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一凉,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小题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屋舍俨然(________)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________)
阡陌交通(________)
④便还家(________)
⑤便向路(________)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句子填空。
选文最后一段写渔人“_____”,暗示其有意重来。“_____”两句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小题4】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4-06 11:44: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酲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醒心亭记(节选)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隔,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注释)①醒心亭: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二多山上,欧阳修所建。②所以然:可以造成这种醒心的效果。③韩子退之:指韩愈,字退之。④且良:泛指有才能。⑤夷狄:边远地区。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1)饮少醉_________________
(2)杂然而前者_________________
(3)草树众而泉石_________________
(4)一山之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小题4】(乙)文中提到公与州之宾客“久而忘归”,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其中的原因。
【小题5】(甲)文中有“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乙)文中有“公乐也”,请比较两篇文章中欧阳修之“乐”的异同。

同类题4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意思相同的是( )
A.芳草美 陶后有闻
B.遂与外人隔 时时而
C.不为外人道也   以中有乐者
D.既出,其船 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何陋
B.不复出   惧有伏
C.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宫室之美
D.迷,不复得路      反溯流逆上矣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中所见的溪流、桃花、芳草、高山、洞口等景象,自然面然地引出桃花源,为桃花源的出现做铺垫。
B.第②段中作者通过写渔人所见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与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第③段描述了桃花源中的人看见渔人后,摆酒设宴的场景,体现了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可见他们淳朴善良,对外人一点都不防备。
D.本文详略得当,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详写渔人在桃花源内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