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理解

平平的家乡在平原。她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有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菜地。屋前有鸡、鸭,屋后有翠竹。正在田野上奔跑的小女孩就是平平。

【小题1】这段话共有_________句话,请在文中标上序号。
【小题2】我读懂了:平平的家乡在________,她的家乡真________。
【小题3】我能从文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
【小题4】我会连。
金黄的 菜地
雪白的 稻子
碧绿的 棉花
我发现上面左边的三个词语都是表示颜色的词,我还能照样子说说其他的东西:
( )的(    )   ( )的( )
【小题5】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她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
那么蓝,那么宽。
那么______,那么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27 01:4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三打白骨精(节选)

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走了一天的路,唐僧感觉饥饿,就让孙悟空去找些吃的。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白骨精发现了。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本没有什么斋饭。唐僧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唐僧一见,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悟空头痛难忍,连忙哀告。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它是妖精!”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你去吧!”悟空说:“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唐僧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悟空说:“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走吧。”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悟空忙点头答应,扶着唐僧上了马,继续前行。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后,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写着:白骨夫人。(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白骨夫人为了吃到唐僧肉,先后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但每一次都被孙悟空识破诡计。
【小题2】唐僧多次责怪孙悟空打死妖怪,说明他是怎样的人(   )
A.自说自话B.胆小怕事C.不明是非D.唯我独尊
【小题3】节选部分开头先写“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对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孙悟空摘桃作铺垫。B.为妖怪出场渲染气氛。
C.说明只有险恶的环境才会出妖怪。D.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
【小题4】文中画“   ”句子中的“夺过”换成“接过”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孙悟空第三次除妖,与前两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短文阅读,回答问题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小题1】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花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的“脑力劳动”是指___________ ,“体力劳动”是指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背痛”“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忧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  ”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通过这段描写,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