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开心阅读。

我爱语文课文

我不爱那小巧玲珑的玩具,不爱那漂亮时兴旺的服装,你问我到底爱什么,我将自豪地对你说:我爱我的语文书!

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第一个盼望的就是新语文书。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一页一页地看下去。

每当上语文课时,我瞪大双眼,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倾听老师的讲解,生怕放过一个字。

每当清早霞光四射的时候,我就坐在窗前,放声朗读课文,一遍,两遍,三遍……毫不厌倦。

啊!语文书,我该怎么感谢你呢?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a、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

岁月在流逝,转眼就过了5个春秋,你也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懂得怎样看书,怎样作文。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不禁心潮起伏,说不完对你的感谢!

啊,我爱的语文书,我全心爱着的语文书!

【小题1】按“我爱语文书”,“我感谢语文书”,“我全心爱着的语文书”三个意思分段。(用“||”表示)
【小题2】短文中第2、3、4自然段都是具体写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成语写下来。
①形容器物的小而精巧。(________
②形容连续不断。(________
【小题4】本文的写法是(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①借物抒情。( ) ②借物喻理。( ) ③借物喻人。(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6 10:4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理解
净化心灵的文字
20世纪初,在山东省平原县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带着他的小孙子,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等古籍。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泽了。“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这个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身与书籍为伴,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他就是任继愈。
【小题1】小孙子先后两次提着竹篮去河边打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
【小题2】爷爷让小孙子提着竹篮去打水,是想告诉小孙子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文章中的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守林人
“八仙桌子”自然保护区是天津市的最高点。每一个登上保护区顶峰的人,都会对那里的守林人肃然起敬。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攀登,时近黄昏,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一千多米的顶峰。山巅上有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这就是守林人邓福春和李世春办公、休息的地方。通过谈话,我们(了解 理解)到大自然保护区资源非常( 丰富 丰盛 )。三万亩林子简直就是林海,不仅有松树、果树,还特别( 适合 适应 )次生阔叶树生长。这里还有两百多种可以入药的植物。森林中有很多野生动物,地上跑着狍子、狐狸、豹,树上有几十种鸟在鸣叫。
谈了一会儿,突然雷声滚滚,闪电霍霍,风雨大作。“场部,场部,山上有暴雨雷电!”李世春抄起报话机叫道。“密切注意山林情况!”场部命令。话音未落,又是一道闪电,一声闷雷,仿佛要劈开我们所在的这座山峰。放下话机,老少二人走出小屋,仔细地(观察 观看)着山林,他们的身影在雷雨中(晃动 摆动)……
山美,森林美。看林人——普通农民,成年累月辛勤地守卫着大山。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山里的一切才显得更美丽。这样的守林人,怎么不是人肃然起敬呢?
1、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
2、给下列多音字找朋友

3、“这样的守林人,怎么不是人肃然起敬呢?”改成肯定句
4、是什么让我们肃然起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的“名片”

父亲整天只知道干活,我便少了管教,成了小狗一条,整天上房爬坡,撵鸡赶狗,无所不为。这时,村里人每见父亲,总是笑着打趣:“老三,你可养了个好儿子!”父亲脸一红,摇头叹息:“别提了,败家子,丢人现眼!”A言罢,还恭恭敬敬给人家递上一支烟。

上学后,我仍然顽性难改,有一回竟严重到请家长的地步。当那位戴着“瓶底”的老师见到父亲的老实相时,惊讶得险些把“瓶底”晃下来:“您就是他父亲?不像不像!您那宝贝儿子!哪一点像您!把您的脸都丢尽了,打架、逃学、剪女孩的头发。”

我不记得是怎样回家的,但见父亲不言不语不吃饭时,才真正明白:我的好坏就代表着父亲的脸面,是父亲向外人展示的一张“名片”。

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小学升初中我全乡第一,初一、初二均全届第一,参加竞赛获二等奖。“名片”变了,父亲也变了。当父亲被请到颁奖大会上时,激动得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就是这娃的爹。”全场笑了,我也笑了。我终于成为父亲引以为自豪的“名片”了,B父亲也终于可以在众乡邻面前提起自己的儿子,可以在一片啧啧称赞声中坦然接过别人递过来的一支烟了。

【小题1】“当那位戴着‘瓶底’的老师见到父亲的老实相时,惊讶得险些把‘瓶底’晃下来。”这句话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句中的“瓶底”指的是________。
【小题2】题目中加引号的“名片”指的是_________。
【小题3】“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这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
【小题4】短文通过对“我”成长过程中父亲情感变化的描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父亲对“我”的_____和“我”对父亲的_____。
【小题5】品读文中画线的两处语句,比较辨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处采用前后照应的写法,通过不同的言谈举止,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尊严。
B.这两处采用对比的写法,通过不同的言谈举止,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尊严。
C.这两处采用了说明的写法,通过不同的言谈举止,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尊严。

同类题4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倒过来

门采尔是德国著名的油画家和板画家。他十三岁开始作画,非常勤奋、刻苦。泥水匠、马车夫、修车工等,在他的笔下都栩(xǔ)栩如生。

当时,有一个青年也经常作画,可他的画总是卖不出去。他看到门采尔的画总是被人们抢购一空,就去找门采尔,请他介绍成功的窍门。门采尔告诉青年画家说:“要是有窍门,那就是多看多画。”青年画家说:“我画的数量可不少呀!有时一天就能画好几张,可是想要卖出去往往得等上一年,这是为什么呢?”门采尔笑着说:“这件事好办,你可以倒过来试试。”青年画家感到十分奇怪:“倒过来?这是什么意思,先生?”门采尔一本正经地说:“对,就是要你用一年的时间画一张画,你就能一天把它卖出去了。”青年画家苦笑着说:“一年画一张画,那多慢呀!”门采尔严肃起来:“画画是艰苦的劳动,是没有捷(jié)径可走的”。

青年画家回去后,按照门采尔说的去做,果然不到一天就把画卖出去了。

【小题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窍门:_____________
(2)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一个青年经常作画,但是他的画总是____。于是,青年请门采尔介绍____,门采尔告诉他要“____”,画画是艰苦的劳动,没有____
【小题3】青年的画总是卖不出去是因为(  )。
A.青年太过年轻,画画水平不行。
B.画画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卖画。
C.画画态度马虎,作品质量不高。
【小题4】门采尔要青年画家“倒过来”才能很快把画卖出去。这里的“倒过来”具体是指什么?请在文中用“  ”画下来。
【小题5】读了门采尔关于成功的窍门,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课外阅读。
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有名,(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    )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宽敞的中心庭院,(    )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形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个小盒子围成的一个院落。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用“  ”画出“四合院”名字的由来。
(3)这篇短文的结构特点是(   )。
A.总—分—总B.首尾呼应C.空间顺序
(4)北京四合院主要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地方民居?(写出一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