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标准状况下,密度为ρg•L—1的某气体纯净物一个分子的质量为
B:17g甲基(—14CH3)所含电子数为7NA
C:1mol C6H14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20 NA
D:常温下,0.2molCl2溶于等体积水中,转移电子数为0.2 NA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通过复制,数目____;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分裂前后____稳定.
我的父亲是位医生,工作勤恳,经常早出晚归,他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工作严格要求,他总是为病人着想,为病人减轻痛苦。他决心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医学事业。喜欢读书,爱好音乐。
适当增加细节,使行文连贯。词数100左右。
(参考词汇:解除痛苦:relief/reduce pain 取得巨大成就:achieve great success医学事业:medical career
My father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荀子有著作传世。他重视儒家经典,在《荀子·劝学》中主张“始乎诵经,终于读礼”;又在《成相篇》中写道:“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有设民方知。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他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否定其中消极无为成分,主张“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志,夫是之谓能参。”“制天命而用之”。清初精研诸子的傅山指出,荀子的思想实际“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而且在一些观点上“又有近于墨家者言”。荀子力图以他在学术思想领域“齐言行”的努力与当权者“一天下”的政治活动相配合,为“一天下”服务。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曾向秦昭王建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近日,苏州市工业园区唯亭草鞋山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该文化遗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遗址,下列遗址中与其同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