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白的,美丽极了!
秋天到了,果子熟了。黄澄澄的梨,红通通的苹果,亮晶晶的葡萄。一阵凉风吹来,果儿点头,散发出香味儿。
【小题1】短文有_______个自然段。第_______自然段写秋天到了,菊花开了。第_______自然段写秋天到了,果子熟了。
【小题2】填上合适的词。
( )的菊花 ( )的苹果 ( )的梨
( )的果子 ( )的葡萄 ( )的香味
【小题3】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11:0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理解。

接连好几天,他发现它晚上老是在围墙石头边磨犄角,它浑身 汗津津地卧在圈里头。
夜里,他躲在圈口,刚到半夜,他看见它用犄角挑开挡在圈口的栅栏,走了出来,他悄悄地跟着它出了村,钻进了山沟,左拐右拐……
猛地,他惊呆了,也吓坏了,浑身发抖,连声气也出不来……他看见从沟里边仰头窜出来一只土豹子,毛森森的身子,绿幽幽的眼睛,血盆似的大口,一股呛人的腥味儿……无须互通姓名,它们一照面就交上锋了。
豹有豹术,牛有牛招。
一个是扑、抓、咬,一个是顶、撞、踢。
它们是敌手,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同怀一种坚定的意志,那就是必胜的信心,坚信自己一定会战胜对方,(  )在现在,(  )在将来,迟早有一天。
豹的凶残狠毒,牛的倔强勇猛。
凭着这些,它们玩强地拼搏着,真是势均力敌,互不相让,好一阵鏖战!直到残月西斜,曙色初露,才各自收住招法,一个走回山里,一个走出山外。
他看了半宿,抖了半宿,尿了一裤子尿。
苦思苦虑了一整天,他决定了。
晚上,当磨犄角累了躺在圈里的时候,他偷偷把两把尖刀绑在它的犄角上。
果然, 在这天夜里,它把它的敌手置于死地了。
第二天清晨,他在牛圈面前的碾盘上宰了那头土豹子,周围围了一大群人,人们一边听他眉飞色舞地演说,一边交口称赞着(它、他)——胜利者。
当它看见他从自己的犄角解下那把尖刀的时候,它短促地叫了一声,尔后,它久久地望着那披在轱辘上的血迹未干的豹皮。望着望着,它走了过去。
它围着碾盘转了两圈,猛然,它一头撞在那披着豹皮的碾轱辘上,头骨碎裂,犄角折断,倒在了敌手的皮前面。
这不幸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人们说,它是把豹皮当成土豹子才撞上去的,大家埋怨他不该粗心大意,把豹皮披在碾轱辘上。
【小题1】“势均力敌”中“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六段括号中填的一组词是_______________ 。
【小题3】文中描写“牛招”的动作是_______________,牛为这场鏖战所做的准备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4】牛与豹交锋时,文中描写牛的勇猛,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有一处细节最能表现牛的性格,这个句子是(  )
A. 它晚上老是在围墙石头边磨犄角
B. 它短促地叫了一声
C. 望着望着,它走了过去
【小题6】文章结尾句,大家的埋怨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人们一边听他眉飞色舞地演说,一边交口称赞着(它 他)——胜利者”。括号内应选的词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小题8】根据文意,从下面四组词中各选出一个词,编成文章情节提纲。
A.鏖战 观斗 拼搏  ( )
B.施计 受辱 杀敌  ( )
C.误撞 撞碾 惊叫  ( )
D.遗恨 非难 遭怨  ( )
【小题9】《恨》一文主要写了谁恨谁?为什么恨?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类文阅读。

太阳被裹上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杨树的树梢上,没有丝毫衰老的样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成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很明显,这雀跃着的“波纹”是 夕阳得意的杰作。那平静的“湖面”难道不是被它踩碎的吗?啊,它和我们一样调皮!

…………

一会儿,那张可爱的脸渐渐变红,变红,最终一只熟透了的“大石榴”出现在树杈当中。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

【小题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柔柔的光”写出了夕阳的光线柔和的特点。(  )
B.夕阳的颜色由金黄色变成橘黄色,最后变红。(  )
【小题2】画横线的句子中的“波纹”具体指的是________,“湖面”具体指的是________。
【小题3】摘抄句子。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为什么说这是一幅“绝妙的工笔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林海(节选)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这里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色来呢!

大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大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小题1】短文从作者进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写起,依次描写了大兴安岭的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所产生的联想。
【小题2】下面词语中,不是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词语是(  )
A.温柔B.连绵不断C.形态各异D.盛气凌人
【小题3】品读第2自然段中描写“绿”的语句,我想起了描写绿颜色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等。
【小题4】品读画线的句子,我发现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者首先赋予大兴安岭以美女的思想行为“_____”,接着把青松比作______,把白桦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绣花鞋。作者把大兴安岭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活灵活现的美感。
【小题5】这篇短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色?请结合短文试着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花灯

节日在每个人的童年回忆中,必然都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多么穷的家里,圣诞节也得有挂满五色小灯泡的小树。孩子们一夜醒来,袜子里总会有慈祥的圣诞老人送的什么礼物。圣诞凌晨,孩子们还可以到人家门前去唱歌,讨点零花钱。 

我小时候,每年就一个节一个节地盼。五月吃上樱桃和粽子了。七月节就该放莲花灯了。八月节怎么穷也得吃上块月饼,兴许还弄个泥捏挂彩的兔儿爷供供。九月登高吃花糕。这个节日对漂流在外的游子最是伤感,也说明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的民族特点:不忘老根儿。但最盼的,还是年下,就是现在的春节。 

哪国的节日也没有咱们的春节热闹。我小时候,大商家讲究“上板”一个月。平时不放假,交通没现在方便,放了假店员也回不去家。那一个月里,家在外省的累了一年,大多回去探亲了,剩下掌柜的和伙计们就关起门来使劲地敲锣打鼓。

正月里欢乐的高峰,无疑是上元佳节——也叫灯节。从初十起就热闹,一直到十五。花灯可是真正的艺术品。有富丽堂皇的宫灯,也有仿各种动物的羊灯、狮子灯,羊灯通身糊着细白穗子,脑袋还会摇动。  北京的花灯上,就像颐和园长廊的雕梁画栋,有成套的《三国》、《水浒》或《红楼梦》。一到灯节,哪里铺子多,哪里的花灯就更热闹。 

60年代初的一次春节,厂甸又开市了。而且正月十五,北海还举行了花灯晚会。当时我一边儿逛灯一边儿就想:是呀,过去那些乌七八糟的要去掉,可像这样季节性的游乐恢复起来, 岂不大可丰富一下市民的生活?

【小题1】文中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直接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
【小题3】文中第二自然段简要介绍了中国一些传统节日,读一读,填空。 
五月,节日名为(__________),七月,节日名为(_______),八月,节日名为(______),九月,节日名为(_______)。
【小题4】作者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为什么要先写西方人如何过圣诞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默写两句描写我国某一传统节日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