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①读书要有心,有心者能在作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方法,持之以恒,学识就会由此登堂入室。
②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④他查阅了许多繁芜丛杂的资料,终于找到了那篇重要的论文。
⑤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的鱼盼等着春雨。
⑥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一幅火山的油画。
A.①③⑥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A.《归园田居》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变化,表现了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不仅重视,广大陶诗爱好者也为之倾倒。 |
B.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平和、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 |
C.曹操对“建安风骨”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对文人学士的鼓励,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对建安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D.日前,“《楚辞文献丛刊》出版暨楚辞文献整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海内外的30余位楚辞学专家学者列席了会议。 |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亦是禅。
①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A.④②①③⑥⑤ | B.④⑥②⑤③① | C.③①④②⑥⑤ | D.③④⑤⑥②① |
由于月球被地球引力潮汐锁定,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月球“背面”到底什么样?人们议论纷纷,__________。2019年1月3日,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月球的神秘面纱揭开了。
那么嫦娥四号是如何解决与地球之间的通信问题的呢?与以往的空地通信不同,嫦娥四号要想与地球上的测控中心进行通信联系,不仅隔着遥远的地月距离,而且还要隔着月球球体。通信信号无法穿透月球抵达地球,地面通信天线只能和正面的探测器联系,至于月球背面实在是__________。这就需要中继卫星的__________。这是在嫦娥四号此次登月之前先发射“鹊桥”中继卫星的原因。
2018年6月14日,“鹊桥”成功进入使命轨道。它被发射到地球、月球延长线上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上,让月球处于地球和它之间。这样,“鹊桥”既能“看到”地球,也能“看到”月球背面。( ),负责把来自地球的信息传送给位于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把嫦娥四号探测器搜集到的信息转发回地球。
可见,任何一项航天成就的取得都不会是轻轻松松、__________,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着陆,无疑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首次人类历史上的月球背面登陆,月球的神秘面纱揭开了。 |
B.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因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登陆,月球的神秘面纱才揭开了。 |
C.随着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登陆,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
D.中国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登陆,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
A.搭设的“鹊桥”,它犹如太空转发站 |
B.搭设了犹如太空转发站的“鹊桥” |
C.“鹊桥”的搭设,犹如一座太空转发站的建造 |
D.搭设“鹊桥”,就如同建造一座太空转发站 |
A.莫衷一是 鞭长莫及 大力相助 一蹴而就 |
B.各执己见 望尘莫及 大力相助 一蹴而就 |
C.莫衷一是 望尘莫及 鼎力相助 一挥而就 |
D.各执己见 鞭长莫及 鼎力相助 一挥而就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也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雅》怨诽而不乱。
(7)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邓承修,字铁香,广东归善人。举咸丰十一年乡试,入赀为郎,分刑部。转御史,遭忧归。光绪初,服阕,起故官。与张佩纶等主持清议,多弹击,号曰“铁汉”。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久之,迁给事中。光绪十年夏,法人愿媾和,承修联合台谏上书,极言和议难恃。旋与司业潘衍桐密上间敌五策,并劾李鸿章定和之疏。亡何,法果败盟,侵台湾鸡笼,枢臣议和战未决。于是承修再陈三策。自此,陈说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见采纳。明年,赴天津佐鸿章与法使巴特纳商和约,定新约十款。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光绪十二年,法人别遣狄隆·狄塞尔来会。适法官达鲁倪思海为越人击杀,狄使惧,又耻而讳其事,坚请按图画界,朝旨报可。于是首议江平、黄竹、白龙尾各地割隶越。承修指图籍抗争,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龙尾半之左归我而右归越。承修以其地为钦海外户,法得之则内逼防城,外断东兴、思勒,是无钦、廉也。议久之,暂与定约三条,犹未决,而狄使竟以兵力驱江平、黄竹居民内徙。朝廷虑启边衅,命先勘钦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与订定清约,语详《邦交志》。十四年,谢病归,主讲丰湖书院,读书养母。十七年,卒于惠州。
(节选《清史稿·邓承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
B.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
C.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
D.先后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以考场积弊陈七事/纠正之/以吏治积弊陈八事/肃澄之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科举考试在明朝时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
B.遭忧,也称“丁忧”或“丁艰”。封建时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三年(一般为二十七个月)。 |
C.枢臣,“枢”是指门上的转轴,引申为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枢臣即指宰辅重臣。 |
D.图籍,也称“图簿”,即地图和户口册,代指疆土和人口。《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 |
A.邓承修敢于直谏,痛陈时弊。和张佩纶等人主持清议,他经常弹劾揭发有罪的官员,被人称为“铁汉”。他先后上书“陈七事”“陈八事”,直指当时社会弊端。 |
B.邓承修目光长远,足智多谋。法国人想与大清缔结和约,他认为法国人的和约不可靠,上书竭力规劝皇上。随即和司业潘衍桐秘密上奏离间敌人的五个策略。没过多久,法国人果然破坏了盟约,入侵台湾鸡笼州。 |
C.邓承修不卑不亢,不畏强权。与法国缔结和约讨论中越边界问题时,法国使者想先按原来界限划分,他却据理力争,法国使者不能使他屈服。 |
D.邓承修尽忠职守,深受重用。在朝廷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为民,针对时政,屡次上书朝廷,都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最夺目的。它题材广博,手法多样,色彩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它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虽然自上世纪初期,木版年画渐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遗存仍是农耕文明一宗骄人的财富。
历史地看,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密切相关。我国的雕版印刷兴于唐盛于宋。最初主要应用于佛教经书插图的制作上。渐渐地,民间木版印制的“纸马”开始流行。《东京梦华录》与《武林旧事》都记载着当时的开封已有了专事销售此类版画的“纸马铺”。这表明至迟在宋代逢到岁时,向木版印刷的神灵乞求平安的习俗即已出现。但是,更完备的张贴年画的风俗及其文化体系并未形成。这一风俗的真正形成应是明末清初。尽管,明确的“年画”一词最早出现于道光年间的《乡言解颐》一书,但张贴年画的风俗在康乾年间已是定不可移。
在数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律与大自然的四季同步,从春耕与夏种到秋收和冬藏。为此,一年中的节庆莫过于年。年是大自然与生活旧的终结与新的开始。岁月的转换在古人的生命中可以清晰地被感知到,每逢年的来临,心中油然生发的是对未知的新的一年幸福的企盼,以及对灾难与不幸的回避和拒绝。所以避邪与祈福是最基本的过年心理。有人认为宋代画家刘松年的《新年接喜》、苏汉臣的《开泰图》和李嵩的《岁朝图》就是一种准年画,而且有一种祈福的含意。其实这种在过年时拿出来挂一挂的吉祥瑞庆的图画在史籍中记载得很多。虽然它还不是广大民间过年时使用的风俗用品,但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
从民俗学角度去看,春节是中国人一种伟大的创造。出于对生活切实又强烈的热望,而把年看作步入未来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的起点。一方面,着力地去用比平常生活丰盛得多的新衣和美食,使生活接近于理想,把现实理想化;另一方面,又大事铺张地以吉瑞的福字、喜庆的楹联和画满心中向往的图像的年画,把理想布满身边,把理想现实化。再加上灯笼、祭祖、祭灶、年夜饭、鞭炮、空竹、糖瓜、吊钱、窗花、迎财神、拜年、压岁钱等等这些过年专有的风俗性的事物与事项,将岁时营造成一个极特殊的、美好的、虚拟却又可以触摸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一些被强化和夸张了的日子,一种用理想的色彩搅拌起来的缤纷的生活,也是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创造的年文化。
面对年画,人们可以直观地看自己心中的想象。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人际和睦、天下下太平、老人长寿、小儿无疾、诸事吉顺、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画上。其中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在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摘编自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木版年画完整的保存至今,仍是农耕文明一宗骄人的财富。 |
B.木版年画的出现与雕版印刷相关,张贴年画的风俗应始于宋代。 |
C.避邪与祈福是最基本的过年心理,辟邪显然是受佛教经书影响。 |
D.中国人通过过年将现实理想化,又用年画将理想尽可能现实化。 |
A.本文通过介绍中国木版年画的出现、张贴年画的习俗以及年画风俗的兴衰来论证年画的历史价值。 |
B.本文主要运用理论论证来揭示中国木版年画的精神内涵,肯定了精神价值是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 |
C.在论述“民间木版印制的纸马开始流行”时,作者运用了间接引用的方法来证明纸马出现的时间。 |
D.在论述年画中最常见的“金钱形象”时,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其在年画中的普遍性。 |
A.中国木版年画题材广博,手法多样,色彩斑斓,人文深厚,信息密集,特色鲜明,是其他任何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 |
B.“年画”一词最早出现于道光年间的《乡言解颐》一书,因此张贴年画的风俗只可能出现在其后的康乾盛世时期了。 |
C.春节是一些被强化和夸张了的日子,是一种用理想的色彩搅拌起来的缤纷的生活,是农耕时代中国人创造的年文化。 |
D.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但这并不代表“拜金主义”在民间盛行,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
5.材料作文- (共1题)
《哈佛凌晨4点半》最初在网上疯转,后来又出版成一本书,畅销一时。该文描述的是,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莘莘学子已经坐满图书馆,静静看书、思考、做笔记……
然而,耶鲁大学本科毕业、今年8月底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MBA的李柘远,通过亲身经历和调查证明,“哈佛凌晨4点半图书馆的景象”只是一个想象,根本不存在。
《哈佛凌晨4点半》显然已经不是鸡汤了,如果说是,也只是抹了点鸡油的假鸡汤。可是,这样的鸡汤为何迷倒了几乎所有的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学子?
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阐释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6.其他-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