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想起从前在张家界溪边徒步的情形,那里的山势地貌远比黑森林山区险峻壮观,游客__________,每隔一两里路,就有一个休息区,供给茶水小吃,各种招呼声____________;猴家族们在山林和溪水里嬉戏玩要,( )。这里的山林是静谧安详的,__________的游客点缀其间,说话也是窃窃私语,声音稍大点就有山谷的回声。我们走了小半个时辰,终于见到了德国落差最高的瀑布。这一路走来的清凉惬意,森林的寂寥,已是十分难得的体验。
看完瀑布,顺着山路往下,就走到了热闹的小镇主街。黑森林博物馆是老房子改建的二层楼博物馆,门面小小的,进去才感受到什么叫_____________。博物馆的宣传手册上写着:“就从这里开始黑森林时间之旅吧!”从黑森林少女的红球帽,到新娘子类似苗族女子的沉重头饰,从农庄家居布置到手工作坊的各式各样的工具,从乡村化妆舞会的面具到制作精美的管风琴,音乐盒,从民间传说里的妖魔鬼怪木偶到本地山脉开采的矿石宝石……仍然就这样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黑森林人漫长的两百多个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对时间如此执着,而时间也在印证着黑森林人的勤勉质朴,心思巧妙。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黑森林人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仍然就这样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 |
B.就这样,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 |
C.漫长的两百多个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就这样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消耗着“时间”。 |
D.就这样,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 |
A.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着吃,不时窜出几只来 |
B.不时窜出几只,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来的食物 |
C.不时窜出几只,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了吃 |
D.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了食物,不时窜出几只来 |
A.摩肩接踵 不绝于耳 三三两两 别有洞天 |
B.熙熙攘攘 不绝于耳 稀稀拉拉 引人入胜 |
C.摩肩接踵 不绝如缕 稀稀拉拉 引人入胜 |
D.熙熙攘攘 不绝如缕 三三两两 别有洞天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北返的飞离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
C.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写出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许士柔,字仲嘉,常熟人。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崇祯时,历迁左庶子,掌左春坊事。先是,魏忠贤既辑《三朝要典》,以《光宗实录》所载与《三朝要典》左,乃言叶向高等所修非实,宜重修,遂恣意改削牴牾《三朝要典》者。崇祯改元,毁《三朝要典》而所改《光宗实录》如故。六年,少詹事文震孟言:“皇考实录为魏党曲笔,当改正从原录。”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士柔愤然曰:“若是,则《三朝要典》犹弗焚矣。”乃上疏。疏上,不省。体仁令中书官检穆宗总记示士柔,士柔具揭争之。体仁怒,将劾之,为同列沮止。士柔上疏曰:“累朝实录,无不书世系之例。臣所以抉擿改录,正谓与累朝成例不合也。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原录具书保护之功,而改录削之,何也?当日国本几危,坤宁调护,真孝慈之极则,顾复之深恩,史官不难以寸管抹杀之,此尤不可解也。”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士柔亟以《五朝注略》进,乃得解。寻出为南京国子祭酒。体仁去,张至发当国,益谋逐士柔。先是,高攀龙赠官,士柔草诏词送内阁,未给攀龙家。故事,赠官诰,属诰敕中书职掌。崇祯初,褒恤诸忠臣,翰林能文者或为之,而中书以为侵官。崇祯三年禁诰文骈俪语。至是攀龙家请给,去士柔草制时数年矣,主者仍以士柔前撰文进。中书黄应恩告至发诰语违禁,至发喜,劾士柔,降二级调用。士柔寻补尚宝司丞,迁少卿,卒。子琪诣阙辨诬,乃复原官。赠詹事兼侍读学士。
(节选自《明史·许士柔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
B.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
C.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
D.疏上/报闻/体仁滋不悦/会体仁嗾刘孔昭劾祭酒倪元璐/因言士柔族子重熙私撰《五朝注略》/将以连士柔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状元、榜眼、探花则是进士中的前三名。 |
B.疏,文中指上呈给皇帝的奏章。含有相似含义的词语还有“表”等。 |
C.出,可以指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文中指许士柔出京任南京国子祭酒。 |
D.阙,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又可代称朝廷,“诣阙”指入朝觐见君王。 |
A.许士柔忠于职守,敢于上奏朝廷。许士柔掌管左春坊的工作后,魏忠贤按自己编辑的《三朝要典》任意删改《光宗实录》,许士柔后来就《光宗实录》相关问题上奏。 |
B.许士柔推崇规矩,具有抗争精神。温体仁派中书官检出穆宗的总记给许士柔看,许士柔写揭帖争论;他在上疏中认为删改后的实录和历朝老规矩不符合。 |
C.许士柔赞扬孝慈,讴歌皇后恩德。许士柔认为皇后在太子危险时对太子进行调养保护,是孝慈的最高法度;史官轻易抹杀皇后的深厚恩德,更是不可理解。 |
D.许士柔针锋相对,招致奸人报复。许士柔就先帝实录之事上奏,温体仁命令中书官将穆宗总记出示给许士柔看,许士柔做揭文与他争辩,温体仁发怒,准备弹劾他。 |
(1)时温体仁当国,与王应熊等阴沮之,事遂寝。
(2)孝端皇后,皇考之嫡母也,原录具书保护之功,而改录削之,何也?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从国内外各城市对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市民在家中或单位等地产生的垃圾,应做到分类贮存或投放,需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垃圾压缩车收集垃圾时,应做到密闭收集,防止二次污染环境,收集后应及时清理作业现场,清洁收集容器和分类垃圾桶。非垃圾压缩车直接收集时,应在垃圾收集容器中内置垃圾袋,通过保洁员密闭收集。
投放时应按垃圾分类标志的提示,分别投放到指定的地点和容器中。投放后应注意盖好垃圾桶上盖,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滋生蚊蝇。
(摘编自“百度百科”等)
材料二:
最近,继上海之后,49个城市开始垃圾分类试点。根据住建部等部门的计划,到2020年年底,将在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所以,很多人在分析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带动2000亿元行业新风口。从小程序识别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拣,似乎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出现了。
那么,如何才能建好这个市场体系,过去历史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紧缺,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国有体制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回收废旧物资再利用,帮助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国有的废品回收体系没落了,而市场化的、更加高效的废品回收体系取而代之。
改革开放后,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到达北京后,开始依靠买卖废品为生。20世纪80年代,这个由外来谋生农民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从社区甚至垃圾箱开始,实现了高效的废品回收、集中,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可以说,这些人是城市的清道夫。2014年左右,北京的废品回收从业人员达到历史高峰,近30万人分散在废品回收、分类和再利用各个环节。其他大城市的情况也与北京类似,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拥有较高的废品回收率。除首尔之外,东京、新加坡、纽约等城市的再利用率均低于北京。
现在很多人在谈垃圾的智能识别,而我国20世纪的废品收购者早就会判断型号、材质、塑料的种类,甚至洗衣机电机是铜是铝,他们都能高效区分。他们的下游——收购市场中,废纸、废铜分门别类,塑料制品甚至分为好几个类别。
所以,中国原本的市场化的、成熟的废品回收体系,在这一波垃圾分类中,不应该缺位。新的更高技术、更大规模的市场化,应该吸纳这个行业过去成熟的流程、专业能力。
(摘编自刘远举《高大上的垃圾分类风口,不应忘记拾荒者》,2019年7月22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走在了世界最前列。20世纪60年代严重的环境污染“逼”出了日本一流的环保技术,70年代石油危机又促成了最好的节能技术。在号称垃圾分类标准“最严格”的日本,垃圾分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技能”。
在日本,如果垃圾回收人员发现垃圾分类得不合理,可不予回收。如果谁家的垃圾分类不当而被拒收,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情节严重的“不法投弃”则会被通知警方出面处理。如果乱丢垃圾,可能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
日本的儿童打小就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谓一丝不苟:废旧报纸和书本要捆得非常整齐,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锋利的物品要用纸包好。
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饮料容器被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可作为填海造田的原料。日本商品的包装盒上就已注明了其属于哪类垃圾,牛奶盒上甚至还有这样的提示: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
(摘编自2019年5月20日“北青网”等)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 B.B | C.C | D.D |
A.继今年上海率先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国内其他49个城市也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带动了与垃圾分类相关新行业的发展。 |
B.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20世纪以买卖废品为生的来自河南、河北和四川等地的农民使北京的废品再利用率超越东京、新加坡等世界大城市。 |
C.在建立我国垃圾分类体系,践行垃圾分类理念的实践中,日本严格的分类标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垃圾分类的重视,都值得我们学习。 |
D.日本曾经历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促使其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废物利用、节能环保的意识如今已深入人心。 |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谣所生,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更深沉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觉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 |
B.《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
C.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
D.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
A.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
B.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歌唱的价值。 |
C.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
D.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手法,简要概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
A.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传统的意义。 |
B.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一直就是时尚。 |
C.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
D.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
把灯光调亮(节选)
张抗抗
①这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街上的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更不愿多走一步踏进书店,卢娜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②忽然,她听见了轻微的响动,只见门口进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轻手轻脚在书店里像影子一样移来移去,然后拿出手机,速速拍下了书的封面,动作快得像做贼一样。卢娜迅速作出了判断:这几个人虽然不是偷书的,也和偷书差不多。他们在书店选好自己喜欢的书,然后转身回家上网去买。
③卢娜把脸扭过去,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几个学生来“买书”,买的总归还是有油墨书香味道的纸书。学生去网上买书,为了省钱,省了钱就能再多买几本书。这样总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好许多啊。
④她相信,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
⑤学生们走后,书店又冷清下来。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这天下午,老公从湖区放假回家,亲自烧了几样小菜,样样都是卢娜喜欢的。儿子临近高考,天天在县中晚自修很迟才回。但卢娜却没有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了筷子。她晓得老公是想同自己谈天,至少是问问,书店这个月又亏进去多少。但老公见她不想说话,什么也没说。
⑥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
⑦那人说:新区大发展,老城肯定人心惶惶,我看你,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⑧那人走后,卢娜半天没缓过神,在椅子上傻坐了一会儿,心里焦灼如焚。她飞快地算了一笔账:假如这个消息是真的,最晚挨到明年,新区落定之后,书店的老顾客就将走得差不多了,书店亏空肯定越来越多……
⑨辰光还早,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刚刚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把灯光调亮,不是愈加费电了么?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⑩就在这时,卢娜听见手机铃声在响,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发现原来书店东窗的窗帘还拉着。她用手指划开屏幕的接听键,然后把窗帘唰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清晨的阳光下,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不是个小数目,足足一百万。她的手抖了一抖,手机从掌心滑出去,落在一堆高高码起的书上。她站在窗口一动不动,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战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手心很热很烫,忽然又变得凉湿,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终于哭出了声,惊喜的抽泣,在晴天的阳光里,如急骤的阵雨一样砸下来……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只要线路没有被毁坏,灯光总归会重新亮起来的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一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既暗示一定的时代背景,也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
B.卢娜十多年来对明光书店全身心投入,但生意惨淡,连连亏损,而她始终也没想放弃,从中可见她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 |
C.题目“把灯光调亮”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指给阅读者提供好的读书环境,也可指卢娜心中那份期待与坚守,借书店传播知识与文化。 |
D.小说以“明光书店”为主要叙事场景,以书店的命运变化串联人物故事,反映了作者对当下实体书店的兴亡发展的观照,值得深思。 |
【小题3】作家张抗抗在谈到《把灯光调亮》创作时说:“女主人公卢娜,一个平常的小城女子,白天卖书、夜里有梦。”横线处写到她“自嘲地笑”和两次“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其中原因,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情景默写- (共1题)
(1)《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明确表示先尽孝后尽忠,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明自己对皇帝的忠贞之情。
(3)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表明写作《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通古今之变, _________”。
6.语言表达- (共2题)
如果说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告,而①_____。后者的运作流程是:当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最近的几个预警台站会陆续接收到地震信号,触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在收到信号的几秒至十几秒内,快速判测系统将②_____ 、发震位置、震源的类型和震级的大小;然后利用这些参数模拟出相关区域内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模拟的结果,抢在相应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区③______。有了地震预警系统后,预警时间增加了,判断决策时间减少了,避险时间得以大大增加。
7月12日,“美丽中国·诗意地名——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朗诵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有诗坛名家,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田园诗人,大家在这里吟诵诗词,交流经验,谈文论道,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此次诗词创作朗诵会中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7.命题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2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