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
A.然而不王者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27 09:4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明允哀辞(节选)

曾 巩

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

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院,不至,特用为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以贤良方正策入等。于是三人者尤见于当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

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明允所为文,有集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者一百卷,更定«谥法»二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B.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C.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D.明允为人聪明辨智/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
B.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C.擢,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D.戊申,文中是四月的某一天,这是用干支相匹配来记录日序的一种方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勤于治学,大器晚成。他求学受挫后烧掉旧稿,每日端坐书斋苦读不休达五六年,终成名家,其文学造诣颇受作者赞誉。
B.苏洵文才卓异,闻名于世。他的文章得到欧阳修的推崇,并献给皇上。他和两个儿子的文章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学士大夫们都收藏他们的文章。
C.苏洵有志功名,恪尽职守。早年被官府召去应试舍人,因政绩显著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和县主薄,潜心编纂太常礼书,成果斐然。
D.苏洵长于议论,见解独到。他对于古今治乱兴废、值得赞扬或者批评的事件常常有所感触就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王仁堪,字可庄,福建闽县人,尚书庆云之孙。光绪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督山西学政,历典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入直上书房。时俄罗斯索伊犁,使臣崇厚擅定条约,仁堪与修撰曹鸿勋等合疏劾之。太和门灾,复与鸿勋应诏陈言,极论时政。其请罢颐和园工程,谓:“工费指明不动正款,夫出之筅库①,何非小民膏血?计臣可执未动正款之说以告朝廷,朝廷何能执未动正款之说以谢天下?”言尤切直。
  十七年,出为江苏镇江知府。甫下车,丹阳教案②起,由于教堂发见孩尸。仁堪亲验孩尸七十馀具,陈于总督刘坤一曰:“名为天主教堂,不应有死孩骨。即兼育婴局,不应无活婴儿。传教约本无准外国人育婴之条,教士于约外兼办育婴,不遵奏行章程,使地方官得司稽察,祸由自召。请曲贷愚民之罪,以安众心;别给抚恤之费,以赡彼族。”坤一迂之,卒定犯罪军流有差。时外使屡责保护教堂,仁堪请奏定专律,谓:“条约无若何惩办明文,每出一事,任意要挟。宜明定焚毁教堂,作何赔偿;杀伤教士,作何论抵;以及口角斗殴等事,有定律可遵。人心既平,讹言自息。”英人梅生为匪首***各国事务衙门论之。又洋人忻爱珩遍谒守令,募捐义学,无游历护照。仁堪请关道送领事查办,复议无照私入内地,应按中国律法科罪。虽皆未果行,时论韪之。
  郡地多冈垅,旱易成灾,仁堪以设渠塘为急务,不欲扰民,捐廉为倡。驰书乞诸亲旧,商富感而输助,得钱三万缗,开塘二千三百有奇,沟渠闸坝以百计。
  十八年秋,丹阳大祲,恩赈之外,劝绅商捐赀,全活甚众。又假官钱于民,使勿卖牛,名曰牛赈。
  调苏州,已积劳致疾,日坐谳局清积案,风采动一时。甫三阅月,猝病卒,时论惜之。镇江士民列政绩,箐请大吏上闻,谓其“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诏允宣付史馆立传,以表循良。   
  (选自《清史稿·列传266》)
  【注释】①筅库:仓库。②丹阳教案: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二十五日,江苏丹阳百姓发现教会墓地埋葬儿童尸首七十余具,育婴堂内亦无一活婴,遂群起将教堂焚毁。官府速派兵弹压,激起了丹阳一带的反洋教反满清斗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典贵州……乡试典:主持
B.甫下车甫:刚刚
C.坤一迂之迂:迂腐
D.又假官钱于民假: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请罢颐和园工程吾其还也
B.夫出之筅库夜驰之沛公军
C.陈于总督刘坤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俄罗斯索求伊犁,出使的大臣崇厚擅自签订条约,王仁堪和翰林院修撰曹鸿勋等人合上奏疏弹劾他。
B.丹阳教案时,王仁堪请求刘坤一能宽恕百姓,以安抚民心;另外发给百姓抚恤费,用来赡养他们的家族。
C.光绪十八年秋天,丹阳发生大灾,王仁堪除赈济之外,又劝士绅商人捐资救灾,得以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
D.王仁堪调任苏州时已积劳成疾,但每天都处理积案,上任刚满三个月,突然病逝,当时的人们都很惋惜。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计臣可执未动正款之说以告朝廷,朝廷何能执未动正款之说以谢天下?(3分)
  (2)虽皆未果行,时论韪之。(3分)
  (3)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