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政治
题干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乘坐深海潜水器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温度高达350℃的热泉口,泉口附近浮游着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等生物。在没有阳光、超过沸点、高压的深海环境下还有生命,成为“无法解答的复杂谜题”。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科学家破译了这种特殊生物的基因图谱,确定自然界还有第三种生命形式。上述一系列活动证明了
①探测工具扩展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通过科技设备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是认识的基础
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20-03-28 06:02: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如图是日历中对我国“谷雨”节气的解说。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①顺应自然节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②将节气智慧融人到人类最基础的实践活动中
③掌握了节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④完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同类题2
现行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近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宣布已成功抓取反氢原子超过16分钟。这表明()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知性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D.正物质和反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同类题3
要下好新时代社会发展这盘棋,必须正视新时代的新矛盾。唯有不回避当前社会仍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认识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突出问题的复杂性,才有可能从社会发展走向社会全面进步。材料中的这一论断
①坚持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
②坚持了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坚持了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的统一
④坚持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同类题4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名获奖科学家观察到动物需要氧气,经研究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氧气供应。由此可见,能否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关键在于是否
A.能与偶然不期而遇
B.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C.获得丰富感性资料
同类题5
同样是面对外部环境,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则言“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是由于
①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意识具有自主选择性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相关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