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论语·为政》)
,多于在庾之粟粒。 (杜牧 《阿房宫赋》)
(2) ,鱼鳖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 (《诗经·氓》)
(3) ,砯崖转石万壑雷 ( 李白 《蜀道难》)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句子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03 03:5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杨博,字惟约,蒲州人。登嘉靖八年进士,除整屋知县,调长安。征为兵部武库主事,历职方郎中。吉囊、俺答岁盗边,尚书张瓒一切倚办博。帝或中夜降手诏,博随事条答,悉称旨。
二十五年,超拜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大兴屯利,请募民垦田,永不征租。初,罕东属番避土鲁番乱,迁肃州境上,时与居民戕杀。博为筑金塔、白城七堡,召其长,令率属徙居之。诸番徙七百余帐,州境为之肃清。进博右副都御史。
严嵩父子招权利,诸司为所挠,博一切格不行。嵩恨博,会丁父忧去。而帝以大同右卫围急,改博总督山西军务。博墨缳驰出关。未至,侍郎江东等以大军进,寇引去。时右卫围六月,守将王德战亡,城中刍粟且尽,士死守无二心。博厚抚恤,奏行善后十事。以给事中张学颜言,留博镇抚。
帝数欲召博还,又虞边,以问嵩。嵩雅不喜博,请俟秋防毕徐议之,遂不召。秋防讫,加太子太保,留镇如故。哮素把伶及叛人了都记等数以轻骑寇边,博先后计擒之。又数出奇兵袭寇,寇稍徙帐。因议筑故总督翁万达所创边墙,招还内地民为寇掠者千六百余人。又请通宣、大荒田水利,薄其租。报可。改蓟辽总督。
四十二年十月,寇拥众窥蓟州,声言犯辽阳。总督杨选帅师东,博檄止之。又手书三往,卒不从。博拊几日:“败矣。”急征兵入援,寇已溃墙子岭,犯通州。诸路兵先后至。寇解而东,躏顺义、三河,饱掠去。帝怏怏谕博日贼复饱飏何以惩后遂诛选博惧及徐阶力保持之帝念博前功不罪。
隆庆七年秋,疾作,三疏乞致仕归。逾年卒。赠太傅,谥襄毅。
(选自《明史·杨博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右佥都御史超:越级
B.诸司为所挠:扰乱
C.嵩不喜博雅:高尚
D.寇而东解:解围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怏怏谕/博日/贼复饱飏/何以惩/后遂诛选/博惧及/徐阶力保持之/帝念博前功/不罪
B.帝怏怏/谕博日/贼复饱/飏何以惩后/遂诛选/博惧及徐阶/力保持之/帝念博前功/不罪
C.帝怏怏谕/博日/贼复饱/飏何以惩/后遂诛选/博惧及徐阶/力保持之/帝念博前功/不罪
D.帝怏怏/谕博日/贼复饱飏/何以惩后/遂诛选/博惧及/徐阶力保持之/帝念博前功/不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博军事才能卓越。他足智多谋,擒获寇首哮素把伶、了都记等人;他审时度势,意识到杨选率兵东进必败,进行制止,但杨选不听从,结果战败。
B.杨博深得皇帝倚重。大同右卫被围,十分危急,皇帝改派杨博总督山西军务;后来,杨博留下镇守山西,皇帝总想召杨博回来,却遭严嵩强烈反对。
C.杨博为官恪尽职守。严嵩父子权高势重,杨博对他们也毫不通融;父亲去世的时候,杨博仍以国家利益为重,他穿着丧服,前往大同右卫处理事务。
D.杨博堪称守边功臣。他先后镇守甘肃、山西、蓟辽等地。在镇守山西时,他一方面加强战备,抗击入侵的敌寇;另一方面为民请命,为百姓谋福利。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刍粟且尽,士死守无二心。博厚抚恤,奏行善后十事。
(2)因议筑故总督翁万达所创边墙,招还内地民为寇掠者千六百余人。
(3)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七月既望(阴历每月十五)B.举匏樽以相属(互相劝酒)
C.白露横江 (白色的霜露)D.纵一苇之所(像)
【小题2】选出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凌万顷茫然倚歌而和
B.声呜呜然皆出于此乎
C.月出东山之上 青出
D.耳得之为声蟹六跪二鳌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
【小题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
例句:鱼虾而麋鹿
A.粪土当年万户侯B.孤舟之嫠妇
C.扣舷而D.顺流而
【小题5】选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    )
例句:徘徊于斗牛之间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而又何羡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客有吹洞箫者
【小题6】下列关于《前赤壁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B.通篇以景来贯串,“山”和“水”是主景,“风”和“月”辅之,全文紧扣山、水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C.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跌入现实的苦闷;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文风格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语言自然本色、平易明畅。
【小题7】翻译下列句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
逝者如斯夫,而未尝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毛颖传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①,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②,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①明眎:眎,通视。《礼记·曲礼》中写道:“兔曰明眎。”
②趺(fū)居:踞坐。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B.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C.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D.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
【小题2】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因其字句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以此类推,龙对应十二地支的寅。
C.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夷狄是对这些非华夏民族的泛称。
D.“封邑”是古代君主封赐给臣下的田邑,受封者对该田邑范围内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也叫“采地”、“食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颖被蒙恬俘虏后,秦始皇以礼相待,日益亲宠,毛颖的命运由逆境往顺境转化,此后,平步青云,愈见发达,君臣、国人,无不喜爱,最后获得封邑,告老还乡,官运亨通。
B.秦始皇赐恩毛颖,让蒙恬带他入汤池沐浴,暗指毛笔之沐于砚中;并赐他封地管城,赐名管城子,暗指做成毛笔必需竹管。
C.《毛颖传》犀利而深刻地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抒发作者心中之积愤。
D.明明是写毛笔这一物的特性,韩愈却把它当作人来写,而且郑重其事地为之立传,煞有介事地考其先祖,篇末还有太史公的议论,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构成了文章的寓庄于谐的喜剧性。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2)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也。父会,侍御史。舒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就。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时辎重金宝甚多,亲宾无不竞取,惟舒一无所眄,益为敦所赏。
时将征苏峻,司徒王导欲出舒为外援,乃授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秩中二千石舒上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同音异,于礼无嫌。舒复陈音虽异而字同,求换他郡。于是改“会”字为“郐”,舒不得已而行。在郡二年而苏峻作逆,乃舒节都督,行扬州刺史事。时吴国内史庾冰弃郡奔舒,舒移告属县,以吴王师虞斐为军司,率众一万,与庾冰俱渡浙江。前义兴太守顾众、护军参军顾飏等,皆起义军以应舒。舒假众扬威将军、督护吴中军事,飏监晋陵军事,于御亭筑垒。峻闻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诸弟,以悦东军。舒率众次郡之西江,为冰、飏后继。冰、飏等遣前锋进据无锡,遇贼将张健等数千人,交战,大败。贼遂入吴,烧府舍,掠诸县,所在涂地。舒遣子允之行扬烈将军,与将军徐逊、陈孺及扬烈司马朱焘,以精锐三千,轻邀贼于武康,出其不意,遂破之。斩首数百级,悉委舟步走。是时临海、新安诸山县并反应贼,舒分兵悉讨平之。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自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及侃立行台,上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允之督护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征讨军事。既而晃等南走,允之追蹑于长塘湖,复大破之。贼平,以功封彭泽县侯,寻卒官。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穆。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B.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C.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D.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在中古时期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且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
B.“中二千石”为俸禄,按汉时体制,俸禄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
C.“假”,这里为官职用语,意思是代理,临时充任。它与正式任命不同。
D.“贼”,原指偷盗之人,如贼寇,在本文中则指进犯中原的外族侵略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舒淡泊名利,长期在家,多次谢绝官府的征召,对从兄离职时留下的财物毫不动心。
B.王舒有军事才能,在征讨逆贼苏峻的战争中,亲白率领军队在武康击败敌寇,斩首众多。
C.王舒为人忠厚,因在讨贼之战中多次失利,而主动上书贬职去节,且不听从陶侃劝解。
D.王舒颇具战功,在贼乱平定之后,因功被封为彭泽县侯,死后又被迫赠为车骑大将军。
【小题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舒上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同音异,于礼无嫌。
(2)峻闻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诸弟,以悦东军。舒率众次郡之西江,为冰、飏后继。
相关知识点