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课文第4自然段“划竹筏的,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为何作者用了一个“竞”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语言表达 更新时间:2018-11-13 09:1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理解题。
秋天到了,果农们又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水果又丰收啦,发愁的是需要做的事太多了。要把果子从树上摘下来,要把它们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实在忙不过来。
你会想,可以让机器人来帮忙呀。是的,现在已经有了会干农活的机器人。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
这些机器人这么聪明能干,看来真是果农的好帮手呢!可是果农还是不太满意。如果没有电,他们是要“罢(bà)工”的,果园那么大,到处是果树,不可能让机器人拖着长长的电线走来走去。你会想,可以用电池呀!那就得经常给机器人充电或者换新电池。因为电池的电很快就会用完的,没电了,机器人就会“饿倒”。让果农在大片密密的果树林里一个个地去找“饿倒”了的机器人,那可太麻烦了。
能不能让机器人自己充电呢?科学家正在研究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只要“吃”树上掉下的水果就可以干活。这种机器人的肚子里,如果装了特殊(shū)的电池,就可以把吃进去的水果变成糖,再把糖变成电。在收获的季节里,这些机器人只要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就能不停地工作。
有了这种“吃”水果的机器人,果农们就轻松多了,只要坐在办公室里指挥它们就行了。要是有机器人报告,地上的水果不够“吃”了,主人就会立刻告诉它,从树上摘些果子“吃”吧。
【小题1】将词语补充完整。
又(    )又(    ) (    ) 聪明(    ) 走来(    )
【小题2】我会写出近义词。
高兴(   )   密密(  )
轻松(   )    立刻(   )
【小题3】果园机器人主要能做什么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科学家如何让机器人自己充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练习
我提出的问题
 

夸父逐日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

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身强力壮,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气概非凡。而且还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大地荒凉,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使本部落的人们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抓在手上挥舞,引以为荣。

有一年的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中情景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阳,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

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

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决,发誓要捉住太阳,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为大家服务。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告别族人,怀着雄心壮志,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

夸父跑累的时候,就微微打个盹,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形成大土山。饿的时候,他就摘野果充饥,有时候夸父也煮饭。他用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追着太阳跑,眼看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阳,就渴得越厉害,已经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但是,他没有害怕,并且一直鼓励着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经过九天九夜,在太阳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

红彤彤、热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喝干;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

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一大片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

  
我的解答
读到题目,我产生的问题是:夸父为什么要逐日?
 
 
【小题1】读到题目,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已经在文章旁边做出批注,请你读文章,也在旁边批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右边空格的对应位置做出解答。至少提出、解答三个问题。
【小题2】简单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故事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神话故事想象奇特,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概括写一写,至少写出2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用几个词语概括夸父给你留下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小题。

 

①宋濂(lián)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充实,还有很高的艺术功底,当时的学者曾称赞他“当今文章第一”。

②宋濂从幼年起,就十分热爱读书.当时家里穷,买不起书,他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然后把借来的书抄写后再按期归还给别人,由于他守信用,人家很愿意借书给他,使他能够博览群书。

③20多岁后,宋濂读书更加勤奋了。但由于没有名师指点,遇有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于是他步行一百多里路,去向名师请教.他请教的这位老前辈是位大学者,对学生要求很严厉.宋濂在向他请教时,每次都十分恭恭敬敬地提出疑问,并躬着身子侧耳倾听。他虚心求教,跟着这位老师学到很多知识。

④有一天宋濂出门访师的时候,正是数九寒天。这时他就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顶着寒风冒雪去访师。等他好不容易赶到客店里,四肢都冻僵了,但他一点儿也不怕苦,坚持向老师请教。

⑤宋濂由于家境贫苦  少年求学很艰辛  粗茶淡饭是他的一日三餐 破旧棉衣是他的唯一御寒之物  沟边污水是他解渴良饮……这一切他都毫不在意,他的同学中有不少是富家子弟,穿着绫罗绸缎,满身珠光宝气,但他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而是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求学读书上。就这样,经过长期刻苦努力,宋濂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

【小题1】在短文第⑤自然段横线上加上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小题2】这篇短文属于( )的文章。
A.介绍景物
B.写人记事
C.说明道理
【小题3】短文主要讲了_______,体现了________
【小题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
【小题5】关于短文的写作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情发展顺序
B.地点转换顺序
C.空间顺序
【小题6】这篇短文的题目最合适一项是( )
A.严厉的老师
B.宋濂访师求学
C.贫苦的宋涨
【小题7】请结合短文和本学期的课文,给同学提2条与读书有关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理解。
挪树
院子里那株蜡梅(    )( )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 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 了……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 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蜡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 它是一株巳经成熟的蜡梅啊!它的根须长长地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  )不经( )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蜡梅的根更深更大。 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芟不可,哪怕(  )筋(  )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蜡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 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 一锄,一锄,一锄……蜡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蜡梅的呻吟。蜡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巳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蜡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蜡梅瘦骨(    )( )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蜡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蜡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蜡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 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蜡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    )一息   (    )不经(    )  (    )筋(  )骨  瘦骨(    )( )
2.文中第3自然段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____和____,应该为____和____。
3.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像断裂的骨骼,白得人。( )
(2)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    )
4.最后一自然段中,画“____”的句子蕴涵着什么意思?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同类题5

课外阅读练习。
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三斤。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而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到沙漠里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的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军车停了下来。老牛沉默着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样呵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对峙着,运水车不能前进。性急的司机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
老牛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三斤左右,放在牛的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头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处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中,它们就掉转头,慢慢往回走去。
【小题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挪动(né    nuó) 倔强(jué   juè) 贪婪(lán  nán)
【小题2】给多音字注音。
刹车(  ) 刹那(  ) 处分(  ) 四处(  )
【小题3】词语巧搭配。
(  )的主人  (  )的叫声  (  )的故事
(  )的牛背  (  )的水   (  )的老牛
【小题4】填空。
这是一头(  )的老牛,一头(  )的老牛,一头(    )的老牛。
这是一个(  )的故事,一个(  )的故事,一个(    )的故事。
【小题5】文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用心读这个真实的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