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高斯”号脱险记
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小时候曾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取来几块大小一样、颜色不同的碎布,放在雪地上。几小时以后,其他的碎布仍在雪地上躺着,只有黑布深深地陷进雪里。这个实验说明:黑色物体吸收阳光的能力最强。可不要小看这个实验,正是这个实验成果,使探险船“高斯”号死里逃生。1903年夏天,探险船“高斯”号刚到南极,就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被封锁在茫茫无边的冰原上。______船员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累得筋疲力尽,_____没能使船前进一步。船上的淡水、粮食和蔬菜在一天天减少,眼看大伙就要坐以待毙了。
一天,船长正在甲板上沉思。他抬头看看天空,暴风雪过后,烈日当空,万里无云。他忽然想起了富兰克林小时候做过的那个实验,眼睛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他下令立即紧急动员,把船上所有的煤屑和锅炉烟道中的黑灰倾倒在冰上,铺成一条长二千多米、宽十多米的黑路。不久,黑灰和煤屑吸收了强烈的阳光,使得路上的坚冰全部融化了。在大家的跳跃欢呼声中,“高斯”号徐徐启航,走上了新的航程。
【小题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
(    )的实验  (    )的碎布  ( )的暴风雪    (    )的航程
(    )地躺    (    )地欢呼  ( )地前行 (    )地融化
【小题2】文中“____”线上应填写的关联词是( )
①无论……都…… ②因为……所以……
③尽管……也…… ④虽然……但是……
【小题3】富兰克林和“高斯”号船长所运用的科学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重点写的是( )。
A.富兰克林小时候做的实验。
B.“高斯”号被困的原因。
C.“高斯”号的脱险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8 11:5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美文赏析。

浑身都是棘(jí)皮的海洋动物——海星有着奇特的星状身体,它的星状身体上通常有5只长长的触角,但看不着眼睛。人们总以为海星是靠这些触角识别方向的,其实不然。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海星浑身都是“监视器”。

海星为何能利用自己的身体觉察一切?原来,海星在自己的棘状皮肤上长有许多微小晶体,而且每一个晶体都能发挥眼睛的功能,以获得周围的信息。科学家对海星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海星棘皮上的每个微小晶体都是一个完美的透镜,它的尺寸远远小于现在人类利用现有高科技制造出来的透镜。

海星棘皮中的无数透镜都具有聚光性质,这些透镜使海星能够同时观察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信息,及时掌握周边的情况。在此之前,科学家以为,海星棘皮具有高度感光性,它能通过身体周围光的强度变化决定采取何种隐蔽防范措施,另外还能通过改变自身颜色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

科学家说,海星身上的这种不寻常的视觉系统还是首次被发现。科学家预测,仿制这种微小透镜将使光学技术和印刷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

【小题1】文中第2自然段的问句的作用是_______。
【小题2】海星的“监视器”是由(   )组成的。
A.海星的眼睛
B.海星的棘皮
C.海星的触角
D.海星的棘状皮肤上长的微小晶体
【小题3】“人们总以为海星是靠这些触角识别方向的,其实不然。”中“不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小题4】海星棘皮中的无数透镜,其聚光性质能够_____________,其感光性能够根据周围光的强度变化决定采取何种隐蔽防范措施和迷惑“敌人”。
【小题5】科学家研究海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练习。

四海为家的微塑料

微塑料的概念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因为它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有较大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最让科学家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科学家们普遍呼吁,世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小题1】微塑料的特性有(_____)。(多选)
①难降解 ②粒径细小,数量巨大
③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摄入   ④高疏水性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
【小题3】下面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微塑料是半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B.微塑料的尺寸越小,危害就越大,因为它容易堵塞生物的食道。
C.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D.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小题4】画“  ”的句子中“基本”可以去掉吗?试着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理解。
朱德的扁担
要守住井冈山,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修筑 修建)五大哨口工事、安顿好重伤员修建红军医院外,还有一宗大事就是要准备粮食。可是井冈山 “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着实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受,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地说:“吃饭有我的分,挑粮也有我的分!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 着箩筐,有的 着麻包,有的 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土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起来了。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赴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又新削了一根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粮爬山累了时。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 激动)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小题1】为下面加点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着(  )实  空着(  )手
【小题2】将文中(  )不合适的词语划掉。
【小题3】将”背、挑、提”填在第三自然段的    处。
【小题4】指出下面各句中双引号的作用。
a.表示引用 b.特殊含义
c.表示强调意思  d.反语或讽刺
①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 )
②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 )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
【小题5】写一写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类题5

阅读并完成练习。

新型玻璃(节选)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kàn kān)守,而是被划(huà huá)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璃,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jiā jiá)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即 既)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nián  zhān)在一起,不会伤人。有些国家规定,高层建筑必(需 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小题1】用“\”画去括号里错误的读音和字。
【小题2】这两段文字主要讲____和____两种新型玻璃的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介绍“夹丝玻璃”时,作者运用____和____这两个词形象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小题4】作者要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却先写博物馆里传出的报警声,是为了(   )。
A.突出“夹丝网防盗玻璃”的广泛用途。
B.引人入胜,为下文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埋下伏笔。
【小题5】读了这两段后,你一定为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而震撼,请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