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春联小史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的气氛,这是古代的遗风。
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滥觞。所谓“桃梗”,就是用桃木刻的木偶,据云可以驱邪恶,保平安。后来渐渐变成挂“桃符”。桃符也叫门神,是用桃木板刻上“神荼”、“郁垒”的字样,相传是两个能降伏恶鬼的神。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1000多年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写的,现在公认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副对联。
“春联”这一名称诞生于明朝。据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在除夕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上春联,并微服出巡,观赏取乐。朱元璋还亲题一联赠文臣陶安。联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经统治者这么一提倡,自此,春联之风流行民间。
【小题1】“滥觞”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应该是( )。
A.水少,只能浮起酒杯。 |
B.水少,只能浮起坏酒杯。 |
C.江河发源的地方。 |
D.事情的起源。 |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
B.奋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 |
C.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 |
D.春联这种艺术最早起源于明朝时期。 |
【小题3】根据文意,不属于春联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烘托新年气氛。 | B.驱妖降魔。 |
C.嘉节喜庆。 | D.统治者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