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C: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主要途径

D: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1-09 03:3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C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知尉氏县,授流内拴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想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食徒归则死且在番已受想日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固知之,母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邱事,其辞及雍。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①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②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③我越看越觉得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扑哧”一声就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④“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被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⑤“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褐色西装。

       ⑥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⑦“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⑧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附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⑨“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遗族央求审查员,好不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⑩“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入已经故去了?”

       ⑪“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⑫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昵?”

       ⑬“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⑭“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⑮“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呢。这可太有趣儿啦!”

       ⑯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审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⑰“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⑱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的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⑲“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选自2013年第5期《满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