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历史

题干

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各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吵,这反映出
A.德国有效地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美国和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
D.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仍存在尖锐的矛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20-03-10 10:4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巴黎,曾经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角逐舞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3年11月2日,也就是《巴黎和约》签订的2个月后,美国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发表“告别辞”:“我们同一个如此难对付的强国进行了战争,而且战争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想到这一点只能激发起我们的惊叹和感慨之情。而美国军队在长达8年的时间内几乎忍受了所有可能的痛苦与挫折,他们所代表出来的无与伦比的坚韧精神正是一个永恒的奇迹。”

——引自《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二 战胜国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解除其武装直至保留其警察力量,并使其海军列入大国中第五流的地位。但如果它感到自己在1919年的和约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它同样最终会从胜利者身上找到进行报复的手段。因此,我强烈反对把更多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其他国家统治。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可能把它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连在一起

——劳合·乔治《草拟和约条款最后文本前对和平会议的几点意见》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以来,英国一直奉行对欧洲大陆事务不干预政策。英国虽然支持欧洲联合,但不愿意直接参与。1948年,英国提出“三环外交”构想,将英联邦、美国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作为英国外交的重要三环,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大国地位。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西欧6国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即《巴黎条约》)。……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三度申请加入欧共体,但在1963年和1967年两度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1969年12月,欧共体六国决定同英国展开谈判,并于1972年1月达成协议。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

——《人民日报》,2016年6月25日,《英国与欧盟的那些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3年签订的《巴黎和约》的主要内容,指出“同一个如此难对付的强国进行了战争”最终达到了什么“战争目的”。并简要概述和约签订地所在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立场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19年的和约”的名称及主要内容,并指出“1919年的和约”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951年没有签订《巴黎条约》的原因。结合20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和欧洲的经济形势,分析英国“三度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 
年份
主要事件
1841年1月
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
1841年5月
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未果
1842年8月
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1860年3月
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1860年10月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司
189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1919年1月
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指出英国在香港“无继续存在之充分理由”
1921年11月
华盛顿会议上,中双方就新界问题进行了一次交锋,但英国则以“防御需要”为由,坚不退还
1942年11月
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
1945年8月
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
 

——摘编自人民网《香港问题的由来》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形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