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古代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赏析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2-08 08:59: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②夕岚:傍晚的山光。③勒:抑制。④夕舂:夕阳 ⑤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⑥受用:享受。
【小题1】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蝉则千不穷B.为复有能其奇者
C.对镜花黄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    春为月
B.别一种趣味    非木杮
C.山岚设色妙    何陋有?
D.相与步中庭    山门圮
【小题3】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5】两篇同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小题2】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无与为乐者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余告之
(4)晚乃于光、黄间
【小题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岐亭  及鲁肃浔阳(《孙权劝学》)
B.适焉  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意    无丝竹乱耳(《陋室铭》)
D.方山子亦矍     欣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