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9270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2

1.诗歌鉴赏(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咏早梅

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注:①建安王萧伟爱客接士,何逊以卓越的才能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遂引为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日与游宴,深被恩礼。该诗就写于这个时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扬州的园林,虽正当冰封大地、万木萧疏之时,但梅花已经预报了春天的来临,所以诗人感慨说“惊时最是梅”。
B.“衔”字耐人寻味,梅花花朵小巧、霜落其间,足见诗人体物之细,而比拟手法则生动表现出梅花不惧严寒的品性。
C.“横”,写出了梅花的傲骨;“绕”,写尽了梅花的妩媚。五、六两句对偶,侧重表现却月观和凌风台的不同景色。
D.七、八两句都用了典故,意思是说梅花盛开时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
【小题2】第九、十句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游学京都,还本郡,举茂才,公府,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从讨丹杨。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少府孔融等皆与亲善。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绒为会稽东部都尉。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绒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令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困,授予靖留曰:“自古有国有家者,成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离则有衅,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时年六十卒。权省书流涕。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吴志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B.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C.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D.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
B.秀才即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可以参加举人考试,因避汉光武帝刘秀讳而称为“茂才”。
C.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的用人制度。
D.笺,是个多义词,故有“笺注”“笺记”“投笺”“笺书”等说,文中指“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纮善于洞悉时事,择善而侍。他勤学有才,但是面对可以入仕的机会,却多次拒绝,而后才委身投靠孙策。
B.张纮主张准确定位,各司其责。他劝谏孙策、孙权,希望他们珍惜圣体,不要逞战场之勇,而应重运筹帷幄。
C.张纮尊重传统道义,适时进谏。出使魏期间,恰逢孙策去世,曹操欲发兵攻打东吴,他以道义规劝便止魏出兵。
D.张纮对吴忠心可鉴,死而后已。他临终前进谏吴王,希望其能抑情损欲,求贤若渴,成就伟业,孙权感激涕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2)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铜鼓的细节

荆永鸣

我和采访团的同行们从南昌出发,驱车四个多小时,在一场骤雨初歇的正午抵达铜鼓。

铜鼓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铜鼓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又置铜鼓县。

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而得名。因此,铜鼓又是一首古老的歌。如今,在跳动着十四万个生命音符的铜鼓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是淳朴、典雅的客家人。又因此,这里不仅流传着浓郁的客家***介绍,永丰村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他们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脱贫策略,把峡谷溪水打造成“江西第一漂”,把高山荒地建成江西第二家野外高山滑雪场,同时把深山竹笋、杨梅、尖栗、板栗、山楂做成罐头,甚至把竹子做成电脑键盘、鼠标、小音箱等,远销各地。

离开铜鼓前,我独自来到了定江河边。我想找一位当地人,最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聊一聊,做个简单的交流。我凝望着眼前幽深的河水,回想着在铜鼓的所见所闻,心中泛起阵阵涟漪。我在想,悠长的河水流走了岁月的泥沙,却流不走凝固的历史。而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史料介绍了铜鼓的设置时间、命名由来,更好地说明了铜鼓悠久的历史,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我们走进铜鼓,既是因为铜鼓独特的客家文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走进历史上的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
C.参观过月形湾后,人们不由庆幸:当年如果不是***机智地逃脱敌人之手,中国的革命历史就会改写。
D.这篇散文以小见大,借铜鼓县既表现了对革命历史的缅怀,也充分表达了对铜鼓明天更加祥和美好的祈愿。
【小题2】文中插叙了***革命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被捕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说“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现实在这里交织,或许后者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吧”,请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被盛赞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因为整幅作品精美绝伦,更因这篇手书序文中,字字独具风采,同字异写更是变化无穷,其中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竞有谚语“之字最多无一似”流传。

分布在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呈现出的不同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究竟是书法家对艺术创作原则的主动遵循,还是临场发挥随机的、自然的结果,历来众说纷纭。我们姑且将此争论放在一旁,单从结果上看,《兰亭序》中二十个形态各异的“之”字,客观上贡献了书法创作上从形式到内容层出不穷的新意,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变革的典范。他十二岁经父亲传授笔法,“语有大纲,即有所悟”,先师从卫铄(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博采众家之长,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最终做到了“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种艺术革新,首先是跳出了当时的窠臼,引领了书法体式上的“革命性”发展。王羲之将行楷二体向前推进,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使其便捷易识,在继承钟繇楷书古朴精简、张芝草书数意兼包的基础上大胆变化,完美兼顾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形成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笔法观念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更是对传统程式进行大胆变革,以不断变化的手法和笔态,避免千篇一律,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而面对同样的一个字,则照顾其所处环境、位置,保持该字独立个性的同时,做到与周围和谐统一。《兰亭集序》中二十个神态各异的“之”字,就是这种笔法的代表性应用。

人们谈及创新,往往更多着眼于“发展”(即质变)的结果,而忽略“增长”(即量变)的前提,王羲之的书法创新则是量变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古语“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说的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张芝,在水塘边上练习书法,天长日久,洗笔竞把整个水池洗黑,后人称之为“墨池”。《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这种态度,可以视作王氏对增长型“量变”的肯定。“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具有相关语义的“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也说明书法家群体对量变积累的集体重视。

在临池水墨的基础上,王羲之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做法,是对同时代书法技艺、要素进行的重新组合。伴随其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王羲之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的同时,尝试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摘编自王枫《之字最多无一似》,《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9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其笔法、空间结构和内在韵味因语境、句式和书写布局不同而不同。
B.关于其中“之”字形态成因的探讨众说纷纭,但争论的结果则足以说明《兰亭集序》富有多层新意。
C.王羲之能做到随类赋形,因势生形,字字相生,其《兰亭集序》中“之”字堪称这一方面的典范。
D.王羲之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书写体式,这种书写形式对后世书法产生深远影响,作用不可小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帖中的二十个“之”字无一雷同,这最能够证明《兰亭集序》单个字体变化无穷。
B.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是书法家“内生”变革的典范,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
C.文中引述《晋书·王羲之传》中的一段话,意在证明王羲之有重视“增长”的自觉。
D.文本借“笔秃千管”“秃笔成冢”等成语流传甚广来证明王羲之有兼收并蓄的智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整幅作品的精美绝伦,书写字体的变幻无穷,让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成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行书”。
B.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因此王羲之对书法变革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书法的创新。
C.王羲之正书师法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因而在书法体式上和笔法观念上,他都曾经引领了书法“革命性”发展。
D.看罢李斯《峰山碑》、蔡邕三体石经、张旭《华岳碑》的经典作品,王羲之改变初学,另辟蹊径,形成独特的风格。

4.情景默写(共1题)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世间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胸襟和境界。韩愈在《马说》中列举了三种不能发现人才的现象,首先是“策之不以其道”,再次是“_______”,还有“__________”,而这最后者尤其耐人寻味。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与“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两句名言所表达的价值取向有相同之处,其中“志”和“心”可理解为同义关系。
(3)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一句指出蜩和学鸠所飞之低,又对斥鴳认为“_______”就是飞的最高限度给予一定的嘲讽。

5.材料作文(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前进,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永远是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钱七虎如是说。

“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的结尾如此写到。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6.语言表达(共2题)

7.
下面是某电视台设计的2019年迎新标识,请分条写出其构图要素及寓意。
8.
请用下列关键词写一段话,概括上述文段中的主要内容,不超过80字。
2002年 钱七虎 南京长江隧道 一等功臣  2010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