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历史

题干

宫殿建筑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它按照红山的自然地形由南麓 梯次修到山顶,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誉。布达拉宫是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政权的统治中心,整个建筑群由2层至13层不同层数的楼房组成,分为白宫红宫和僧舍三大部分,外部是明亮的白、黄、红三色。布达拉宫采用藏族的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宫墙全部用花岗石砌筑,墙上开有藏式黑边方窗。殿顶飞雄翘角,殿内的木结构多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布达拉宫不仅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汉人民围结协作的有力佐证。

——据周文《世界文化与自然遠产》等整理

材料二 紫禁城的总体设计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制观念,突出了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官”中央位置显赫,统领四方,以制万国,王者居中是礼制的需要……用重重宫门隔断视线,以这种“隔则深,畅则浅”布局方式,加强宫院的纵深感,以体现皇帝九重宫阙的神秘莫测……依据古人对天文学的 认识,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位居中天,紫微垣是天帝所居,太微 垣是天帝施政之处,天市垣则为天帝聚众贸易之所,紫禁城在整体布局上取象于三垣,将皇宫比附 天上的星座,强调皇帝身为“天子”的不争事实礼,有以多为贵;有以太(大)为贵;有以高为贵; 有以文(蚊)为贵”,太和殿正是全面体现了传统的君王至高至贵的礼制思想。


——据周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
(2)皇城不仅要满足居住和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请您选择作答:①写出材料二图中A处建筑的名称和功能。仔细观察该图,分析A处所在的内廷建筑是如何“满足居住和生活需要”的?②根据材料二的提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故宫是如何“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20-03-21 07:50: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历史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发生的。古徽州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留下了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二 徽州文书是指宋朝到民国徽州所属六县及与之相毗邻的淳安等县遗存的契约文书,呈现出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丈书(商业合同、账簿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明时期)》整理

材料三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徽商江春所创的“春台班”的出现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在“春台班”出现以前,世人雅重昆曲,扬州的士大夫也不例外。虽然他们“极嫌昆曲之冷”,每听一曲,“攒眉许久,坐客亦代为苦难”。但为了附庸风雅,他们放不下架子去听“花部”的曲子。实际上,扬州昆曲之胜,靠的也是徽商。

——陈琪(徽州古戏台》

(1)指出材料一所引著作的作者。以宏村为例,说明徽州古村落是如何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的。
(2)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徽州古文书得以大量留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徽州古文书以土地、商业、宗族领域为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同类题4

中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和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吐蕃王朝灭亡后,古老的宫堡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布达拉宫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的白宫及其圆寂后修建的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喇嘛又相继扩建,终成布达拉宫今日之规模。

——余茂智《布达拉宫——藏族古建筑的精华》

材料二 以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契机,唐太宗开启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吐蕃地区的大门,其历史功绩可以和孔子创立儒学、占卜、历算、工巧等的贡献相媲美。

——韩腾、石硕《从藏文史料对唐太宗的记载看藏族史学观》

材料三 清朝皇帝频繁地召见边疆民族各族王公、活佛、喇嘛、土司等上层人物,其中到北京觐见者,称为“年班”,到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觐见者,称为“围班”……皇帝与他们共同宴享射猎,赏赐财物,笼络感情,从而达到了“来之乃所以安之”、“恩益深而情益联”的怀柔效果。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布达拉宫的修建历程,并从布达拉宫的修建历程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唐太宗时期“开启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吐蕃地区的大门”。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承德避暑山庄的政治地位。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以故宫中的某一建筑为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