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模块综合测评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90999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8/26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人的历史知识,多半儿是从“讲史”中得来,有本事、有耐心抱着二十四史读下来的,孤鸾寡鹤
②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以其并六国之威,不惜用销毁兵器的办法消灭“抵抗力”,自以为这样能长治久安,其实是厝火积薪,大乱不远。
③入口处耸立着一座大石牌坊,三重檐歇山顶,高低错落,气势恢弘,主体建筑随着山势层叠而上,使人顿生高岸深谷的庄严感。
④工作中,也有一些干部以谋“巧”为荣,偷奸耍滑,不热衷于脚踏实地干出成绩,却倾心于以表面文章营造歌舞升平的气象。
⑤宋元时期刊印的古籍当过百万部,迭经社会动荡,兵燹水火之厄,至今天,存世的吉光片羽仅有4 000部左右。
⑥从年初业内喊出全年600亿票房的目标,到最终以457亿差强人意地收官,电影市场沧海横流,希望与失落、野心与焦虑众声喧哗。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7年的分享经济发展迅猛,在出行、住宿、私厨、医疗、众包物流、服务众包、股权众筹等十大细分领域全面开花。
B.中日农副产品的贸易争端,历经反复多次磋商,都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未来可能提交世贸组织仲裁。
C.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湮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中是指后者。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
(2)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 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 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丰富了新闻的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加细腻和真实。
D. 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修辞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小题3】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7.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四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聊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
C.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E. 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校园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小题2】(小题2)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柴门校园,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减压概括。
【小题3】(小题3)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那些内涵。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有花朵还是先有蜜蜂?

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最近终于有了确切的答案。英国科学家证明:必须先有鸡,然后才有蛋。因为蛋的形成需要一种只在鸡的卵巢内才存在的特殊蛋白质,只有这种蛋白质存在,才能形成蛋壳。这种被命名为OC-17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剂的功能,能够加速蛋壳的发展进程。

如果说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空泛的话,那么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就显得既具象又具体了,因为有触手可及的化石为证。

在美国地质学家史蒂芬·哈乔维斯发现亚利桑那州东部的化石森林中的一组蜂巢之前,主流科学界均认为地球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仔细想想,没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包裹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距今已有8000万年。而被子植物,也就是绿色开花植物,在地球的遗迹被测定为距今1.2亿年至1.1亿年前。换句话说,被子植物已然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了三四千万年后,小蜜蜂们才姗姗来迟,虽然它们一见倾心,并在日后建立了绝妙完美的互惠关系。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有2.2亿年,这将蜜蜂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提前了1.4亿年。也就是说,在被子植物远未破土之前,蜂类昆虫就已经学会了建筑自己的家园,并安居乐业了。它们取食和授粉的对象是结球果的木质植物,即裸子植物,其中包括蕨类植物、苏铁和针叶树等。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浅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每个巢中藏有15至30个巢室,犹如一个小瓶子,每个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通到较宽敞的小室中。

经比对,它与现在蜂巢的形状和大小都非常接近,但是在化石蜂巢的所有巢室中,均未发现花粉的痕迹,因为那时开花植物尚未出现。生物考古界公认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经耶鲁大学的植物学家鉴定,它是一株香草植物,只有一英寸高,很像胡椒,在它之后,才有被子植物进化出烂漫花朵,以花蜜吸引昆虫、飞鸟和蝙蝠,把花粉从一棵植物传播到另一棵植物的花蕊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的一只蜜蜂,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
B.主流科学界认为地球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
C.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早已经有了确切的答案。
D.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深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入手,引出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
B.文章对哈乔维斯的发现进行阐述,目的是为了说明先有蜜蜂,后有花朵。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姗姗来迟”、“一见倾心”等词语,增加了论证的生动性。
D.文章的论证主要是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来论证的,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特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蜂类昆虫学会建筑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之后被子植物才出现。
B.因为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所以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显得具象。
C.每个蜂巢中藏有25个左右巢室,大部分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
D.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

5.情景默写(共1题)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两句表现了宋濂不辞辛苦赶赴远方拜师求学的艰难。

6.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共2题)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高血脂严重威胁身体健康,而胆固醇又是血脂中常见的一种,因此降低胆固醇成为许多人迫切的需求。通常情况下,人体中外源性胆固醇与内源性胆固醇的比例为4:6,可见,①_____________。所以,饮食控制虽然可以降低甘油三酯等种类的血脂,②_____________。另外,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的重要原料,还可以构成细胞膜、促进钙的吸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③______________。
12.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两条主要信息,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5分)

(摘自《2013年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
注:“同比”指的是与2012年3月份相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