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同学们能从不同的学习方法中汲取智慧,丰富知识。请你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方法和技能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运用年代尺——构建时空观念)
(1)下面历史朝代年代尺上①处的朝代是,该朝代的建立者是

(2)写出上面朝代中,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的王朝。
任务二(材料研读解释历史现象)
材料一: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则金玉’之一”
(3)材料一中的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这部书中,作者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这说明了什么?

(4)材料二中,1661年—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任务三(漫话节日——继承传统文化)
(5)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一个?结合当地习俗,谈谈它折射了中华民族怎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任务一(运用年代尺——构建时空观念)
(1)下面历史朝代年代尺上①处的朝代是,该朝代的建立者是

(2)写出上面朝代中,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的王朝。
任务二(材料研读解释历史现象)
材料一: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则金玉’之一”
(3)材料一中的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这部书中,作者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这说明了什么?

(4)材料二中,1661年—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任务三(漫话节日——继承传统文化)
(5)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一个?结合当地习俗,谈谈它折射了中华民族怎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责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2)科举制正式诞生于何时?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责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幕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四: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最后确定下来的。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钿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摘编自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2)科举制正式诞生于何时?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3.
从唐宋到明清,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呈现了不一样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嘱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材料四:(清)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它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嘱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四:(清)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放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它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摘编自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4.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等”,观察下列三幅历史地图,回答问题:


(1)图二与图一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图二中山西在哪个政权的统治之下?
(2)观察图三,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山西属于那一机构管理?
(3)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是什么?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1)图二与图一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图二中山西在哪个政权的统治之下?
(2)观察图三,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山西属于那一机构管理?
(3)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是什么?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2.选择题- (共15题)
8.
唐宋以前,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
D.印刷技术的发展 |
10.
小明对下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以下认识和评价正确的是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 |
B.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
C.它们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成就 |
D.它们都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
15.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
A.原因 |
B.经过 |
C.结果 |
D.影响 |
16.
魏源在《圣武记》中写道:“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和鄂(俄)罗斯,天下无事。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诏亲征”。这里的“圣祖”是
A.唐太宗 |
B.宋高祖 |
C.乾隆帝 |
D.康熙帝 |
17.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了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打击知识分子 |
B.维护专制统治 |
C.提倡尊孔读经 |
D.严禁文化交流 |
18.
晋商兴起于清朝前期,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下列对晋商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主要贩卖粮食、食盐、丝绸 |
B.在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
C.他们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工场 |
D.他们的活动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