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内阅读。
1.阅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不停地”“终于”这两个词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的第8、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8自然段在课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类似的经历”是指怎样的经历?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8-11-13 10:1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阅读。

红蚂蚁

有一天,我看见一队出征的红蚂蚁沿着池边前进,那时刮着大风,许多红蚂蚁被吹进池塘,做了鱼的美餐。显然,红蚂蚁不像蜜蜂那样,会选择另一条路回家,它们只会沿着原路回家。

我叫小孙女帮我监视它们。她喜欢听蚂蚁的故事,也曾亲眼看到过红蚂蚁的战争。天气不错的日子里,她总是蹲在园子里,瞪着眼睛往地上张望。她很高兴接受我的重托。

有一天,我在书房里听到小孙女的声音:“快来快来!红蚂蚁已经到黑蚂蚁的家里去了!”

“你知道它们走的是哪条路吗?”

“是的,我已经做了记号。”

“什么记号,你是怎么做的?”

“我沿路撒了小石子。”

我急忙跑到园子里。小孙女说得没错,红蚂蚁们正沿着那一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呢!我用一片叶子截走几只红蚂蚁,放到别处。这几只红蚂蚁迷了路,其他的红蚂蚁凭着它们的记忆顺着原路回去了。

红蚂蚁并不是像蜜蜂那样,会辨认回家的方向,它们是凭着记忆回家的。所以,即使它们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它们照旧回得了家。

【小题1】短文主要想告诉我们(  )
A.“我”让小孙女帮“我”监视红蚂蚁。
B.“我”和小孙女是怎样观察红蚂蚁的。
C.红蚂蚁是凭着什么找到回家的路的。
【小题2】小孙女为什么要给红蚂蚁走过的路做记号?(  )
A.因为她喜欢观察红蚂蚁。B.因为她喜欢和红蚂蚁开玩笑。
C.因为这样便于观察红蚂蚁的行走路线。
【小题3】短文的哪句话可以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大意?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同类题2

课外阅读。
危急关头的一个人
那天,我在麦场帮妈妈铡麦子,忽见人们纷纷向西边公路奔去。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随着人们来到公路上。
这时,只见一辆拖拉机在公路上跑,车上,正站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哭喊着。原来,这辆拖拉机停在路边没有熄火,驾驶员不知干什么去了,几个小孩在拖拉机旁边玩,其中一个爬上了驾驶座,手忙脚乱中,踩中了踏板,拖拉机“突突”地向前开动了。
人们惊慌失措地看着车上的男孩,男孩“哇哇”地哭喊着,拖拉机“突突”地开动着,摇摆着……就在这危急关头,只见我村的葛长腾大声喊着:“不要乱动,不要乱动!”边喊边朝拖拉机跑去。他快步跑到拖拉机跟前,说时迟,那时快,他猛地跳到了车上。惊呆的人们都不禁“啊呀”叫了一声,如果他这下跳不好,就会被车轧死或轧伤。葛长腾跳到了车上,把男孩抱起来,又一下子跳到了地上,这时,拖拉机跑出路面,一下子翻了。惊呆的人们清醒过来,一下子把葛长腾围住了,都竖起大拇指,说:“葛长腾真是个英雄!”男孩的母亲赶来接过孩子,亲了亲孩子,眼里流出了喜悦的泪花。她转过脸,感激地说:“大兄弟,多亏了你,要不,我儿子这条小命就没有了。”憨厚的葛长腾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没什么,没什么。”边说边挤出人群,又去干他的活了。
我想:什么是英雄?在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能挺身而出帮助他人的人,就能称得上英雄!
【小题1】“危急关头”在文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作者认为什么是英雄?用横线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同类题3

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

尤今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侬我侬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规:它套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⑪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⑫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潜移默化:________
【小题2】“我”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分条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⑧自然段中“我”回忆了什么。这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书对“我”一家三代人有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写得优美是因为(   )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读书时如饥似渴的情态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我”读书时如饥似渴的情态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读书时的情态和动作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我”凄书时的情态和动作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孔子得到一部叫《易经》的古书。古时候的书,可比不上我们现在用的课本,白纸黑字,几十万字排在一本书上,读起来十分方便。那时还没有发明纸,字都刻在竹片上,称为简。一部《易经》________有几十斤重,________上面的许多文字在当时已经不再使用了,因此十分难懂。孔子一得到这部书,高兴得像捡了宝贝似的,立刻把这沉重的《易经》抱回家,逐字逐句仔细阅读起来。
读一遍不懂,他就读第二遍,第二遍读不懂,再读第三遍、第四遍。就这样,孔子把整部《易经》翻过来倒过去,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串在竹简上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他不得不重新串上新带子,继续研究。不久,新带子又断了,于是又换上新的……最后,换了三次带子后,孔子终于把这部书读懂了、理解了。于是他就把《易经》推荐给别人,并详细地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
【小题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一部《易经》________有几十斤重,________上面的许多文字在当时已经不再使用了,因此十分难懂。
【小题2】下面哪句话概括了短文的主要内容?( )
A.孔子很爱读书。
B.孔子得到了一本叫《易经》的书,他勤奋刻苦地钻研,终于读懂了这本书。
C.孔子得到了一本书,非常高兴,就认真地读起来。
【小题3】从孔子读《易经》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曾说过很多名言警句流传于世。你知道孔子的名言吗?请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杨靖宇誓死不降

1938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杨靖宇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在零下40度严寒中,没有一粒粮食,仅仅依靠树皮棉絮和雪水充饥,但是他与600人的日伪军顽强作战,誓死不降。伪排长赵廷喜劝降他:“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杀头的。”杨靖宇平静地回答:“我是中国人,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

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敌人包围,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惊。

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小题1】“惨无人道”的意思是________。它的近义词有________、________等。
【小题2】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杨靖宇面临的困难主要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在这种情况下,杨靖宇依然誓死不降,表现了他________的精神。
【小题3】读一读伪排长赵廷喜和杨靖宇的对话,想一想,杨靖宇的行为和下面哪句诗表现的一样?(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人无信不立。
C.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小题4】想一想,当敌人看到杨靖宇的胃肠里的枯草、树皮和柳絮的时候,会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很多坚贞不屈的革命将士。除了本文中写到的杨靖宇之外,你还知道谁?请你写出两个人名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