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纸的故事

孙犁

①一九三五年的春季,我失业家居。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

②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

③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它的社论是有名的,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最吸引我的是沈从文编的艺副刊,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

④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⑤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多少钱?”

“一月,要三块钱。”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⑥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有十五元钱。当然她这十五元钱,也是来之不易。是在我们结婚的大喜之日,她的“拜钱”。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

⑦她把这些钱,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箱子落了锁。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她就取出来,在手里数一数,然后再包好放进去。

⑧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⑨《小实报》是一种市民小报。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多卖一斗麦子也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

⑩我原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来自取的,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他每隔三天,就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上下打量我两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⑪我的妻子,好像是因为没有借给我钱,有些过意不去。对于报纸一事,从来也不闻不问。只有一次,带着略有嘲弄的神情,问道:

“有了吗?”

“有了什么?”

“你写的那个。”

“没有。”

⑫其实我知道,她从心里是断定不会有的。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证实了她的想法。

⑬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们住的屋子,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壁纸,都脱落了。别人家,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重新糊一下。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无微不至,他的旧报,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可以省下几块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听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妻刷糨糊我糊墙。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广告部分糊在顶棚上。这样,在不能出门的日子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喜爱的文章了。

(1982年2月9号)

【小题1】分析第⑩段描写“我”居所环境的作用。
【小题2】第⑪段写“我”与妻子的对话,文字俭省却别有深意,请加以赏析。
【小题3】第⑬段说“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这句话是如实描写还是反讽?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4】评价“我”的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12:4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小题1】《荷花淀》选自_______是________作家_______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它通过描述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______热忱和_______精神。
【小题2】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B.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C.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D.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小题3】属于单句的一项是
A.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B.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似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
C.“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D.“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小题4】第三段画横线部分在写作上,作者用了______手法,两个“洁白”衬托出水生嫂的心地善良、美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青春余梦 孙犁
我住的大杂院里,有一棵大杨树,树龄至少有七十年了。
它有两围粗,枝叶茂密。经过动乱、地震,院里的花草树木,都破坏了,唯独它仍然矗立着。这样高大的树木,在这个繁华的大城市,确实少见了。
幼年时,我们家的北边,也有一棵这样大的杨树。我的童年,有很多时光是在它的下面、它的周围度过的。我不只在秋风起后,在那里拣过杨叶,用长长的柳枝穿起来,像一条条的大蜈蚣;在春天度荒年的时候,我还吃过杨树飘落的花,那可以说是最苦最难以下咽的野菜了。
现在我已经老了,蛰居在这个大院里,不能再向远的地方走去,高的地方飞去。每年冬季,我要升火炉,劈柴是宝贵的,这棵大杨树帮了我不少忙。霜冻以后,它要脱落很多干枝,这种干枝,稍稍晒干,就可以升火,很有油性,很容易点着。每听到风声,我就到它下面去拣拾这种干枝,堆在门外,然后把它们折断晒干。
在这些干枝的表皮上,还留有绿的颜色,在表皮下面,还有水分。我想:它也是有过青春的呀!正像我也有过青春一样。然而它现在干枯了,脱落了,它不是还可以帮助别人升起火炉取暖吗?
我的青春的最早阶段,是在保定育德中学度过的。保定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荒凉的城市,但也是很便于读书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我呆了六年时间。在课堂上,我念英语,演算术。在课外,我在学校的图书馆,领了一个小木牌,把要借的书名写在上面,交给在小窗口等待的管理员,就可以拿到要看的书。图书管理员都是博学之士。星期天,我到天华市场去看书,那里有一家卖文具的小铺子,代卖各种新书。我可以站在那里翻看整整半天,主人不会干涉我。我在他那里看过很多种新书,只买过一本。这本书,我现在还保存着。我不大到商务印书馆去,它的门半掩着,柜台很高,望不见它摆的书籍。
读书的兴趣是多变的,忽然想看古书了;又忽然想看外国文学了;又忽然想研究社会科学了,这都没有关系。尽量去看吧,每一种学科,都多读几本吧。
后来,我又流浪到北平去了。除了买书看书,我还好看电一影 ,好听京戏,迷恋着一些电一影明星,一些科班名角。我住在东单牌楼,晚上,一个人走着到西单牌楼去看电一影 ,到鲜鱼口去听京戏。那时长安大街多么荒凉、多么安静啊!一路上,很少遇到行人。
各种艺术都要去接触。饥饿了,就掏出剩下的几个铜板,坐在露天的小饭摊上,吃碗适口的杂菜烩饼吧。
有一阵子,我还好歌曲,因为民族的苦难太深重了,我们要呼喊。
无论保定和北平,都曾使我失望过,痛苦过。但也都给过我安慰和鼓舞,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我在那里得到过朋友们的帮助,也爱过人,同情过人。写过诗,写过小说,都没有成功。我又回到农村来了,又听到杨树叶子,哗哗的响着。
后来,我参加了抗日战争,关于这,我写得已经很多了。
战争,充实了我的青春,也结束了我的青春。
我的青春,价值如何?是欢乐多,还是痛苦多?是安逸享受多,还是颠沛流离多?是虚度,还是有所作为,都不必去总结了。时代有总的结论,总的评价。个人是一滴水,如果滴落在江河,流向大海,大海是不会涸竭的。正像杨树虽有脱落的枝叶,它的本身是长存的。我祝愿它长存!
1982年12月6日清晨
(选自《远道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插叙了作者童年与杨树相处的内容,叙述了拣杨叶、吃杨花等旧事,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为下文作铺垫。
B.文章第五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文对杨树的描写,再引出对自己青春生活的描述,衔接自然,别出心裁。
C.作者回忆青年时期自己求学、读书、追求艺术、写诗、写小说等经历,叙述个人与时代一同进步的历程,展现了欣慰、达观的情怀。
D.文章多用散句,间有整句,多用口语化词句,凝练明快、平易活泼;善用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进行议论、抒情,情真意切。
【小题2】从本文部分所述,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前半部分写的是杨树,后半部分写作者的青春,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从表现手法、思想主题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芦苇荡
孙 犁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叫了一声。
老头子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从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炸了。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女孩子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②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鬼子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③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眼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写于延安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头子多次对两个女孩说“不怕”只是为了安慰她们,其实他自己也很紧张,害怕被鬼子发现,从他往船上蹿的动作就可以看出来。
B.文中两次写老头子“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是为了强调人物悠闲惬意的状态,有效地迷惑了鬼子,为后文鬼子轻易上当做了铺垫。
C.文中多处用了伏笔,既使故事交代含蓄又使结构严密、故事紧凑,如写“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就是为后文鬼子轻易追上老头子设的伏笔。
D.作者笔下的女孩和老头子都是普通老百姓,但是他们坚强、乐观、勇敢面对甚至是直接参与抗战,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信心和对人性的赞美。
【小题2】小说中的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处描写了环境,请分别分析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同类题4

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旧 照
孙 犁
我在年轻的时候,是很爱照相的。抗战时期,日本人一到村庄,对于留有学生头穿西式裤的人,见到就杀。于是保留了学生形象的相片,也就成了危险品。我参加了抗日,保存在家里的照片,我的妻,就都把它放进灶火膛里烧了。
我岳父家有一张我的照片,因为岳父去世,家里都是妇孺,没人知道外面的事,没有从墙上摘下来。叫日本鬼子看到,非要找相片上的人不可;家里找不到,在街上遇到一个和我容貌相仿的青年,不问青红皂白,打了个半死,经村里人左说右说,才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这是抗战胜利以后,我刚刚到家,妻对我讲的一段使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她说:“你在外头,我们想你。自从出了这件事,我就不敢想了,反正在家里不能呆,不管到哪里去飞吧!”
1981年编辑文集,苦于没有早期的照片,李湘洲同志提供了他在一九四六年给我照的一张。我戴的毡帽系延安发给。棉袄则是到家以后,妻为我赶制的。时值严冬,我穿上这件新做的棉衣,觉得很暖和,和家人也算是团聚一起了。
晚年见此照相,心里有很多感触,就像在冬季见到了春草春花一样。这并非草木可贵,而是时不再来。妻亡故已有十年,今观此照,还隐约可以看见她的针线,她在深夜小油灯下,为我缝制冬装的辛劳情景。
这不能不使我回忆起入侵敌寇的残暴,以及我们这一代人所度过的艰难岁月。(1981年12月)
【小题1】文中第三段中的“不敢想”表达了妻子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文中划线句子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慨?(5分)
【小题3】两张“旧照”对文章内容的表达的有什么作用?(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织席记
孙犁
①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从南几县走过来,在蠡县、高阳,到处在纺线、织布。每逢集日,寒冷的早晨,大街上还冷冷清清的时候,那线子市里已经挤满了妇女。她们怀抱着一集纺好的线子,从家里赶来,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她们挤在那里,急急卖出自己的线子,买回棉花;赚下的钱,再买些吃食零用,就又匆匆忙忙回家去了。回家路上的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
②到端村。集日那天,我先到了席市上。这和高、蠢一带的线子市,真是异曲同工。妇女们从家里把席一捆捆背来,并排放下。她们对于卖出成品,也是那么急迫,甚至有很多老太太,在乞求似的招唤着席贩子:“看我这个来呀,你过来呀!”
③她们是急于卖出席,再到苇市去买苇。这样,今天她们就可解好苇,甚至轧出眉子,好赶织下集的席。时间就是衣食,劳动是紧张的,她们的热情的希望永远在劳动里旋转着。
④在集市里充满热情地叫喊、争论。而解苇、轧眉子,则多在清晨和月夜进行。在这里,几乎每个妇女都参加了劳动。
⑤那些女孩子们,相貌端庄地坐在门前,从事劳作。
⑥这里的房子这样低、挤、残破。但从里面走出来的妇女、孩子们却生的那么俊,穿得也很干净。普遍终日地劳作,是这里妇女可亲可爱的特点。她们穿得那么讲究,在门前推送着沉重的石砘子。她们的花鞋残破,因为她们要经常在苇子上来回践踏,要在泥水里走路。
⑦她们,本质上是贫苦的人。也许她们劳动是希望着一件花布褂,她们是这样辛勤的劳动人民的后代。
⑧在一片烧毁了的典当铺的广场上,围坐着十几个女孩子,她们坐在席上,垫着一小块棉褥。她们晒着太阳,编着歌儿唱着。她们只十二三岁,每人每天可以织一领丈席。劳动原来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才有乐趣,才有效率,女孩子们纺线愿意在一起,织席也愿意雀一起。问到她们的生活,她们说现在是享福的日子。
⑨生活史上的大创伤是敌人在炮楼“戳”着的时候,提起来,她们就黯然失色,连说不提了,不提了。那个时候,是“掘地梨”的时候,是端村街上一天就要饿死十几条人命的时候。
⑩敌人决堤放了水,两年没收成,抓夫杀人,男人也求生不得。敌人统制了苇席,低价强收,站在家里等着,织成就抢去,不管你死活。
(11)一个女孩子说:“织成一个席,还不能点火做饭!”还要在冰凌里,用两只手去挖地梨。
(12)她们说:“敌人如果再待一年,端村街上就没有人了!”那天,一个放鸭子的也对我说:“敌人如果再待一年,白洋淀就没有鸭子了!”
(13)她们绝处逢生,对敌人的仇恨长在。对民主政府扶植苇席业,也分外感激。公家商店高价收买席子,并代她们开辟销路,她们的收获很大。
(14)生活上的最大变化,还是去年分得了苇田。过去,端村街上,只有几家地主有苇。他们可以高价卖苇,贱价收席,践踏看人民的劳动。每逢春天,穷人流血流汗帮地主去上泥,因此地主家的苇子才长得那么高。可是到了年关,穷人过不去,二百户人,到地主家哀告,过了好半天,才看见在钱板上端出短短的两戳铜子来。她们常常提这件事!她们对地主的剥削的仇恨长在。这样,对于今天的光景,就特别珍重。
1947年3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霜雪粘在她们的头发上”“太阳才融化了她们头上的霜雪”两个句子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乡村女子的辛苦和勤劳。
B.文章先描写高、蠡一带的线子市的场面,接着描写端村织席交易的场面,目的是突出不同地方的劳动妇女都有自己的劳作特长。
C.抗战胜利后,解放区的民主政府扶植苇席生产,还将苇田分给穷人。正是出于对民主政府的感激,她们的劳动热情高涨。
D.作者善于描写白洋淀一带的女子形象,本文采用今昔对比,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沧桑变化。
【小题2】在文中第⑧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动人的织席场面。请结合文意,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文章的结尾部分补叙了过去的生活状况,是否可以将这一部分删去?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