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谣所生,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更深沉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觉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
B.《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C.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D.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B.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歌唱的价值。
C.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D.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手法,简要概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传统的意义。
B.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一直就是时尚。
C.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D.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5:4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下列小题。

原始积累

远山

H大学正门东侧,有一排树。有一天,树下出现了一个擦皮鞋的女孩。女孩看起来虽然不是如花似玉,却也明丽动人。当她低头擦皮鞋时,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

小鲁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鲁是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他知道自己今后要在商海里混的,所以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一双皮鞋,保养得很好。他相信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形象,一在头,二在脚。”所谓脚,就是指皮鞋了。所以当他听说校门口出现一个擦皮鞋的摊子时,很高兴,马上就去了。

他知道擦皮鞋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同寝室的几个家伙已经兴奋地谈论几个午睡时间了。但他不是冲着这个来的。他认为只要皮鞋擦得好,擦皮鞋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所谓。可是他没有料到,这个擦皮鞋的,不但年轻,而且还很有味道。她眼睛一扫,小鲁就觉得自己心神迷乱了。

当然,小鲁是有定力的。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不让这种心神迷乱在姑娘面前有丝毫的流露。

“麻烦你,擦擦皮鞋。”他总是这样彬彬有礼。

“不麻烦。谢谢你的光顾。”姑娘态度不卑不亢。

小鲁突然对姑娘充满了同情和怜爱。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擦皮鞋呢?

“你可以试试换一种工作。”有一天,小鲁忍不住对姑娘说。

“怎么?我这工作不好吗?”姑娘埋头擦鞋。

“不是不好,工作没有贵贱嘛。”小鲁说,“我只是觉得你……你这样的条件,可以从事更好一点的工作。”

姑娘又用力擦了几下,表示皮鞋已经擦好了。她抬起头,一边接过小鲁递过来的擦鞋钱,一边说:“你放心,我不会一辈子擦皮鞋的。我有自己的理想。”

“理想?”小鲁觉得有了进一步交流的话题,立即兴奋起来,“能说说吗,什么理想呢?”

姑娘一笑,说:“告诉你也无妨,我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

小鲁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她的理想仍然与皮鞋有关。“皮鞋厂?那要多少资金啊?你……”

姑娘又是微微一笑:“你没有看见我正在进行原始积累吗?”

小鲁又是一愣。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

暑假后,小鲁返校了,擦皮鞋的小姑娘却没有出现。

很快,毕业来临,大学生们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了。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虽然这家公司在南方,有点偏远,但小鲁还是毅然南下了。

经过两次面试后,行销部主管要见小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现,他将得到一份工作。

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因为他一眼发现这个主管竟然就是一年多前在校门口的那个擦皮鞋姑娘。

姑娘见了小鲁却没有什么惊奇表情出现。小鲁明白,她肯定早就看过他的材料和照片,知道他是谁了。

“不要惊奇—— 一个擦皮鞋的姑娘怎么突然升级为主管?”姑娘说,“因为我本来就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擦皮鞋无非是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你这双鞋,”她指着小鲁穿着的运动型皮鞋,“正是我那次市场调查的产品,我在你们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你们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

小鲁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接话。

“欢迎你加盟我们公司,”姑娘说,“不过第一步,你看——”

小鲁顺着她的手势看去,看见墙角放着一只擦皮鞋用的小箱子。

“眼熟,是不是?”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而且与阅历、行情、调查研究有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擦鞋姑娘“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不仅表现擦鞋姑娘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擦鞋精心打扮,也为下文写小鲁去看擦鞋姑娘作铺垫。
B.小说中小鲁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说明擦皮鞋的姑娘知识渊博。
C.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说明小鲁想在这家公司工作一定能邂逅到擦皮鞋的站娘。
D.擦皮鞋的姑娘在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了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说明擦皮鞋的姑娘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擦皮鞋的姑娘的形象。
【小题3】两处“原始积累”这个词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贵、生动而深湛的灵魂
——杨绛百岁回眸
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湛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就是如今迎来百岁生日的杨绛。
杨绛,字季康,1911年7 月17 日辛亥革命前百日出生于北京。“钱钟书夫人”是杨绛的终身职务和最响亮的称号。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一生。在杨绛的力促下,钱钟书编定了自己的《槐聚诗存》。杨绛把全书抄完后,钱钟书拉起妻子的手说:“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1949 年3‐4 月间,钱杨夫妇在任鸿隽家和胡适讨论去留问题,母校牛津大学、香港大学都来函高薪聘请。但他们依然留下来了。“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文字,爱祖国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所以杨绛说“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
上世纪50 年代末下乡时,年近五十的杨绛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文革”中被打倒,住大杂院,“造反派”给她剃了阴阳头,以打扫厕所羞辱她,杨绛把污垢厚结的厕所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造反派”有
人把钱钟书早已查清楚的“黑材料”贴出了大字报,杨绛贴了一张小字报来说明真相。红卫兵小将拉她上台批斗,她跺着脚申辩“就不是事实”。身为“牛鬼蛇神”,还敢如此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
李文俊说:“运动中被人家整的人,杨先生是很同情的,就像郑土生,当时过得很差,他想自杀,她就劝他想开点,还帮他写文章,解决他的困难。”
“文革”结束了,他们夫妇终于又回到了安静的书斋。1980 年,杨绛写出了她回忆“文革”干校生活的散文《干校六记》。“她就是这么的含蓄,没有一点怨恨,没有一句控诉,真是高贵的灵魂。”说起杨绛《干校六记》,傅聪感慨无限,“那时‘文革’刚结束,里面包含多少辛酸、多少创伤啊!”
“文革”结束后,1978 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1958 年,47 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杨绛翻译得很慢,对自己的译文一改再改,总觉得不好。译稿在“文革”中饱受摧残却幸存下来,出版后,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1988 年杨绛出版写解放初期知识分子生活和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洗澡》。这部小说堪称杨绛文学创作的顶峰。杨绛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从散文、翻译到剧本、小说,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个“试”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平常心,没有一丝跳着跑着争名夺利的浮躁。
2007 年,杨绛出版新作《走到人生边上》,她在书中说:“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文学界一直把文学创作分为人生派和艺术派,杨绛是有高雅艺术性的人生派。杨绛的散文、戏剧、小说从不无病呻吟,都有着深刻的内涵。沉静诙谐的语言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散发一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钱钟书在世的时候,几乎不见媒体记者。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也如出一辙,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杨绛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高达千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先后捐赠给在母校清华大学设立的“好读书”基金会,资助困难学生。杨绛先生始终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尊严所在。
如今,百岁的杨绛仍在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笔耕不辍。在她身上,人们会忘掉时间的残酷:100 年无情而漫长,而她一如既往地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人温暖……
(选编自2011年08 月04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49 年,出于对父母之邦的眷恋,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在外国做二等公民的抵触,杨绛和丈夫钱钟书选择留在了祖国。
B.“文革”中杨绛被剃阴阳头,被罚去打扫厕所,被批斗,被下放劳动,受尽了折磨,但她意志坚强,困境中坚持学习创作,所以仍然翻译出了《堂吉诃德》,创作了《干校六记》。
C.妻子的爱和帮助是钱钟书治学的重要力量。“你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句话是钱钟书对体贴、照顾、支持自己的妻子的称赏和感激。
D.“文革”对于杨绛来说是座炼狱,备受折磨的境遇促使她后来写出了反映知识分子生活和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洗澡》。
E.本文撷取了杨绛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关爱亲人、专注文学创作的事迹,展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2)文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写杨绛,请结合文中内容对此作简要说明。
(3)杨绛在翻译和文学创作上都成绩卓著,从文中看,她能取得如此成就,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杨绛灵魂的高贵、生动、深湛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请分别给以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到黑森林去吧!

黄雪媛

“我不想打扰您休息。我只是有点儿怀念家乡,吹一个歌曲消遣消遣。你不是本地人吧,小姑娘?”
“我是从黑森林来的。”
“哦,从黑森林来的!我也是黑森林人,那么我们是同乡了。”
①——这是黑塞小说《克诺尔普》的一段对话。年轻的游吟诗人克诺尔普出身于黑森林的穷苦人家,却满脑子诗歌和哲学,不甘心在家乡做一名安分守己的手艺人。在某地投宿时,他邂逅了在有钱人家帮佣的同乡少女芭贝蕾。于是,夜空下的一对年轻人隔着窗户轻轻交谈,广袤的黑森林在远处凝结着乡愁的泪珠,那里也是黑塞的故乡。
②《克诺尔普》的黑森林已经是十九世纪末的情形。它不只盛产钟表匠、首饰匠和游吟诗人,而成了孕育现代工业和哲学思想的摇篮,森林里的树种也和十八世纪伐木工业兴起前的大不相同了。高大粗壮的欧洲云杉、冷杉和山毛榉,勾勒出黑森林的近现代面容。在此之前的漫长历史里,黑森林对于德意志人而言,就是一片幽暗晦冥的原始森林,充满危险和神秘之物。人们对它心怀恐惧,不敢轻易踏入,甚至以为森林里潮湿的空气是有毒的。种种恐惧和想象使黑森林成为了德意志童话与民间故事的发源地。
③而对于我,多年来黑森林仅止于一个文化地理概念。这片绵延于博登湖和莱茵河谷之间,面积达六千平方公里的“黑暗森林”始终被包裹在一层德式浪漫主义的壳中,我不愿轻易触碰它。直至今夏和家人一起开启黑森林之旅,我终于有充裕的时间,慢慢深入它的腹地,了解它的各个时辰的姿态和表情。
④有一晚我们留宿于黑森林的“温泉之都”巴登巴登的乡村旅馆。欧洲的夏天日照时间很长,夜里十点,最后一抹晚霞悄然沉落,星星升起。趁家人已酣睡,我轻轻打开落地窗,坐到露台上乘凉。露台外边是一道草坡,草坡顶上有一棵梨树和一棵米拉贝尔李树,白天见到它们硕果累累,此刻它们沉重的枝条在风中轻轻摇曳;我的目光继续往上,草坡上方,天幕灿烂深沉,群星闪烁,黑黝黝的森林和山脉,在远处静默如剪影。忽听到咕咚一声,草丛中随即一阵窸窸窣窣,一个成熟的梨顺着草坡滚落,碰到我脚边。我捡起它,闻闻它的清香,把它握在手中,继续这难得的夏夜静坐。
⑤又有一日傍晚,我们投宿于黑森林小镇特里贝格的一家旅馆。晚上八点多钟依旧阳光明媚,天空明净。我沿着森林散步道慢慢走去。阳光穿过密密匝匝的树叶,林中空地如片片碎金闪烁。抬头看那金绿色的巨大树冠在微风中轻摇,四下悄然,没有伐木工,没有慢跑的人,也没有野鹿或者狐狸闯入视野,甚至没看到一只松鼠。在这张巨大的森林网络中,植物们却时时刻刻在用它们特殊的语言交换营养和信息。鸟类和无数看不见的昆虫和微生物在劳作着,寻觅着,一丝不苟地推动着森林生态的秘密循环。它们想必也听见了我在林间小道上沙沙的脚步声。
⑥吸入肺里的空气是湿润阴凉的,甜丝丝里夹杂着一股松针香,僵硬的双肩像卸下了负担似的陡然放松,心里生出一种类似“古老的亲密感”的情绪。这大概是蕴藏在身体深处的人类记忆的一种吧。我不由自主张开双臂想去拥抱面前的一棵云杉,这种冲动随即被一种异乡人的理性克制住:瞧,这个带着草帽,口袋里晃动着手机的现代都市来客,做一个安静的散步者即可。也许,在理性的距离中更能把握美吧!
⑦小镇主街上有一家黑森林博物馆。它是老房子改建的二层楼博物馆,门面小小的,进去才感受到什么叫别有洞天。博物馆的宣传手册上写着:“就从这里开始黑森林时间之旅吧!”从黑森林少女的红绒球帽,到新娘子类似苗族女子的沉重头饰,从农庄家居布置到手工作坊的各式各样的工具,从乡村化妆舞会的面具到制作精美的管风琴,音乐盒,从民间传说里的妖魔鬼怪木偶到本地山脉开采的矿石宝石……时间真是奇妙的东西,一个地区几百年来的生活轨迹和精神面貌就浓缩在这几间屋子里了
⑧若提到机械原理和乡土手工艺结合的完美典范,便是博物馆墙壁上挂的满眼皆是的布谷鸟钟了。钟的外壳是黑森林传统小木屋。门廊下和窗前的木雕展现人们生活劳作和庆祝的场景。每到半点和整点,一只小巧的布谷鸟就从阁楼小窗户里跳出来鸣叫:咕咕,咕咕。就这样,两百多个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森林人仍然守在作坊里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时间”。黑森林人对时间如此执着,而时间也在印证着黑森林人的勤勉质朴,心思巧妙。也许,这就是森林民族的品质。是森林赐予德意志人无穷的资源和灵感,以及类似“终极家园感”的安宁惬意。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黑塞小说的对话,有何作用?
【小题2】从构思上分析文章第②段的作用。
【小题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4】本文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描摹景物,请结合④⑤两段加以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烛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1)请把材料一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30个字。

材料二

文创是基于原有文化迎合现代元素创作出新的文化内容。文创IP近3年来越来越火,最为火爆的绝对属“故宫文创IP”莫属。自从2013年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办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以及故宫淘宝的一系列皇帝卖萌的微信文章刷屏之后,故宫就在“反差卖萌”的IP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奉旨旅行”行李牌、“朕看不透”眼罩、“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等融合历史与当代年轻人语境的IP产品,让故宫真正将“文化”落地到了“产品”上。之后,故宫与稻香村、与时尚芭莎、农夫山泉等等大品牌的跨界融合,也让故宫文创IP更为深入人心。2018年新上线的《上新了,故宫》创新IP节目的形式,更是将故宫IP推向了全民关注的高潮。

但是故宫文创,风头正盛的同时,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改进。日前,刚刚经历了嫡庶之争的故宫淘宝系列彩妆宣布全线停产,上线不足1月即下线,对此故宫淘宝方面解释道:“口红外观反馈不够高级,膏体顺滑流畅度和顔色都有进步空间。”故宫淘宝紧随故宫文创推出的口红,就因为品质升级的需要,而交了一次IP产业化的学费,也给所有文创生意带来了启发。

(2)回顾故宫文创IP的发展历程,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对中国历史文创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建议?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不超过100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②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③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⑤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⑦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⑧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⑩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⑪两千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⑫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⑬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⑭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⑮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⑯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⑰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1)。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释:(1)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题1】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B.“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
C.“老子”即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
D.“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但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第⑨段将孔子比喻为新月、烛光,形象地表明尽管其思想有价值,然而在先秦时期却影响甚微。
D.第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小题3】在第④段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旗 媒 舟 灯B.媒 旗 舟 灯
C.舟 旗 灯 媒D.灯 媒 旗 舟
【小题4】解释第⑮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文过饰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吹毛求疵: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在作者看来,今天的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孔子?请你结合全文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