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8609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___________,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____________的。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门口告示里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是‘自闭症实践基地’。”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干预是_________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于顾客的形式,帮助年轻的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这个过程是漫长艰难的,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用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忘记,但老师和“顾客”们都__________。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孩子营造出仿真的温馨世界。

然而,仅有爱心和宽容是不够的,(    )。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要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因此,要唤起更多的社会主体长期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胜枚举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厌其烦
B.不一而足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厌其烦
C.不一而足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胜其烦
D.不胜枚举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胜其烦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
B.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
C.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
D.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小题1】对本词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小题2】这首词采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备入益州

法正至荆州,阴献策于刘备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备疑未决。庞统言于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统曰:“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以为然。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备子禅还吴,张飞、赵云勒兵截江,乃得禅还。

刘璋敕在所供奉备,备入境如归,前后赠遗以巨亿计。备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此听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备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日,往会之。张松令法正白备,便于会袭璋。备曰:“此事不可仓卒!”庞统曰:“今因会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备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推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备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所将吏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增备兵,厚加资给,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B.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C.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D.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股肱本指大腿和胳膊,喻为辅助得力的帮手,辅佐帝王的重臣,此指主要官员。
B.孙车骑指官职为车骑将军的孙权,车骑将军是皇帝册封的位次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的高级军官。
C.行大司马指担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指监管指挥司隶校尉。
D.益州牧指益州的最高官员,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叙述了法正、庞统都劝说刘备把握时机,杀死刘璋,攻取益州,以图大业。尽管刘备不赞同,但还是听信了庞统的主张,率兵进入益州。
B.选文第二段写张飞、赵云与孙权争夺刘备的儿子刘禅,表现了张飞、赵云对刘备的忠诚。
C.选文两次写到了刘备与庞统的对话,两人的意见不一致,第一次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但第二次却拒绝了庞统,说明刘备还是有主见的。
D.选文在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刘备宽厚仁慈,尚德崇义,讲究诚信为人的处世态度,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2)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B.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及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B.《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B.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C.材料三中,新闻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会让新闻更真实、客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D.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表达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小题3】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她身边摆满了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脸上即刻浮现出妩媚的笑容,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是赚钱的好去处,所以——”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

“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了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的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女子在本故事中是一个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她与埃斯顿见面时埃斯顿只能用左手握住她的手而形成的尴尬局面,是表现真正警长是谁的关键情节。
B.欧·亨利的小说一般具有讽刺的味道,这篇小说实际上是在嘲笑这个罪犯装得像真警察一样,讽刺了装腔作势的人。
C.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充满戏剧性。
D.小说在两个旅客的对话中结束,显示了欧·亨利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
【小题3】小说以“心与手”为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月初,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以等丈夫为由,不听劝阻,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经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认定罗某的行为扰乱了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同月,重庆北开往潼南的动车上,一婴儿突发昏厥,急需送医,列车员与司机沟通后决定延迟6分钟发车,为孩子打开生命通道。同样是延迟发车,这次没有乘客抱怨,网友也纷纷点赞。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6.语言表达(共3题)

8.
某高校为了招收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了一系列问卷调查,下面是其中两则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一:你选择高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项目
A就业
B教学质量
C社会声誉
D高校所在地
E往年录取分数
F其他
人数(个)
1621
1652
532
286
1373
212
比例(%)
28.6
29.1
9.4
5.0
24.2
3.7
 
表二:你最终确定填报志愿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
项目
A自己独立确定
B家长
C中学老师
D亲朋好友
E其他
人数(个)
2901
1070
434
338
80
比例(%)
60.1
22.2
9.0
7.0
1.7
 
(1)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得出哪两点结论?
(2)为了招收到优秀学生,请你对该高校提出两点建议。
9.
当今社会有人不愿上网,有人沉迷上网,请用一句话给予鼓励或劝诫。(任选其中一 项作答,运用比喻或对偶修辞手法,不少于10个字。)
①鼓励:示例:驾知识扁舟,渡网络海洋。
②劝诫:示例:沉溺网络将堕落,放纵自己终沉沦。
10.
某高校为了招收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下面是其中两则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要求简明、准确。
表一:你选择高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项目
A就业
B教学质量
C社会声誉
D高校所在地
E往年分数
F其他
人数
1621
1652
532
286
1372
213
比例
35.24%
35.91%
11.57%
6.225
29.83%
4.63%
 
表二:在高考最终确定填报志愿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
项目
A自己独立确定
B家长
C中学老师
D亲朋好友
E其他
人数
2901
1070
434
338
80
比例
63.07%
23.26%
9.43%
7.35%
1.74%
 
(1)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要招收到优秀学子,你对该高校的建议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