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灯光调亮(节选)

张抗抗

①这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街上的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更不愿多走一步踏进书店,卢娜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②忽然,她听见了轻微的响动,只见门口进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轻手轻脚在书店里像影子一样移来移去,然后拿出手机,速速拍下了书的封面,动作快得像做贼一样。卢娜迅速作出了判断:这几个人虽然不是偷书的,也和偷书差不多。他们在书店选好自己喜欢的书,然后转身回家上网去买。

③卢娜把脸扭过去,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几个学生来“买书”,买的总归还是有油墨书香味道的纸书。学生去网上买书,为了省钱,省了钱就能再多买几本书。这样总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好许多啊。

④她相信,一家书店,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塔,走进书店登上塔顶,望得见远处的来路和去路。去年冬天一个下雪的日子,她独自守着冷清清的书店,望着窗外飘飞的雪片,忽然觉得那一片片白雪就像撕碎的书页,被一双巨手抛甩出去,纷纷扬扬落在湖里河里,雪花淹没在浪花里,不见踪影……

⑤学生们走后,书店又冷清下来。她究竟还能撑多久呢?说不定哪一天,卢娜会到马路对面的那家装修公司去借一部梯子,把“明光书店”那块木匾,从屋檐下摘掉。这天下午,老公从湖区放假回家,亲自烧了几样小菜,样样都是卢娜喜欢的。儿子临近高考,天天在县中晚自修很迟才回。但卢娜却没有胃口,吃了几口就放了筷子。她晓得老公是想同自己谈天,至少是问问,书店这个月又亏进去多少。但老公见她不想说话,什么也没说。

⑥卢娜没敢告诉老公,今天她的心情特别沮丧,是因为下午书店里,来过一个人。

⑦那人说:新区大发展,老城肯定人心惶惶,我看你,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⑧那人走后,卢娜半天没缓过神,在椅子上傻坐了一会儿,心里焦灼如焚。她飞快地算了一笔账:假如这个消息是真的,最晚挨到明年,新区落定之后,书店的老顾客就将走得差不多了,书店亏空肯定越来越多……

⑨辰光还早,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刚刚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把灯光调亮,不是愈加费电了么?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⑩就在这时,卢娜听见手机铃声在响,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发现原来书店东窗的窗帘还拉着。她用手指划开屏幕的接听键,然后把窗帘唰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清晨的阳光下,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不是个小数目,足足一百万。她的手抖了一抖,手机从掌心滑出去,落在一堆高高码起的书上。她站在窗口一动不动,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战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自己的脸,手心很热很烫,忽然又变得凉湿,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终于哭出了声,惊喜的抽泣,在晴天的阳光里,如急骤的阵雨一样砸下来……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只要线路没有被毁坏,灯光总归会重新亮起来的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一个平常的下午“书店依然没有什么客人”,“行人对‘明光书店’不肯多看一眼”,既暗示一定的时代背景,也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B.卢娜十多年来对明光书店全身心投入,但生意惨淡,连连亏损,而她始终也没想放弃,从中可见她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
C.题目“把灯光调亮”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指给阅读者提供好的读书环境,也可指卢娜心中那份期待与坚守,借书店传播知识与文化。
D.小说以“明光书店”为主要叙事场景,以书店的命运变化串联人物故事,反映了作者对当下实体书店的兴亡发展的观照,值得深思。
【小题2】请从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小说第④段的艺术效果。
【小题3】作家张抗抗在谈到《把灯光调亮》创作时说:“女主人公卢娜,一个平常的小城女子,白天卖书、夜里有梦。”横线处写到她“自嘲地笑”和两次“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其中原因,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5:48: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张抗抗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⑪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节选自张抗抗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多次写到昙花对我一次次的神秘呼唤,在强化主观色彩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比较浓重的宿命论思想。
B.文章第②段连用忽然钻出来和闪入几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突然看到昙花花苞时的惊喜。
C.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
D.作者描述昙花的生命历程,解读其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占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
E. 文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称呼昙花,把昙花拟人化,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喜爱、赞美。
【小题2】请赏析文中第①段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小题3】请联系文本,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瞬息”与“永恒”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⑪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⑫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⑬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⑭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⑮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有删减)
【小题1】从景物描写的角度鉴赏第⑩段。
【小题2】第⑨段“我究竟来自何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写了几个作者曾经到过的故乡?作者对他们分别怀有怎样的情感?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故乡在远方”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小题2】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小题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亚布力烟什么滋味
张抗抗
趟开没膝深的白雪,我们走进山林。
踩着赵尚志和他战友们留在雪地上的脚窝,我们被硝烟裹挟,回到那个也许已在平静的日子里渐渐淡忘了的岁月。
几年前去过长白山,在如今柏油马路穿过的山林里,半个世纪以前刻在树干上的大字依然模糊可辨:抗联由此过,从此不低头。
呼吸不可抗拒地急促,手心攥出了汗,精神迅速亢奋,人一旦处于平庸之中,便渴望着崇高的拯救。于是坐下来看《赵尚志》,居然一集不落。没有人指定我必须看这部片子,如若是指定我准保不看。我看《赵尚志》是因为成看了一个开头便只想往下看。还在电视报上用红笔划出下一集的日期。那几天我很有些疑惑自己中了什么邪。因为作为女人,一般来说我极少对战争产生兴趣。
亚布力烟什么滋味?
我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多年。被大面积开垦的荒原,如今已没有多少抗联战士居住过的窝棚的遗迹。只是在往日老职工家火热的土炕上,仍终日弥漫着亚布力烟呛人的气息。盛放在用碎纸片粘合成的烟笸箩里的金色烟叶,在漫长的冬夜里一撮一撮化为灰烬,如同我们和父辈曾经燃烧过的热血与激情。那场风暴几乎袭击了整个中国,而在这片辽远的土地上,从长白山一直到黑龙江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皑皑白雪、茫茫白桦林、莽莽苍穹,天地一派苍茫。那苍茫唤起你亲切的回忆,而艳红的鲜血洒在苍茫之上,却是一种亲切的悲壮。
几年前,曾经读过《赵尚志》的原著——老作家王忠瑜先生的长篇小说《总司令的悲剧》。于是坐在电视机前时就很悲壮地想:假如没有年轻的导演李文岐豁出身家性命,四处筹资将其搬上荧屏,那个苍茫岂不是留下一个大大的空白么?
有意思的是,在白山黑水间用心血填上了那个空白的作家和导演,都在不同的场合,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写(我拍)赵尚志,是因为我崇仰这个人。
因此,片头“赵尚志”这三个宇就像冰雪鞑子香一般,钻出封冻的地层,傲雪凌霜而立。“赵尚志”三个字,如同民族仇恨的狂飙,在荧屏上风起云涌,一泻千里。“赵尚志”——由千千万万拥戴他信任他的民众汇集而成。赵尚志不是一个人,赵尚志代表了人民反抗的力量。然而集千万人之志于一身的赵尚志,最终又还原为赵尚志本人——他永远只能是他自己。
片头奇艳的艺术构思,使我长久地沉湎于那个悲剧的开始。也许从赵尚志强烈个性生成的开始,就蕴含着悲剧的结尾。亚布力烟始终迷茫而苦涩,这种辛辣的烟雾终日弥漫在他嘴边,以至笼罩了他的一生。生命和热血都是可以抛洒的,重要的只是一个活法而已。人活一口气,便不能憋着那一口恶气苟且,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沦为奴隶。所以当片尾那金色的烟叶一张张飘落,忽然隐隐地就掂出了烟雾散尽后大气的凝重和虚浮。此时,苍凉而铿锵的歌声响起:“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攥紧拳头,不想哈腰,杀鬼子,那个拜土地,天生愿遭罪呀,嗯哎唉嗨哟。狠抽它一口吧嗒吧嗒嘴,狠抽一呀口吧嗒吧嗒嘴,翻开眼皮,心里没事,抬起头,那个挺直身,人活一口气呀,嗯哎唉嗨哟。抬起头呀,挺直身,人活那一口气呀嘿,人活一口气。”
故事被传诵着又被不断赋予新的解释最后再被忘却,甚至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姓名。所有的背景渐渐远去,留下来的只是一个真正成为人的男人才具备的骨气。
历史活着。历史不是因墓碑而辉煌,而是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
于是《赵尚志》的主题歌最后一句是:亚布力烟,有滋味……
我虽没有尝试的勇气,但我相信。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写“我”观看电视剧《赵尚志》的经历与感受再现抗联当年的战斗场面,赞美了赵尚志等抗联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
B.文章第四段生动细致地描写“我”紧张、亢奋的表现,并且交代“我”非看不可,而且一集不落,为下文叙写电视剧《赵尚志》的相关内容做铺垫。
C.文章中的一些议论语句含义深刻富有哲理。如“历史活着……因人生生不息的延续而辉煌”肯定了人的骨气、民族气节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
D.文章写法巧妙,叙写赵尚志善于用侧面烘托,比如叙述作家王忠瑜写赵尚志与导演李文歧竭尽全力将赵尚志搬上电视荧屏,都是因为崇仰他。
【小题2】赵尚志为什么为人们所崇仰?请简要概括。
【小题3】“亚布力烟”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节日

张抗抗

(1)我的生日在夏天。按阳历,是在最热的7月初。

(2)从那一天开始,我成为一个“人”;在地球的生命中,就有了一个“我”。所以,生日是唯独属于自己的节日;世界上似乎也只有一个人与你的生日有关,那就是生育你的母亲。

(3)我小时候过生日,正是考试的关键时刻。过生日的那几天,老是紧紧张张的,弄得我很不愉快。好几次,生日过完了我才想起来,就缠着妈妈要补,妈妈便笑嘻嘻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生日礼物给我——差不多总是一本精美的书、一支新的笔,或是一个笔记本。

(4)那时家里经济不太宽裕,整盒的奶油蛋糕就是我生日的梦想。偶尔也让大人带着,到西餐厅买一小块切好的长方形蛋糕,虽然上头的奶油花纹已支离破碎,我却心满意足,还把沾上奶油的手指舔了又舔。

(5)19岁那年初夏,我去了北大荒的一个农场,从此就把生日扔在了杭州老家。离开母亲似乎就离开了自己的生日,再没有人会来关心你曾经是在哪一天来到人间或是你对于人间的印象如何。就连我自己,也在终日的劳累和挫折中,淡漠、疏忽了对自己的兴趣。

(6)我真不记得曾经怎样过生日。留在记忆中的只是一团浑噩而灰暗的史前星云。金色的不是蛋糕而是窝头,蜡烛很多却是为照亮黑夜。也许那个日子,我是为自己采过荒原上的野花的,它很寂寞地被插在一只漱口杯里,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也没有人想知道它在想些什么……那时的人都极渺小、极微不足道,不存在一个生命同另一个生命的区别。

(7)忽然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厚厚的信,信中夹着一方雪白的真丝手绢,手绢的一角用红色的丝线绣着一行拼音字母——KangKang。我顿时眼眶一热,差点就落下泪来。字母是妈妈亲手绣的,绣的是我的名字。妈妈说,家人在这一天,为祝贺我的生日,特地吃了面条。万里之遥,这件小礼物仅是全家人的一点儿心意。

(8)我终于觉得自己还活在世上,还被人惦念着,还有让人重视的权利。这一日,我就突然兴奋、振作起来。我在以后的日子无意中就扬起了头,天空也云开雾散,明朗起来。我想着生日对自己生命的提醒与珍爱,于浑噩中有了初始的自信。我恍然记起我的年龄,不过是二十几岁,人生尚遥远,不知将以什么奉献给未来每一年的这个日子,即使不为自己,也为了在这一日的痛苦挣扎和淋漓鲜血中生养我的母亲。

(9)从那一天开始,我对于生命的来历有了恐惧和疑问。我不知自己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我必是从某地来,也必得到某地去。我发现自己已长大成“人”,却没有成为“我”——我把自己失落在何处?一个没有“我”的人生又何必用我来活?

(10)我要从此确立我的节日,是为了一年一度替自己招魂

【小题1】“我”对生日的态度经历了哪几次变化?请简要概括。
【小题2】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留在记忆中的只是一团浑噩而灰暗的史前星云。
(2)是为了一年一度替自己招魂
【小题3】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小题4】标题“我的节日”有多重意蕴,结合全文试做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