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高考冲刺卷(二)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6036

试卷类型:四模及以后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1

1.诗歌鉴赏(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送汾城王主簿

[唐]韦应物

少年初带印,汾上又经过。

芳草归时遍,情人故郡多。

禁钟春雨细,宫树野烟和。

相望东桥别,微风起夕波

(注)①带印,掌管印玺,指王主簿少年出任,回到旧游之地汾城任职。②情人:这里指友情深厚的人。③禁钟:宫中的钟声。
【小题1】本诗的体裁是_________。
【小题2】“禁钟春雨细”写雨里钟声,以春雨细密写钟声轻细,这种将表示甲感官感觉的词语用于乙感官,将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的修辞称为通感,下面诗句没有运用通感的是(   )
A.御炉香焰暖,驰道玉声寒。 (窦叔向《春日应制》)
B.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孟浩然《秋登万山》)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D.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王建《江陵即事》)
【小题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据此赏析诗中画线句。

2.文言文阅读(共2题)

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翁

[南宋]张世南

①苏翁者,初不知其何许人。绍兴兵火末,来豫章东湖南岸,结庐独居。待邻右有恩礼,故人爱且敬之,曰日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披荆棘,转瓦砾,辟废地为圃。应四时蔬菜,不使一缺。

②艺植耘芟,皆有法度,灌注培壅,时刻不差。市鬻者,利倍而售速。昼尔治圃,宵尔织履。织未脱手,人争贸之以馈远,号曰苏公履。薪米不至匮乏,且有余羡。喜周急,人有贷假,随力所及应之,负偿一不经意。闭门高卧,或坐终日,人莫测识。

③先是,高宗南渡,急贤如饥渴。时张公浚为相,驰书函金币,且移书属豫章漕及帅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所能屈。亲造其庐,为我必致之。”漕、帅密谕物色,彼人曰:“此有灌园苏翁者,无云卿也。”漕、帅即相与变服为游客,入其圃,翁运锄不顾。二客前揖与语,翁良久问客何从来?乃延入室。地无纤尘,案上留《汉书》一册。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接。客遂扣曰:“翁仙里何地?”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识之。”客遂泛问张公世系材品,翁历历陈叙,且曰:“不知张今何官?”盖其初不料张公使其访己。二客遂笑谓翁曰:“张公今秉相权令某等造庐以礼致公共济大业。”出书函金币于其案上。翁色遽变,喉中隐隐有声,似怨张公暴己者

④越夕,遣吏迎伺,则扁户阒然。从他径排闼入,惟书币留案上,俨然如昨日。室空,而人不可得见矣。形骸辽绝,莫知所终。

(节选自《游宦纪闻》)

(注)①艺植:种植,耘芟:除草。②管乐:即管仲乐毅。流亚:同一类人物。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终岁不____________  (2)或坐终日____________
(3)亲造其庐___________ (4)俨然如昨日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公今秉相/权令某等造庐/以礼致公/共济大业。
B.张公今秉相权令/某等造庐以礼/致公共/济大业。
C.张公今秉相权/令某等造庐/以礼致公共/济大业。
D.张公今秉相权/令某等造庐/以礼致公/共济大业。
【小题3】将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漕、帅即相与变服为游客,入其圃,翁运锄不顾。
(2)翁色遽变,喉中隐隐有声,似怨张公暴己者。
【小题4】第③段的张德远即当朝宰相_______,他对苏翁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
【小题5】客人向苏翁问及张德远“世系才品”,“翁历历陈叙”,苏翁说了什么,本文没有写;而《宋史》则有相关描写(见下文)。分析本文作者略写苏翁与客人对话的意图。

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

(《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诗集自序

[清]康有为

①诗者,言之有节文者□!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遇之交压也瑰异,则情志之郁积也深厚。情者阴也,境者阳也。阴阳愈交迫,则愈变化而旁薄,又有礼俗文例田以节奏之,故积极而发:泻如江河,舒如行云,奔如卷潮,怒如惊雷,咽如溜滩,折如引泉,飞如骤雨。其因境而移情,乐喜不同,哀乐异时,皆自然而不可以已者哉。

②故志深厚而气雄直者,莽天地而独步,妙万物而为言。时或风雨怒号,金铁飞鸣,山水妙丽,天日晶晴;或万马战酣,旌旗飞萦;或广殿排仗,冕旒严凝;或岩藤落叶,面壁老僧;或万花放晓,士女春盈;或深山大河,巨海积沙:斯其为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者耶!

③吾性好游,嗜山水,爱风竹,船唇马背,野店驿亭,不暇为学,则余事为诗,天人之感多矣。及戊戌遘祸,遁迹海外,五洲万国,靡所不到,风俗名胜,托为咏歌。临睨旧乡,世变日非。灵均之行吟泽畔,子卿之啮雪海上。河梁陇首,游子何之;落月屋梁,水波深阔。嗟我行迈,皆寓于诗。情在于斯。噫气难已。

④门人梁启超请收拾丛残,发愿手写。搜箧与之,尚存千余篇。亡人何求,又非有千秋之名心也;抑以写身世,发幽怀,哀乐无端,咏叹淫佚,穷者达情,劳者歌事,小雅国风之所不弃。后之诵其诗论其世者,其亦无罪耶!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九日,南海康有为自序。

(有删节)

(注)①节文:音节文采。②旁薄:广博。③礼俗文例:礼制习俗、法律条例。④临睨:登临眺望。⑤灵均:屈原的字。子卿:苏武的字。河梁:出自李陵《与苏武诗》。陇首:出自庾信《伤心赋》,落月屋梁:出自杜甫《梦李白》。以上均比喻作者流亡海外、思念故国之情。行迈:旅行。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虛词是(   )
A.哉
B.耶
C.乎
D.焉
【小题2】概述第①段中作者的诗学主张。
【小题3】对第②段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骈散结合,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形成了阔大壮观、气势雄伟的风格。
B.“金铁飞鸣”“天日晶晴”“万花放晓”等语是诗人对“诗境”的形容。
C.段首说,志深气雄方能体察万物,写出好诗,强调了“境遇”的重要。
D.段尾说,情深则语言晓畅,气盛则诗境变化神奇,凸显“情志”重要。
【小题4】第③段中作者“遁迹海外”时期诗歌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简析本文四段之间的关系。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纸的故事

孙犁

①一九三五年的春季,我失业家居。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

②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

③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它的社论是有名的,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最吸引我的是沈从文编的艺副刊,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

④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⑤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多少钱?”

“一月,要三块钱。”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⑥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有十五元钱。当然她这十五元钱,也是来之不易。是在我们结婚的大喜之日,她的“拜钱”。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

⑦她把这些钱,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箱子落了锁。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她就取出来,在手里数一数,然后再包好放进去。

⑧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⑨《小实报》是一种市民小报。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多卖一斗麦子也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

⑩我原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来自取的,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他每隔三天,就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上下打量我两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⑪我的妻子,好像是因为没有借给我钱,有些过意不去。对于报纸一事,从来也不闻不问。只有一次,带着略有嘲弄的神情,问道:

“有了吗?”

“有了什么?”

“你写的那个。”

“没有。”

⑫其实我知道,她从心里是断定不会有的。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证实了她的想法。

⑬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们住的屋子,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壁纸,都脱落了。别人家,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重新糊一下。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无微不至,他的旧报,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可以省下几块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听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妻刷糨糊我糊墙。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广告部分糊在顶棚上。这样,在不能出门的日子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喜爱的文章了。

(1982年2月9号)

【小题1】分析第⑩段描写“我”居所环境的作用。
【小题2】第⑪段写“我”与妻子的对话,文字俭省却别有深意,请加以赏析。
【小题3】第⑬段说“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这句话是如实描写还是反讽?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4】评价“我”的形象。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园林

童寯

①自古就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农在文化上占有崇高地位,并影响士大夫的思想行为。读书做官忘不了放归故里,失望愤世的只希图“长为耕者以没世”,武人也以“解甲归田”为最终愿望。田园并称,同属绿化,园只不过是田的美化加工,园一旦荒废,便复为农田。

②今日所谓江南,主要指江浙两省,清代曾包括安徽。这一带气候温和,水源充沛,物产丰盛,自然景色亦复优美。晋室南迁,渡江人士促进此区经济、文化昌盛,陶醉风雅,崇尚清高隐逸生活,追求自然幽美环境。如吴郡顾辟疆园,至东晋而名噪于时,同郡其他名园,多以好竹佳木著称。文人之园,简率自然到无以复加。庾信小园,只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无馆无台,保持寒素本色。白居易更随时因地为园,虽所居一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仍不失南朝文人园遗意,直到明代顾东桥仍以多栽树少造屋相诫。

③现存江南园林遗产,屡经历代修改,多非原貌。如扬州迷楼肇于隋李,平山堂肇始北宋;苏州沧浪亭与环秀山庄以及嘉兴烟雨楼均始自五代,落帆亭建自宋,狮子林在元末为佛寺,规模较今为小。明代则有徐氏园(今留园),王氏拙政园等。其他如无锡秦氏寄畅园,豫园,南翔明闵氏园(清改称古猗园);嘉定明龚氏园,入清为秋霞圃;昆山明春玉园,清为半茧园,皆极负盛名。

④造园与绘画同理,经营位置,疏密对比,高下参差,曲折尽致。园林不过是一幅立体图画。每当展开国画山水,但见重峦叠嶂,悬瀑流溪,曲径通桥,疏林掩寺,深柳茅屋,四面敞开,琴书以外,别无长物,这就是文人追求的生活境界,亦即文人园的理想粉本。但实际上,一人在荒野不可能孤独存在,只得退而求其次,谋取在尘喧中得清净,即所谓城市山林,以聊表对大自然的向往。

⑤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⑥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石涛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如扬州片石山房的假山,相传出自石涛之手。

⑦第二,□□□□□□□□□。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江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等。

⑧第三,□□□□□□□□□。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圃所取。清初营建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

【小题1】第①段意在强调_______与______的关系。
【小题2】对第②段列举江南名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江南园林的历史变迁过程。
B.说明江南园林崇尚自然的特点。
C.说明文人之园和江南园林的区别。
D.说明文人之园营造上的历史传承。
【小题3】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语言典雅,古意盎然。
B.巧用比较、比喻等手法,将造园之理解释得生动形象。
C.“城市山林”一词暗含了文人在造园时的精神追求。
D.本段承上启下,沟通文脉,使行文流畅,自然天成。
【小题4】第⑥段甲乙两处缺少相关内容,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存者
②宋徽宗营建万岁山,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散落遗物尚有存者。
A.甲① 乙②
B.甲② 乙①
C.甲① 乙①
D.甲② 乙②
【小题5】根据第⑦段内容,解释图1的布局特点。
【小题6】第⑦⑧段介绍了江南园林的另外两个特点,请根据该段内容,推断□的原文。(每处不超过10字)

4.情景默写(共1题)

6.
按要求填空。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论语》)
(2)古诗词的句法不同于现代汉语,一句诗/词中可以全用名词,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全是名词,杜甫《旅夜书怀》全是名词构成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登高望远,常叹惜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借此抒发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李白登上凤凰台,感叹六朝繁华如梦,最后回到现实还是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共1题)

7.
按要求选择。
(1)夜华想拟一条短信发给白浅,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下面不合适的一句是(______)
A.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宋]黄庭坚《登快阁》)
B.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先秦]《越人歌》)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先秦]《诗经·郑风·子衿》)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了。”大家哄堂大笑,问话也就在笑声中被自然否定了。艾丰的回答得体而机智,属于语境中的(______)
A.严肃地对待严肃的事情,谓之郑重
B.严肃地对待不严肃的事情,谓之滑稽
C.不严肃地对待严肃的事情,谓之轻率
D.不严肃地对待不严肃的事情,谓之洒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