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艺一绝——南阳烙画

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之间的铁笔烙烫。

百闻不如一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自观看了烙画师们制作的过程。他们先在板材上用铅笔设计好图样,然后用较细的烙笔勾烙上线条,并擦掉铅笔的痕迹。最后是上色,遵循一定顺序,根据作品需要,有的不施任何颜料,只用白描技法勾勒线条,用西画素描的黑、白、灰来烘色;有的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材质上勾画烘烫作画。看他们的作品,或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凝色浑实,敦厚拙朴;或色调清爽,云淡风轻;或虚实相应,层次明晰……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应。恍惚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南阳烙画的艺术长廊,它们越过眼前,穿越历史,回到了千年以前的汉代……

是啊,这些精美的艺术画廊是家乡人民在用他们的智慧、妙思、巧手谱写着、延续着……

【小题1】用“_____”在短文中画出烙画的制作过程。
【小题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烙画,是_____(地方)的特色,它又称为“_____”“_____”“_____”,需要用_____度的铁笔在材料上进行烙烫。
【小题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烙画”特殊地位,既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    )
②“烙画”的作画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只能使用竹木、宣纸、丝绢。(    )
③“烙画”没有任何颜色,只有素描的黑、白、灰。(    )
④南阳“烙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30 01:50: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很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一只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蠓虫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 反抗)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好奇心像出笼的鸟一样抵挡不住,驱使我生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我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偷偷 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了。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孤注一掷的战斗机。这复仇者拼死破釜沉舟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强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令人心惊胆寒。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

过了些天,我惊恐稍定,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那一窝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小题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词语。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破釜沉舟:______________ 
惊魂稍定: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我”捅马蜂窝的过程,作者的心理不断发生着变化,请依次写出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惊胆寒→吃惊→___________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读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嗵”“沉甸甸”“一团”“腾空而起”能品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站在一旁,好奇心像出笼的鸟一样抵挡不住,驱使我生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
(“那”指的是什么?从语言特色、结构方面的作用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为什么会有“罪孽感”压在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章②至⑤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阅读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快乐阅读。

特殊的点名

李诗令

①下课的铃声骤然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同学们,下课了!”

②然而,同学们瞪着大大的眼睛,谁也没有动。四年前,他们怀着无限的憧憬踏进校园,转眼就毕业了。明天,他们将奔向各自的岗位,面对讲台上这严父慈母般的老人,这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又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他们是多么想将时光留住片刻,和老教授多待一刻啊!帐然之中,他们每个人还意识到,只要这个班集体一解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生再也难以相聚了。

③马教授望着自己的学生们,喉结动了动,他很想再次宣布“同学们,下课了”,但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窗外,艳阳高照,杨柳依依,蝉声长鸣,而整个教室里一片安静。

④班长站了起来,红着眼圈说:“老师,你给我们点个名吧!”沉默打破了,同学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点,渴盼地望着老师,说:“对!老师,您就给我们再点个名吧!”

⑤马教授愣证了半响,面带微笑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慢慢地捧起了花名册。同学们立即调整坐姿,端端正正坐好,凝神望着老师。“现在开始点名!”马教授清了清嗓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⑥"肖石、张天利、温颖……”他大声点着名,四十五位同学相继站起又端正坐下。

⑦“马国政!”

⑧“?”同学们蒙了。

⑨“到!”未等同学们反应过来,马教授已响亮地回答了自己的点名。

⑩掌声立即响起,同学们眼里啥满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小题1】“憧憬”的意思是______,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的“?”的含义是(  )
A.同学们想要下课了。B.同学们问马教授问题。
C.同学们感到很突然,心中疑惑不解。D.同学们质问马教授。
【小题3】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两个同学对文章进行了内容概括。
同学 A:文章讲了在马教授上的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学生们请他给全班最后一次点名,马教授在点了全班同学的名字后还点了自己的名字并响亮地回答,同学们深受感动。
同学B:文章讲了在马教授上的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学生们请他给全班最后一次点名,马教授点了全班同学的名字,同学们深受感动。
(1)你认为同学(______)的内容概括更准确。
(2)你认为上面不够准确的内容概括,原因在于(_______)
A.内容概括太吵峻。B.内容概括不完整。
【小题4】文中“马教授愣证了半响,面带微笑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慢慢地捧起了花名册”,这是一处对人物_______和______的描写。展开想象,此时的马教授会想些什么? 请写一写。
【小题5】文章的题目是“特殊的点名”,谈谈这次点名特殊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