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汉家寨》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旷野中的旅行经历,以及途经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大西北自然景物干枯单调,一人独自旅行又极其艰辛,但旅行者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文章在死寂中碰撞出喧响,从干枯处发掘精神的泉流。
B.文章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远景有“雄伟天山”,“三百里空山绝谷”“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等;近景有“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等。
C.文章还写了戈壁滩上的幻景,“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血一样的碎石”“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向着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景物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为文章的抒情起了过渡作用。
D.“我独自一人”“走近了汉家寨”“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走近神秘而荒芜的汉家寨,又悄然离开。汉家寨是“驿站”,“我”是匆匆过客,仿佛预言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2-23 06:0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绿色的太阳

崔合美

①公共汽车沿着乌鲁木齐至阿勒泰的公路,绕过白雪皑皑的天山,驶进了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我俯在车窗边,睁大好奇的眼睛,饱览着大漠风光、边塞景色。和万里之外的江南家乡那明丽秀巧的小桥流水柳如烟的景色相比,天山北麓的漠漠沙海,以它那壮阔的风貌,对我是很有吸引力的。瞧,那无垠无涯的大沙漠:那从沙堆里蹦出来的旭日,那远处的几峰驼影,那一行横空南飞的秋雁……像是一帧帧画幅,嵌到车窗口,陪我在沙漠里穿过了一天,两天,三天。

②一天,两天,三天,每天映入眼帘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一片单调的枯死的灰黄的颜色,涂抹着高天阔地,染得我的眼光一片枯黄,心儿也变得枯黄。就连我一向喜爱的桔红的朝阳,竟也似被黄沙淹成枯黄的模样。这时候,我的记忆中爆出了“纷红骇绿”、“摇黄绽紫”这些五彩缤纷的词汇,浮出了柳碧花鲜的洞庭家乡。我真盼望大漠送给我一双彩色的眼睛,让我双眼里嵌满鲜花、芳草,映进多姿多彩的画面。即使办不到这点,哪怕是送来一朵绿色的云,一片碧青的绿洲,一缕澄碧的泉水,用湿润润的绿,来揩拭我眼里和心头蒙上的一层枯黄,带来一点生趣也好啊。

③第四天我睁开双眼,四顾一望,依旧是一片无际无边的枯黄的沙漠包围着。初次见识大漠风光的那种新鲜感消失了,我干脆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瞌睡,任凭摇摇晃晃的汽车载我在沙漠里横渡,在枯黄的颜色中钻穿,而不愿再让它渗进我的眼睛,渗透我的心境,淹漫我的感情。

④蓦地,不知是谁激动地喊了起来:“快看,绿色的太阳!”

⑤终于,像荒芜的土地盼望种子一样,从人们嘴里播出了第一个“绿”字,立刻把全车人的睡意全都掠走,大家都振作起来,挤向西边的车窗,让眼光驰向远处的天边。

⑥天边,不知是一片草原,还是千顷麦苗,像一座绿色的大海,绿油油地从地平线涌来,即便是南飞秋雁衔来的秋意,也没有能够在那儿降落。就在这绿碧丛中,在绿色的地平线上,现出小半个快要沉没的夕阳。通常见到的落日,或是橙红,或是桔黄;前几天见到的沙海落日,则是毫无生气的蜡黄色。可是,眼前看见的夕阳却很奇怪:它留在绿色地平线上的那一部分,既没有五彩云霞簇拥,也没有暮霭烟雾笼掩,因此,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它由枯黄渐渐变成绿色,射出像草地那样绿茵茵的光辉,染得天空也绿油油的,使远天远地都变得嫩鲜鲜的,显得十分美丽。

绿色的太阳:像是一泓绿色的泉水,润湿了我们干涩的眼睛和干枯的心,润湿了我们干涩的喉舌和干涩的感情。车上的旅客活跃起来,车厢里响起了兴奋的话语。

⑧“真怪!”一个跟我一样初次来边疆出差的广东同志,像是问别人,又像是问自己,“红太阳到了阿勒泰这地方,怎么就变成了绿太阳呢?”

⑨“告诉你吧,同志。”和他并肩坐在一起的,穿一身旧军装的汉族老同志,拍着那广东来客的肩膀,风趣地说,“一九五〇年我们进军新疆解放阿勒泰以后,就留在原地办军垦农场。那一片绿油油的,是我们农垦战士在戈壁沙滩上开垦出来的麦田瓜地。那太阳是让麦苗瓜叶映绿的!”

⑩“大叔,您说错了.”一个带上海腔的年轻人,一定是支边青年,笑着说,“那一片碧青青的,是我们开垦种植的苹果园、葡萄园,太阳是经过苹果林、葡萄架下的时候,叫我们的果树染绿的!”

⑪坐在年轻小伙前面的一个穿绣花连衣裙、带银饰羽翎帽的哈萨克姑娘回过头来,不服气地笑着说:“那一片绿得无边的,是我们把乌伦古河的水引进沙漠,撒下种子,让沙漠变成的大草原。那太阳,是让我们的渠水浸绿的,是让我们的草原渗绿的。”

⑫“你看,那太阳露出的小半边,圆圆的,绿绿的,多像我们瓜田里的一只露出绿叶来的大西瓜哟!”老农垦战士没加反驳,却用一个新颖的比喻,在坚持自己的意见。

⑬“我看,像我们果园里一棵枝叶茂盛的果树的浓荫。”支边青年马上用另一个新鲜的比喻,来支持自己的说法。

⑭哈萨克姑娘很聪明,也说出了自己的想象:“你们看,那太阳像不像一座架在草窝里的牧民的绿毡篷呀?”

⑮“你们说的都对。”一个干部模样的维吾尔族中年男子,沉思地微笑着说,“是我们几个民族团结一起,建设边疆,给沙漠披上了绿衣。那一片绿色,是我们的青春染绿的。那太阳是感染了我们的思想才变绿的。”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小题1】第②③段“枯黄”一词共出现了六次,反映作者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2】简要赏析第⑦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开头着力渲染沙漠的“枯黄”,直到第④段才点出“绿色的太阳”。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它有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绿色的太阳”有何深刻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令人崇敬的数学家——许宝騄
许宝騄,1910年9月1日生于北京一个富裕家庭。从他5岁起,父亲就请来家庭教师教授他读书,一直到他15岁止。这期间,许宝騄通读四书五经,涉猎四史及古代文学。1925年考入北京汇文中学。许宝騄以前接触数学较少,他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跟着表姐夫徐传元(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钻研数学,得其指点,进步神速。这次暑假的补习也令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28年,许宝騄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一年后,他发现自己对数学兴趣更大,决定转攻数学。素闻清华大学数学系最好,于是转入清华大学。许宝騄在清华大学成绩优秀,熊庆来、杨武之教授对他的才华十分看重。杨武之教授曾作诗赠他,首句为“许公宝騄,颇有天才”。
1933年,他清华大学毕业后,经考试获得赴英留学资格,但因体重太轻,未能成行。于是,他决定休养一年。1934年起,他在燕京大学担任来访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奥斯古德的助教共两年。这两年他在分析和代数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36年,燕京大学派他前往伦敦大学统计系学习。当时伦敦大学规定要在数理统计方向获得博士学位,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统计量,编制一张统计量的临界值表。而他成绩优异,研究工作突出,被破格允许用统计实习的口试来代替。他后来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回忆说:“30年代末,我在英国留学,当时中国和日本都有三个人在那里学习,我们三个中国人比那三个日本人强多了。那时日本已侵略中国。我想,将来回国之后,我一定要搞好统计学的研究,决不让中国在这个领域落后于日本。”1938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系主任内曼受聘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他提升为讲师,接替自己讲课。
1940年,他又获得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因生活艰苦,他的身体日渐衰弱。在教学之余,他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成果颇丰。传记作家康斯坦斯在《内曼传》中这样写道:“许宝騄在某处一个地窖里从事科学研究,能写出论文发表,简直是一个奇迹。”
50年代他已身患肺结核、胃病、痔疮等疾病。组织上多次建议他出国疗养,但都被他以工作太忙拒绝了。1963年,他被检查出肺部出现空洞。组织上安排他去疗养,他又拒绝了。他对学生说:“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我再带你们去闯一个俗人方向,好让你们知道新方向该怎么闯。”从那时起,他一个人领导了三个讨论班:数理统计、马氏过程、平稳过程。可惜这三个讨论班进行不久,北京大学就开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讨论班只能中途停止。“文革”中,他已瘫痪,卧床不起,但仍坚持研究工作。1970年12月18日清晨,许宝騄在北京病逝。
(摘编自《中国概率统计事业的奠基人许宝騄》)
相关链接
①许宝騄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中国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摘自《统计大师许宝騄》
②许宝騄对自己发表论文要求严格。他说:“我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因登在有名的杂志上而出名,我希望杂志因为登了我的文章而出名。”尽管他自己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可以让自己的论文在《科学记录》(国内重要科学杂志)上刊登,然而他自己的论文大部分都刊登在北京大学的学报上。
(摘自《中国数学家系列报道——许宝騄》)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主要记叙了数学家许宝騄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介绍他的学术成就的文字较少,但不影响其高大形象的呈现。
B.跟着表姐夫徐传元数学,这段经历对许宝騄产生重要影响,既使他的数学得以进步,也使他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C.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这是许宝騄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这个选择是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的,是他数学人生的开端。
D.20世纪30年代,许宝騄有两次赴英留学的机会,前面一次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后面一次因燕京大学出面争取顺利成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许宝騄小时候家庭富裕,从5岁起即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历10苦读,涉猎儒学、历史、古代文学多方面的作品。
B.许宝騄在清华大学显露出非凡的数学才华,深得熊庆来、杨武之教授的欣赏,杨武之教授曾以诗句称赞他的数学才华。
C.在伦敦大学,许宝騄没能找到新的统计量并编制统计量临界值表,但他凭借统计实习口试的表现,获得了博士学位。
D.许宝騄的能力受到伦敦大学统计系系主任内曼的信任,内曼在离开伦敦大学到别的学校任职时,将许宝騄提升为讲师。
E. 材料多次引用许宝騄的话,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突出了他的形象,如以他1963年说的一段话反映他平时惜时如金。
【小题3】许宝騄有哪些令人崇敬的精神品格?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以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預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細化的预报。
网格化預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現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溫、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牧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 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 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 细
10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 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公里)与近海责任区(10公里)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资料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枝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D.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报员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有篇《养生主》,专门谈养生。其实不光是《养生主》,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 师》《应帝王》这样一些鸿篇巨制,都与养生直接相关。庄子的养生之道,不过是“游刃有余”,也 就是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
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必须做到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一切名缰利锁,人在获得一种逍遥自在的超脱之后,生命才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 。
在我看来,道家的“养生”,养的不仅是人的肉身,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由意志。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才说过一句与“养生”看似矛盾的话,老子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道家讲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夕卜,绝不是像儒家那样,为了以身殉道,而恰恰相反,是为了追求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脱。
与道家重“养生”不同,儒家重“养气”。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孔子的这句话中,当“生”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这一思想,孟子将之发扬光大。孟子在那个著名的类比推理中,得出“舍生取义”的结论, 这个结论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遥相呼应,可见在这两位古代的圣人心中,人的生命,同仁与义相比,真是轻如鸿毛啊!
在儒家看来,人要成就仁德,自然要靠后天的修炼,修炼的途径就是“养气”。孟子有句著名的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所谓“浩然之气”,不是人的血勇之气。这种“至大至 刚”之气,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可以一劳永逸获得的,而是要日积月累,心中始终装着仁义,借助仁义的浸润和哺育,在心灵中一天天生长而成的。
表面看起来,“养生”与“养气”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但是,我们如果抛开表面的差异,直指其内在的本质,我令就会发现,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其实都有一种超越肉身的更高层面的追求,正 是这个更高层面的追求,才使人的生命真正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在道家,那是在追求灵与肉的完整,灵与肉的和谐统一;在儒家,那是在撕裂肉身的创痛中,获得一种殉道的崇高与快感。这种快感表面上近乎自虐,但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动力。
中国文化中“养生”与“养气”这两个传统,犹如两条河流,最终融汇到中华文明的大海中。 其实,在很多旧式文人的身上,这两股力量都是并存的,儒道兼综,从来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基本选择。可以仕则仕,可以隐则隱,在“仕”与“隐”之间,在“养生”与“养气”之间,腾挪跌宕,此消 彼长,而又相看两不厌,这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可爱之处,也是中国旧式文人人生富有弹性的地方。不走极端,左右逢源,这样的文人风采,绝不能成为时代绝唱啊!
(摘篇自渊默《养生与养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重“养生”,庄子的《养生主》专谈养生,其所著《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等鸿篇巨制也都直接与养生相关。
B.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一切名缰利锁,追求心灵逍遥自在的超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C.道家倡导的“养生”,其实并不是要保养作为生命载体的肉身,而是要追求人的心灵、意志的自由,让生命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D.老子说过“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其与儒家舍生取义不同,他倡导追求人的自由意志,追求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脱。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重“养气”,孔子反对“求生害仁”,主张“杀身成仁”,在他看来,当“生”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
B.儒家把“养气”看成是成就仁德的重要途径,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阐释其含意,提出“养气”的方法与态度等。
C.儒家倡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人”“义士”在牺牲生命中获得殉道的崇高与快感,他们这种精神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动力。
D.道家的“养生”主张,使中国旧式文人的人生富有弹性,让他们在“仕”与“隐”之间腾挪跌宕,左右逢源,此消彼长,相看两不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的养生之道主张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孔子主张当“生” 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
B.孟子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不可能一蹴而就,是要日积月累,心中始终装着仁义,借助仁义的浸润和哺育,在心灵中一天天生长而成的。
C.表面看起来,道家的“养生”与儒家的“养气”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但是,我们如果能够透过其表面的差异,就会发现两家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D.“养生”与“养气”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两个重要的分支,对旧式文人影响深刻,儒道兼综,从来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基本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