所谓的“国学”里优劣参杂,不能笼统地提“振兴”国学。
C.国学研究者一定要做到安贫乐道,甘于淡泊,远离时尚。
D.“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的事实,证明了“振兴国学”的提法是不妥的。
E.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王小波的话,表达了对国学研究前景的忧虑。
【小题2】下列对待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中,不属于作者所反对的一项是( )
A.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B.文化自大心态
C.中、西文化冲突论D.文化危机感
【小题3】作者反对“乾元国学博客圈”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出。
【小题4】根据文意,“国学不是一个‘圈’”,说说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国学研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草木之情
韩少功

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阳光颤动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灿烂。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挂果。另有一株,身架子还没长满,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衔珠抱玉。但其他几株无精打.采,长来长去还是侏儒,还是呆头呆脑,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

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测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节选自《韩少功散文集》)
【小题1】“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句中“鸡鸣”、“早操”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止于何处呢?该部分大意是什么?
【小题3】(1)文中,作品写了农妇的话,告诫作者要管住自己的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就会烂心”,表达了农妇、农民对草木怎样的感情?
【小题4】作者韩少功曾经长期在农村生活和工作,他对农村是十分熟悉的。通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把文章标题写作“草木之情”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实用类),回答后面小题。
胡适:学术一代宗师
胡适对古典小说的考证,有很可观的成绩。他有5万多字的《水浒传》考证、后考,2万多字的《红楼梦》考证,2万多字的《西游记》考证,1万多字的《镜花缘》引证,还有洋洋洒洒《醒世姻缘》考证等等。胡适对旧小说的考证,主要兴趣放在版本、作者及小说演变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搜寻它们不同的版本,以便于校订出最好的本子来。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要找出著作者的历史背景和传记资料来,这种工作是给予这些小说名望现代学术荣誉的方式,认定它们也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主题,与传统的经学、史学平起平坐。”(《胡适文集》397页)
胡适将《水浒传》划为“历史小说”一类,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寻找版本,弄清了“水浒”由最初民间口头的小故事演变为章回体的大部小说的过程,曾经有过的各种版本和它的作者以及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删削和评点等各种情况。以《水浒传》为例,胡适向学术界提供了一个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范式。此后,他又运用这个范式对《西游记》《三侠五义》等进行了具体的考证。他的示范,为当时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真可以说是起到了“打开一条新道路”的作用。
对于《红楼梦》,胡适将之归为“创作小说”的一类,他对该书的考证独具慧眼,开创了一个“新红学”派。在胡适之前,有关《红楼梦》的研究,基本停留在附会猜测的阶段,有的说是清世祖与董鄂妃的故事,有的说是写纳兰性德的家事,更有的说《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影射的是清朝统治。胡适考证《红楼梦》,指出他们走错了路,他从考证者的家世、身世入手,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胡适的这一研究成果,使红学走出了猜疑附会的索隐,进入以事实为依据的研究阶段。
胡适把民主主义思想引入古典小说研究领域,对旧小说的思想精华和糟粕进行了清理批判,其许多大胆的见解,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胡适对古典小说的研究,开创了这一学科的新局面。胡适在史料考证方面涉及面也较广,文章很多,其中,他耗费精力最多、成果最引人注目的是重勘《水经注》一案。
胡适重勘《水经注》一案是调查戴震(东原)注《水经》是否窃取了全祖望、赵一清的成果,为戴东原洗冤辩白。胡适人生十八年的时间里,不断地调查研究,寻找大量的材料,写了几十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以事实为准绳,为戴东原平反。认定戴东原没有看到赵的书,更没有看到全的书,无从抄袭;同时还指出,诬蔑戴东原抄袭,是思想史撬入学术史的结果,“因为戴东原是当时思想的一个叛徒,批评宋朝理学,批评程子、朱子”,故骂戴的人“动了正义的火气”(《胡适文集》178页)。
总之,胡适在“整理国故”方面,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见解,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成功地展示了解决具体学术课题的范例,因而胡适也就赢得了“一代宗师”的盛誉,在学术的发展方向是哪个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后来与胡适交谊至深的傅斯年,原是北大国文部的学生、黄侃的高足,受同宿舍同学顾颉刚的邀请,去听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课程。原本对胡适相当轻蔑的傅斯年,听了几次课后,感到受益匪浅,于是转变立场,从“黄门侍郎”改从胡适的门下,成为学生中新潮人物的代表。傅斯年终身服膺于胡适的学术范式,他在担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着力倡导史料考证的研究,将之作为史学的正宗。
从整理国故中涌现的许多精英,都直接或间接受到胡适的影响,如红学专家俞平伯、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明史专家吴晗等,胡适的学术范式也由此得到大力的拓展和广泛的认同。   (选自刘筱红著《胡适》,湖北教育出版社,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1891.12.17-1962.2.24),字适之。 安徽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红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诗文集》《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新版《辞海》)
②顾颉刚表示,他的全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水浒传考证》一文看来的。
(《顾颉刚日记》,中华书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对古典小说的考证,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主题,胡适把它的地位,最终提高到了与传统经学、史学平起平坐的同等位次。
B.胡适将《水浒传》划为“历史小说”一类,将《红楼梦》归之为“创作小说”一类,说明不同类的小说研究方法应该有所不同。
C.胡适非常重视史料考证,他就是据此开创了新的古典小说研究方法的。
D.顾颉刚邀请傅斯年去听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课程,结果傅斯年改换门庭偷到胡适的门下,说明黄侃的学问存在问题。
E. 这篇传记语言通俗,虽然是记载传主进行古典小说、史料的考证,但表述时并不深奥难懂,所引用的胡适言论也直白平易。
【小题2】概括胡适在古典小说研究方面有哪些主要贡献。
【小题3】结合原文,谈谈胡适的治学方法与成就,它给你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