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B.已经是傍晚时分,在空寂无人的教室里他独自坐着,久久地品味着这次考试失败的苦涩。
C.封龙山又名飞龙山,位于石家庄市区22公里处,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见诸史册,汉唐以来一直是河北名山。
D.商标法规定,在商品包装、广告上面出现企业名称和地址时,应当使用汉字或汉字、汉语拼音并用,不能单独使用汉语拼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10-24 02:2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雪巢赋(并序)

杨万里

天台林君景思之庐字以“雪巢”,尤延之为作记,庐陵杨某复赋。其辞曰:

①赤城兮霞外,天台兮云表,有美兮先生,相宅兮木杪。厌人寰兮喧卑,薄市门兮嚣湫。壑谷奥渫,蜗庐褊小。陟彼悬崖,天绅之涯,奇峰日拂,怪松霄排。飞上万仞之颠,旁无一寸之阶。我营我巢,维条伊枚,命黄鹄而衔枝,驱玄鹳而曳柴。斧辛夷以为柱,刈山桂以为栋;兰橑椒其芬芳,荷盖岌其不动。将旁招樵夫、朋盍溪友以落之,且有士其善颂矣。

②夜半风作,顿撼林薄,天骇地愕,山跳海跃。已而寂然,四无人声,黯天黑而月落,忽入窗之夜明。恍身堕于冰谷,羌刮骨其寒生;穷猿啸嗥,饥鸟独鸣。先生夙兴而视之,但见千里一缟,群山失碧,翔玉妃以万舞,飘天花之六出。皓皓的的,缤缤籍籍,盖朔雪十丈,乾没吾巢而无人迹矣!

③先生举酒酬曰:“巢成雪至,雪与巢会;式瑶我室,式珠我廨;空无一埃,点我胜概。继自今匪仙客其勿近,匪诗友其勿对。”乃捣冰浆与雪汁,饮兔须于墨浍,大书其楣曰:“雪巢摽客子,出诸大门之外。”

(注)①相(xiàng):占卦观视;相宅,指筑室。木杪,形容森林高处。②嚣湫:喧嚣而聚集的样子。③奥渫:幽暗。④盍:犹“合”;朋盍,合群,邀一群人的意思。⑤六出,六瓣。⑥ “式瑶”二句:犹言以白玉宝珠装饰我的室宇。廨,官舍;此借指房舍。点:污。胜概:美丽的景色,佳境。⑦摽客子:世俗之人。

【小题1】第②段指代雪花的词语是  
【小题2】第①段与雪巢有关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外”与“表”写出雪巢所处位置非同一般。
B.“先生”筑巢是为了远离尘世的喧闹与低俗。
C.“衔”与“曳”强调建造雪巢时的艰难不易。
D.“辛夷、桂、兰”等材料突出了雪巢的名贵。
【小题3】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第一段:筑巢;
第二段:□□;
第三段:□□。
【小题4】以第②段为例,赏析本文的铺陈手法。
【小题5】宋朝诗人楼钥在《林景思雪巢》中有“四时不皆雪,陆居本非巢,高人兴寄远,表此一把茅(雪巢)”的诗句,联系本文,谈谈你对“高人兴寄远”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赏梅勿忘齐如山
时下电影《梅兰芳》大热,齐如山之名得以频频见诸报端。正如他晚年在回忆录中所言:“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
齐如山早年身兼梅兰芳的编剧、导演、媒介推广和经纪人等多重身份,是“梅党”的核心人物。后来他又以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被学界公认为“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之一”。只因后来去了台湾,他才被人们忽略乃至遗忘。
齐梅二人的相识在梨园界是一段佳话。1913年,新近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
刚从欧洲涉猎了西方戏剧理论的齐如山观后,如鲠在喉,当晚便写了一封3000字长信给梅兰芳。“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齐如山直率地批评了传统演绎,并在信的后半部分,把薛仁贵唱段分成9个段落,一一配上自己设想的柳迎春的身段。
10天后,齐如山又去看《汾河湾》。当谭鑫培唱到那一段时,梅兰芳忽然站起身来,与谭的唱腔相配合,身段、表情丝丝入扣。散戏后,谭鑫培对别人讲:“窑门一段,我说我唱的有几句,并非好得很啊,怎么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兰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即写信加以指导,前后写了100多封。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对戏剧的理解,却从不见面。据说有时梅兰芳演出前,也会偷眼往台下看,每次总见一位“高高的,黑瘦的四十多岁的男子,戴着礼帽,留着两撇小胡子”。
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由此订交。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后来又把古代描写舞蹈的辞赋中的动作找出来,编成身段,教给梅兰芳。这段合作被后人誉为“珠联璧合”。
齐如山之于梅兰芳,就像罗瘿公、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当时正是依靠幕后的文人创作团队,“旦角”才超越“生行”成了京剧中的主角。
九·一八事变后,梅党两大支柱,“戏袋子”齐如山与“钱袋子”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发生争执,最后梅采纳冯耿光意见,迁居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二人就此分开。
齐如山此时写给梅兰芳的信,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某种意义上说,齐如山的确说中了梅兰芳的命运。其后8年抗战,梅兰芳蓄须明志。再后齐如山去台湾,梅兰芳留大陆,天各一方。建国后,担任京剧院院长的梅兰芳奔赴各地讲话、开会和慰问演出,晚年新戏只有为国庆献礼的《穆桂英挂帅》一出。齐如山则在台湾继续从事京剧研究,著作颇丰。
齐如山赴台定居后,梅兰芳每逢过年必到齐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以大礼参拜。在那个政治气候十分敏感的年代里,这实属难能。1961年夏,85岁的齐如山从广播中得知梅兰芳逝世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他后来将梅兰芳手写的中堂张挂出来,时时瞻望。
齐梅二人的合作始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其时旧文化尚未完全瓦解泯灭,新文化尚未成型,艺人和“有着新思想的旧文人”才得以形成某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937年前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
注: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字如山,以字行于世,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剧作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为传记文体,其主要表现手法是借助人物的言行及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引用与对比也凸显了人物形象。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表现齐如山与梅兰芳关系,同时借助插叙,回放、倒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二人亦师亦友的生动关系。
C.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而齐如山则流在北京,两人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在于齐如山的倔强骄傲的性格。
D.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不向日寇低头,解放后留在大陆,后齐如山则移居台湾从事戏剧研究,著述颇丰,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E、文章后半部分则表现了齐如山对梅兰芳的牵挂之情,“老泪纵横”及“挂中堂”的细节生动形象,表现力足。
【小题2】文章首段引述齐如山“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齐”二人关系的?
【小题4】联系全文,请用概括语言为齐如山撰写人物简介。(字数不超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