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我的梦想
史铁生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足球、篮球以及其他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1米88,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10秒以内,随便一跳就是8米开外。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如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幅身材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我至少要有1米9 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9秒9几。作小说的人都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健美的躯体,今生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补偿。
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刘易斯当时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痛,我竟似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发精神病么?我慢慢地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碎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9秒92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如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上最不幸的人。
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决赛中跳出了8米72,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的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
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1米9以上的身高和9秒79乃至9秒69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9秒56,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求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须有一个最美的梦想。
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9秒79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小题1】作者最初对来世的要求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设计自己的“白日梦”?
【小题2】约翰逊战胜刘易斯后,作者是否认定刘易斯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为什么?
【小题3】结尾一段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从全文看,它起了什么作用?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E.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内蕴丰富,感情真挚,耐人寻味,在比较和递进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A.这篇散文从追梦到梦碎,再到设计最美的梦,表达了作者不屈地向命运挑战,不断地战胜局限的人生感悟。
B.作者认为“史铁生的不能跑”和“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是完全等同的,都足以成为沮丧与痛苦的根源。
C.作者始终结合自己的心灵历程和情感变化来评价刘易斯在奥运赛场上的得失,阐发了有价值的人生体念。
D.为了摆脱双腿残疾带给自己的沮丧,史铁生喜欢白日做梦,并且在梦中成为了一个全能的体育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2-20 05:08: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以前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宋朝时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来,与《论语》《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作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称为“四书”。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所谓“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这些史书记载了历史的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三通”——《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等。另外,还有一些史学理论方面的典籍也有很大影响,如唐代刘知几的《史通》。
子部则是更大的一个部类,先秦时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的经典以外,各家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可以说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几乎都包括在其中了。
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应该是集部,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但也不全属于文学作品。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等典籍就是如此。而梁萧统编的《文选》则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余家的作品七百余篇,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宋时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另外,《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虽然四部分类法的涵盖面很广,但并不能包括中国文化的全部典籍,例如本书所选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工农业各种科技成就的著作,很难纳入子部的哪一个门类中。
【小题1】下面是关于“经、史、子、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开始有“五经”,宋代增加到“十三经”,这些都是古
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
B.史部是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籍,各种体裁的
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别。
C.子部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到了魏晋以后,子部的范围不断地
扩大,它包括除经史之外的专门著作。
D.集部是四部中最大的类别,它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主
要是诗文创作,但也不全是文学作品。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构成
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B.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叙述
了从唐到元的典章制度的沿革。
C.集部中,汇选若干人作品的集子称为总集,而《白氏长庆集》和《欧阳文忠公
集》则属于别集。
D.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梁萧统编的《文选》,选录了先秦至梁初一百三十余家
的作品七百余篇。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的原因就在于历代统治阶级
的推崇和提倡。
B.由于“二十四史”都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得到朝廷认可的,所以被统治阶级视为“正
史”。
C.司马迁的《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开始,“二十四史”采用的纪传体例,是
司马迁开创的。
D.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体例是编年体,这就导致了《资治通鉴》不能进入“二
十四史”行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点苍山记

(明)杨慎

自余为僇人①,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壬戌,复行入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②大密,此景不常然也。”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尺,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建者。癸巳,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听。由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飞出水面,曰维舟山。徒步而升,见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订约结社。僮仆于灌莽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二榻,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渔家妇子居焉。生事萧条,身无完衣。

问其男子何在,曰:“欠,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岛,瞑色欲来,辞舟登阁。

(有删改)

(注)①僇(lù)人:有罪之人。②网罟(gǔ):渔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B.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C.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D.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国古代构筑城墙等防御设施并有军队常驻守卫的隘口。古籍中也有称其为塞、关塞、隘塞的。主要由关城、墩台和沟壕等构成。
B.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可专指和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是佛塔。
C.敕:在古代,指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文中“敕建”的意思就是“皇帝下令建造”。明、清时期也可用于上级对下级的训导。
D.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在古代,交税的内容包括赋税、茶税、人头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总写点苍山胜景,作者从自己遍游名山胜水的经历写起,意在衬托点苍山独特之美。
B.第2段记述了作者与李中溪先生同游点苍山的经历,两人一天之间游历了“龙关晓月”“鸳浦夕阳”二景。
C.第3段描写浮图塔、汝南王碑、晴川秧雨三景,作者或考订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
D.第4段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点苍山胜景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石窟中渔家妇子的悲悯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2)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
【小题5】《游点苍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均为以“山”为题材的游记散文,但写法上却有不同。阅读这两篇文章,简要概括其不同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